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敛汗饮"加减治疗盗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间于我院接受"敛汗饮"加味治疗盗汗的36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在用药后盗汗的好转情况。结果 "敛汗饮"加减治疗盗汗的有效率达94.44%。结论 "敛汗饮"加减对于盗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敛汗饮 盗汗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026-01
盗汗是指夜寐汗出,醒则汗止,甚则醒时亦有汗出,西医无特殊治疗方法,患者深以为苦。笔者自2014年3-11月间采用自制中药组方“敛汗饮”加减治疗盗汗36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27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一周至三月不等。继发于手术的7例,有结核病史的12例,有化疗史的2例,单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15例。
1.2 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盗汗诊断标准:不因外界环境,寐中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汗出津津,醒后汗止。根据出汗程度将病情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汗出比平常增多,但汗出不湿衣;中度:头颈部汗出较少,背部汗出湿衣,醒时亦有汗出;重度:身汗湿透衣,醒时亦大汗出。
1.3 治疗方法:自拟“敛汗饮”。药物组成:黄芪2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玄参10g,五味子5g,稻根20g,煅牡蛎30g,生甘草5g。并随证加减:如烦躁不安,失眠难寐,则加用远志10g,百合15g,浮小麦15g;如口干渴,加麦冬10g,黄芩10g,芦根20g;如午后潮热甚者,加银柴胡10g,白薇10g。胃纳不佳,腹部胀满加广木香10g、焦三仙15g;大便秘结加用制军5g。
每日一剂,早晚各煎一次,每次煎取200毫升服用。一周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显效:不论出汗程度级别,经治疗后汗止。有效:经治疗后出汗程度较前明显改善。无效:经治疗后出汗程度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治疗一周后观察疗效。显效21例,占58.33%,有效13例.占36.11%,无效2例,占5.56%:总有效率94.44%。
3 典型病例
蒋某,女,52岁,2014年11月15日就诊,自述近一周来只要睡觉就大汗出,内衣全部潮湿,醒来稍缓,口干欲饮,短气懒言,情绪急躁,无明显潮热,纳食尚可,二便尚调,舌红苔少,脉细数。月信周期近两月已紊乱。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史。辨为“气阴两虚”之“盗汗”。方选“敛汗饮”加减:黄芪20g, 黄芪2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玄参10g,五味子5g,稻根20g,煅牡蛎30g,黄芩10g,芦根20g,生甘草5g。常规煎服,每次200毫升。一周后患者盗汗情况明显好转,原方续服5剂后汗止。
4 讨论
汗证常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畅、嗜食辛辣等导致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出汗,或汗液不能自藏而外泄。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若汗证持续时间过长,常发生精气耗伤的病变,以致出现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而盗汗表现为寐而汗出,醒时汗止;甚则无论醒寐,均有汗出,西医对盗汗无特殊治疗方法,传统中医药往往能达到较好疗效,使盗汗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故中药在盗汗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古已有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寝汗”的说法。《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古人从经验中得到这样的认识:盗汗多属阴虚内热,病久则可以伤阴;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邪热郁蒸,易出现阴阳虚实错杂兼夹之证。“敛汗饮”中重用黄芪补气,生地、熟地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玄参清热不耗气,五味子敛气敛阴,煅牡蛎和稻根止汗,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滋阴降火,清热止汗之功。现代药理证明:黄芪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调节免疫,改善循环,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抗衰老,黃芪与其它中药配伍,可防治肥胖,尤其适用于皮肤晄白、肌肉松软、多汗的患者[1];生地、熟地均有抗炎、镇静、抗渗出的药理作用;煅牡蛎亦有保肝、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延缓衰老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汗证及小儿遗尿症有突出的疗效[2]。本次临床观察表明对于盗汗,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按照辨证论治在“敛汗饮”组方基础上进行加味治疗,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金泉,何海波.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148-150.
[2]冯丽,赵文静,常惟智.牡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1.28(1):114-116.
第一作者:吉英(1975—),女,大学本科,医学学士,副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杂病的诊治。
【关键词】 敛汗饮 盗汗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026-01
盗汗是指夜寐汗出,醒则汗止,甚则醒时亦有汗出,西医无特殊治疗方法,患者深以为苦。笔者自2014年3-11月间采用自制中药组方“敛汗饮”加减治疗盗汗36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9例,女27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一周至三月不等。继发于手术的7例,有结核病史的12例,有化疗史的2例,单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15例。
1.2 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盗汗诊断标准:不因外界环境,寐中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汗出津津,醒后汗止。根据出汗程度将病情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汗出比平常增多,但汗出不湿衣;中度:头颈部汗出较少,背部汗出湿衣,醒时亦有汗出;重度:身汗湿透衣,醒时亦大汗出。
1.3 治疗方法:自拟“敛汗饮”。药物组成:黄芪2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玄参10g,五味子5g,稻根20g,煅牡蛎30g,生甘草5g。并随证加减:如烦躁不安,失眠难寐,则加用远志10g,百合15g,浮小麦15g;如口干渴,加麦冬10g,黄芩10g,芦根20g;如午后潮热甚者,加银柴胡10g,白薇10g。胃纳不佳,腹部胀满加广木香10g、焦三仙15g;大便秘结加用制军5g。
每日一剂,早晚各煎一次,每次煎取200毫升服用。一周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显效:不论出汗程度级别,经治疗后汗止。有效:经治疗后出汗程度较前明显改善。无效:经治疗后出汗程度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 治疗结果
本组36例治疗一周后观察疗效。显效21例,占58.33%,有效13例.占36.11%,无效2例,占5.56%:总有效率94.44%。
3 典型病例
蒋某,女,52岁,2014年11月15日就诊,自述近一周来只要睡觉就大汗出,内衣全部潮湿,醒来稍缓,口干欲饮,短气懒言,情绪急躁,无明显潮热,纳食尚可,二便尚调,舌红苔少,脉细数。月信周期近两月已紊乱。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史。辨为“气阴两虚”之“盗汗”。方选“敛汗饮”加减:黄芪20g, 黄芪2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玄参10g,五味子5g,稻根20g,煅牡蛎30g,黄芩10g,芦根20g,生甘草5g。常规煎服,每次200毫升。一周后患者盗汗情况明显好转,原方续服5剂后汗止。
4 讨论
汗证常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畅、嗜食辛辣等导致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出汗,或汗液不能自藏而外泄。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若汗证持续时间过长,常发生精气耗伤的病变,以致出现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而盗汗表现为寐而汗出,醒时汗止;甚则无论醒寐,均有汗出,西医对盗汗无特殊治疗方法,传统中医药往往能达到较好疗效,使盗汗症状得到很好的改善:故中药在盗汗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医对盗汗的认识古已有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寝汗”的说法。《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古人从经验中得到这样的认识:盗汗多属阴虚内热,病久则可以伤阴;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邪热郁蒸,易出现阴阳虚实错杂兼夹之证。“敛汗饮”中重用黄芪补气,生地、熟地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玄参清热不耗气,五味子敛气敛阴,煅牡蛎和稻根止汗,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滋阴降火,清热止汗之功。现代药理证明:黄芪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调节免疫,改善循环,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抗衰老,黃芪与其它中药配伍,可防治肥胖,尤其适用于皮肤晄白、肌肉松软、多汗的患者[1];生地、熟地均有抗炎、镇静、抗渗出的药理作用;煅牡蛎亦有保肝、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降血糖、延缓衰老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汗证及小儿遗尿症有突出的疗效[2]。本次临床观察表明对于盗汗,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按照辨证论治在“敛汗饮”组方基础上进行加味治疗,均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金泉,何海波.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148-150.
[2]冯丽,赵文静,常惟智.牡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1.28(1):114-116.
第一作者:吉英(1975—),女,大学本科,医学学士,副主任中医师,长期从事中医杂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