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内容分析以及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等平面图形。本课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规律,尝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探究工具和评价工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和获得的过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以上图形。
2.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辨别四种基本图形。
四、教学难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辨认平面图形,并数出图形。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6~7岁的儿童,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三棱柱这些立体图形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另外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3.学生有临、印、描物体以及组拼玩具的经历,并对动手操作充满兴趣。
4.学生经过两个多月以来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开机、关机,打开课件,点击、输入等技能,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非常感兴趣。
六、教学策略
1.目标整合的策略:本课整合了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
2.情境激趣的策略:尝试通过故事情节贯穿教学课堂,充满童趣,生活化、趣味性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
3.活动教学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同时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4.有效练习的策略:设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
5.激励评价的策略: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堂的进程,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利用电脑的优势,给出即时判断,而且形式多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准备
教学利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的网络课件。
教师: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各一个,用于制作长方体笔筒的立体平面展开图一份。
学生:各种立体图形各一个,A4纸一张。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电脑演示。)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认识它们吗?说说它们是什么图形?它们今天会遇到很多困难,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为学生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认识平面图形,感悟“面在体上”
1.感悟“平面”
(1)五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玩耍,它们想到“平面世界”里去。可平面世界有个规定:只有身上带有平面才可以进去。那你认为怎样的面可以称为“平面”?
(2)像这样“摸起来平平的面”可以叫做平面。(配合动作。)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4)那么,这五个“小伙伴”有哪几个能进到“平面世界”里呢?为什么?说明:球的身上圆溜溜的,没有平面,故不能进去。(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通过小朋友熟悉的“球”的面的对比,让孩子深刻体会“平面”。
2.从立体图形中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实物中寻找
师:A:大家拿出一个长方体,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摸一摸它的面,(板书:摸。)这些面是怎样的?
B:再请睁开眼睛,用手跟着老师数一数(板书:数),长方体有几个平面?
C: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平面图形?(板书:看。)它们叫什么?
师:哪位同学可以完整地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
(生:我摸到每个面都是平的。我数到有6个面。我看到的面是长方形。)(板书: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从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中认识其他平面图形。
(学生每说一个平面图形便贴出一个图形并写上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与立体的关系,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方法进行寻找平面图形,渗透学法指导。
(2)电脑演示拆立体图形
同学们用摸——数——看的方法从立体图形上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我们就请电脑帮我们把立体图形的平面取下来,验证一下吧。(电脑演示拆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平面来源于立体”,使学生进一步确信一般的立体图形中会“体中有面”,强化新知。
(3)基本分类(电脑演示。)
师:看,这画面让我们做什么?(分类。)可以怎样分?请同学们在电脑上操作。
(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能初步区别各种平面图形,而且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既提高了学生进行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利用其及时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进行了自我检查。
(4)画图操作,联系生活概括(电脑演示。)
师:好,现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这四个“小伙伴”进入了平面世界。它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中央大殿前,可它们又遇见了一个难题:它们要将自己身上的一个平面画到纸上,作为通行证才能进去,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它们吗?(生讨论,汇报。)
(板书:描、印、折、画。)
师:好,现在拿出彩笔和纸,每个同学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帮“小伙伴们”做通行证,看谁做的最快、最好,再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画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识平面图形的概念之后,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描、印、折、画等方式来进行绘制,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面在体上”,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的环节开拓了学生思维,渗透了图形绘制的知识。
师:小朋友们画的作品都很棒,你们看看这些图形与它们的名字,怎样才能容易记住呢?
(生说出4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电脑演示移动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渗透记忆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和图形名称的方法,并且利用计算机“移动”各边,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关系。
(5)平面图形转化成立体图形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物品、笔和纸放好,比一比谁最快!
师:前面我们从立体图形上拆下了一个个平面,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立体图形都是由平面拼成的。如我们做一个长方体的笔筒。老师裁制了这样一个图纸,看,这里有什么图形?(出示实物图纸。)我可以将它粘成一个长方体(动手做。)。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做一个给爸爸、妈妈看一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我们不仅可以在立体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而且可以将平面图形组合成立体图形。
(6)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在生活中也有许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认一认。(课件演示各种实物。)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下课后收集一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将它拍下来,放到我们的班级网站上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平面图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的平面图形,也渗透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
1.营救同伴
师:现在“小伙伴”进入了大殿。它们发现有很多的同伴被关在笼子里(电脑出示。)。要不要救他们?
师: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难题:“小伙伴”只能救它们身上带有的一种平面图形。
(1)这几个“小伙伴”都可以救哪些平面图形?
(2)如果每个“小伙伴”只能救一种平面图形,你该怎样安排呢?想好的同学进入电脑中的“小练兵”里的“填一填”,把要救的平面图形的编号填到相应框里,看谁能得笑脸。
(学生电脑操作。)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面在体上”这个概念,而且由于设定了每一种立体图形只能营救一种平面图形的条件,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让学生不仅要考虑各个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综合考虑所有图形,渗透“优选法”这一数学思想。
2.狮子头中寻找图形
师:(视频进入“数一数”。)救出同伴后,他们被把守在这里的狮子发现了,狮子说:只要能说出它脸上的平面图形,并且准确地数出来,狮子就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好,现在请你们数一数,把答案输入框中。
(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一般只会数出由单一形状组成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狮子后来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长方形中还藏有由2个或3个小长方形、正方形组合而成的长方形,如果是这样的话,该有多少个长方形?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在电脑中重新输入答案,看谁得到第二次笑脸。(学生再次数长方形,并输入答案。)
设计意图: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考验学生是否能分辨各种图形,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巧妙设置答案的判断,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考验;借助按钮,初步感受组合的平面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3.游戏“猜一猜”
师:狮子和“小伙伴”成为好朋友后,兴致就来了,它把两个平面图形盖住,只露出一部分,和小伙伴玩“猜图形”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猜?(屏幕出示盖着一部分的平面图。)让学生猜。
师:这里有没有可能猜圆与三角形?为什么?
再出示另一幅露出两个三角形的图,让学生猜,问:“能猜出是什么吗?”出示全图后,教育孩子要看全面才能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进一步辩证地认识平面图形,教育学生以后对问题,不能只凭部分就作出判断;也让学生感受“斜放”的正方形是怎样的,对学生有一个“变式”的认识。
(四)创造性活动
1.拼图
师:猜完图形后,“小伙伴”都非常高兴,一起摆出了各种有趣的图形。(电脑演示。)师:看,它们拼成的图形有树、人、小兔、蜡烛等。你们想不想拼一下?(学生电脑操作进行摆拼。)
2.展示、汇报
注意表达要完整:我们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
师:大家的作品都很美。美丽的图案要靠我们善于动脑,善于创造。今天,你们的想象都非常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们。
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利用所学知识创设、美化生活,感受数学的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生回答。)同学们真棒!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教案点评
钟老师设计的《认识平面图形》是一节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本课的设计与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因此,本课的教学始终围绕着“面在体上”来进行,能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活动有以下特点:有效利用各种实物教具以及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体验新知,巩固新知。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本课中,教师设计了很多简单有效的操作活动。活动情景创设巧妙、连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方法的渗透和迁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摇篮。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非常的有限,但钟老师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点评人:王丽娜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等平面图形。本课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规律,尝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探究工具和评价工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和获得的过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以上图形。
2.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辨别四种基本图形。
四、教学难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辨认平面图形,并数出图形。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6~7岁的儿童,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三棱柱这些立体图形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另外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3.学生有临、印、描物体以及组拼玩具的经历,并对动手操作充满兴趣。
4.学生经过两个多月以来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开机、关机,打开课件,点击、输入等技能,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非常感兴趣。
六、教学策略
1.目标整合的策略:本课整合了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
2.情境激趣的策略:尝试通过故事情节贯穿教学课堂,充满童趣,生活化、趣味性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
3.活动教学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同时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4.有效练习的策略:设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
5.激励评价的策略: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堂的进程,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利用电脑的优势,给出即时判断,而且形式多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准备
教学利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的网络课件。
教师: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各一个,用于制作长方体笔筒的立体平面展开图一份。
学生:各种立体图形各一个,A4纸一张。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电脑演示。)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认识它们吗?说说它们是什么图形?它们今天会遇到很多困难,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为学生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认识平面图形,感悟“面在体上”
1.感悟“平面”
(1)五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玩耍,它们想到“平面世界”里去。可平面世界有个规定:只有身上带有平面才可以进去。那你认为怎样的面可以称为“平面”?
(2)像这样“摸起来平平的面”可以叫做平面。(配合动作。)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4)那么,这五个“小伙伴”有哪几个能进到“平面世界”里呢?为什么?说明:球的身上圆溜溜的,没有平面,故不能进去。(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通过小朋友熟悉的“球”的面的对比,让孩子深刻体会“平面”。
2.从立体图形中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实物中寻找
师:A:大家拿出一个长方体,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摸一摸它的面,(板书:摸。)这些面是怎样的?
B:再请睁开眼睛,用手跟着老师数一数(板书:数),长方体有几个平面?
C: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平面图形?(板书:看。)它们叫什么?
师:哪位同学可以完整地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
(生:我摸到每个面都是平的。我数到有6个面。我看到的面是长方形。)(板书: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从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中认识其他平面图形。
(学生每说一个平面图形便贴出一个图形并写上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与立体的关系,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方法进行寻找平面图形,渗透学法指导。
(2)电脑演示拆立体图形
同学们用摸——数——看的方法从立体图形上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我们就请电脑帮我们把立体图形的平面取下来,验证一下吧。(电脑演示拆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平面来源于立体”,使学生进一步确信一般的立体图形中会“体中有面”,强化新知。
(3)基本分类(电脑演示。)
师:看,这画面让我们做什么?(分类。)可以怎样分?请同学们在电脑上操作。
(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能初步区别各种平面图形,而且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既提高了学生进行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利用其及时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进行了自我检查。
(4)画图操作,联系生活概括(电脑演示。)
师:好,现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这四个“小伙伴”进入了平面世界。它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中央大殿前,可它们又遇见了一个难题:它们要将自己身上的一个平面画到纸上,作为通行证才能进去,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它们吗?(生讨论,汇报。)
(板书:描、印、折、画。)
师:好,现在拿出彩笔和纸,每个同学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帮“小伙伴们”做通行证,看谁做的最快、最好,再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画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识平面图形的概念之后,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描、印、折、画等方式来进行绘制,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面在体上”,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的环节开拓了学生思维,渗透了图形绘制的知识。
师:小朋友们画的作品都很棒,你们看看这些图形与它们的名字,怎样才能容易记住呢?
(生说出4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电脑演示移动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渗透记忆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和图形名称的方法,并且利用计算机“移动”各边,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关系。
(5)平面图形转化成立体图形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物品、笔和纸放好,比一比谁最快!
师:前面我们从立体图形上拆下了一个个平面,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立体图形都是由平面拼成的。如我们做一个长方体的笔筒。老师裁制了这样一个图纸,看,这里有什么图形?(出示实物图纸。)我可以将它粘成一个长方体(动手做。)。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做一个给爸爸、妈妈看一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我们不仅可以在立体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而且可以将平面图形组合成立体图形。
(6)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在生活中也有许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认一认。(课件演示各种实物。)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下课后收集一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将它拍下来,放到我们的班级网站上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平面图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的平面图形,也渗透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
1.营救同伴
师:现在“小伙伴”进入了大殿。它们发现有很多的同伴被关在笼子里(电脑出示。)。要不要救他们?
师: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难题:“小伙伴”只能救它们身上带有的一种平面图形。
(1)这几个“小伙伴”都可以救哪些平面图形?
(2)如果每个“小伙伴”只能救一种平面图形,你该怎样安排呢?想好的同学进入电脑中的“小练兵”里的“填一填”,把要救的平面图形的编号填到相应框里,看谁能得笑脸。
(学生电脑操作。)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面在体上”这个概念,而且由于设定了每一种立体图形只能营救一种平面图形的条件,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让学生不仅要考虑各个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综合考虑所有图形,渗透“优选法”这一数学思想。
2.狮子头中寻找图形
师:(视频进入“数一数”。)救出同伴后,他们被把守在这里的狮子发现了,狮子说:只要能说出它脸上的平面图形,并且准确地数出来,狮子就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好,现在请你们数一数,把答案输入框中。
(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一般只会数出由单一形状组成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狮子后来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长方形中还藏有由2个或3个小长方形、正方形组合而成的长方形,如果是这样的话,该有多少个长方形?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在电脑中重新输入答案,看谁得到第二次笑脸。(学生再次数长方形,并输入答案。)
设计意图: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考验学生是否能分辨各种图形,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巧妙设置答案的判断,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考验;借助按钮,初步感受组合的平面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3.游戏“猜一猜”
师:狮子和“小伙伴”成为好朋友后,兴致就来了,它把两个平面图形盖住,只露出一部分,和小伙伴玩“猜图形”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猜?(屏幕出示盖着一部分的平面图。)让学生猜。
师:这里有没有可能猜圆与三角形?为什么?
再出示另一幅露出两个三角形的图,让学生猜,问:“能猜出是什么吗?”出示全图后,教育孩子要看全面才能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进一步辩证地认识平面图形,教育学生以后对问题,不能只凭部分就作出判断;也让学生感受“斜放”的正方形是怎样的,对学生有一个“变式”的认识。
(四)创造性活动
1.拼图
师:猜完图形后,“小伙伴”都非常高兴,一起摆出了各种有趣的图形。(电脑演示。)师:看,它们拼成的图形有树、人、小兔、蜡烛等。你们想不想拼一下?(学生电脑操作进行摆拼。)
2.展示、汇报
注意表达要完整:我们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
师:大家的作品都很美。美丽的图案要靠我们善于动脑,善于创造。今天,你们的想象都非常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们。
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利用所学知识创设、美化生活,感受数学的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生回答。)同学们真棒!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教案点评
钟老师设计的《认识平面图形》是一节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本课的设计与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因此,本课的教学始终围绕着“面在体上”来进行,能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活动有以下特点:有效利用各种实物教具以及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体验新知,巩固新知。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本课中,教师设计了很多简单有效的操作活动。活动情景创设巧妙、连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方法的渗透和迁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摇篮。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非常的有限,但钟老师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点评人:王丽娜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