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面世界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内容分析以及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等平面图形。本课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及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从立体→平面→立体的规律,尝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探究工具和评价工具,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形成和获得的过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以上图形。
  2.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辨别四种基本图形。
  
  四、教学难点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辨认平面图形,并数出图形。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6~7岁的儿童,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三棱柱这些立体图形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另外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3.学生有临、印、描物体以及组拼玩具的经历,并对动手操作充满兴趣。
  4.学生经过两个多月以来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开机、关机,打开课件,点击、输入等技能,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非常感兴趣。
  
  六、教学策略
  
  1.目标整合的策略:本课整合了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思考,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以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培养。
  2.情境激趣的策略:尝试通过故事情节贯穿教学课堂,充满童趣,生活化、趣味性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
  3.活动教学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同时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4.有效练习的策略:设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
  5.激励评价的策略: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着课堂的进程,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利用电脑的优势,给出即时判断,而且形式多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准备
  
  教学利用Dreamweaver软件制作的网络课件。
  教师:各种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各一个,用于制作长方体笔筒的立体平面展开图一份。
  学生:各种立体图形各一个,A4纸一张。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电脑演示。)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认识它们吗?说说它们是什么图形?它们今天会遇到很多困难,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为学生建立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做好铺垫。
  
  (二)认识平面图形,感悟“面在体上”
  1.感悟“平面”
  (1)五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玩耍,它们想到“平面世界”里去。可平面世界有个规定:只有身上带有平面才可以进去。那你认为怎样的面可以称为“平面”?
  (2)像这样“摸起来平平的面”可以叫做平面。(配合动作。)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形”。(出示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4)那么,这五个“小伙伴”有哪几个能进到“平面世界”里呢?为什么?说明:球的身上圆溜溜的,没有平面,故不能进去。(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立方体的知识引入新知,通过小朋友熟悉的“球”的面的对比,让孩子深刻体会“平面”。
  2.从立体图形中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实物中寻找
  师:A:大家拿出一个长方体,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摸一摸它的面,(板书:摸。)这些面是怎样的?
  B:再请睁开眼睛,用手跟着老师数一数(板书:数),长方体有几个平面?
  C:看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平面图形?(板书:看。)它们叫什么?
  师:哪位同学可以完整地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
  (生:我摸到每个面都是平的。我数到有6个面。我看到的面是长方形。)(板书: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从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中认识其他平面图形。
  (学生每说一个平面图形便贴出一个图形并写上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与立体的关系,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的方法进行寻找平面图形,渗透学法指导。
  (2)电脑演示拆立体图形
  同学们用摸——数——看的方法从立体图形上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我们就请电脑帮我们把立体图形的平面取下来,验证一下吧。(电脑演示拆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平面来源于立体”,使学生进一步确信一般的立体图形中会“体中有面”,强化新知。
  (3)基本分类(电脑演示。)
  师:看,这画面让我们做什么?(分类。)可以怎样分?请同学们在电脑上操作。
  (学生在电脑上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知识,能初步区别各种平面图形,而且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既提高了学生进行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利用其及时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进行了自我检查。
  (4)画图操作,联系生活概括(电脑演示。)
  师:好,现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这四个“小伙伴”进入了平面世界。它们高高兴兴地来到中央大殿前,可它们又遇见了一个难题:它们要将自己身上的一个平面画到纸上,作为通行证才能进去,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它们吗?(生讨论,汇报。)
  (板书:描、印、折、画。)
  师:好,现在拿出彩笔和纸,每个同学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帮“小伙伴们”做通行证,看谁做的最快、最好,再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画了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识平面图形的概念之后,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描、印、折、画等方式来进行绘制,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面在体上”,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的环节开拓了学生思维,渗透了图形绘制的知识。
  师:小朋友们画的作品都很棒,你们看看这些图形与它们的名字,怎样才能容易记住呢?
  (生说出4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师电脑演示移动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让学生知道它们的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渗透记忆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征和图形名称的方法,并且利用计算机“移动”各边,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关系。
  (5)平面图形转化成立体图形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物品、笔和纸放好,比一比谁最快!
  师:前面我们从立体图形上拆下了一个个平面,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立体图形都是由平面拼成的。如我们做一个长方体的笔筒。老师裁制了这样一个图纸,看,这里有什么图形?(出示实物图纸。)我可以将它粘成一个长方体(动手做。)。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做一个给爸爸、妈妈看一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我们不仅可以在立体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而且可以将平面图形组合成立体图形。
  (6)认识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在生活中也有许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认一认。(课件演示各种实物。)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下课后收集一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将它拍下来,放到我们的班级网站上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平面图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的平面图形,也渗透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三)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
  1.营救同伴
  师:现在“小伙伴”进入了大殿。它们发现有很多的同伴被关在笼子里(电脑出示。)。要不要救他们?
  师: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难题:“小伙伴”只能救它们身上带有的一种平面图形。
  (1)这几个“小伙伴”都可以救哪些平面图形?
  (2)如果每个“小伙伴”只能救一种平面图形,你该怎样安排呢?想好的同学进入电脑中的“小练兵”里的“填一填”,把要救的平面图形的编号填到相应框里,看谁能得笑脸。
  (学生电脑操作。)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面在体上”这个概念,而且由于设定了每一种立体图形只能营救一种平面图形的条件,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挑战,让学生不仅要考虑各个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综合考虑所有图形,渗透“优选法”这一数学思想。
  2.狮子头中寻找图形
  师:(视频进入“数一数”。)救出同伴后,他们被把守在这里的狮子发现了,狮子说:只要能说出它脸上的平面图形,并且准确地数出来,狮子就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好,现在请你们数一数,把答案输入框中。
  (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一般只会数出由单一形状组成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狮子后来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长方形中还藏有由2个或3个小长方形、正方形组合而成的长方形,如果是这样的话,该有多少个长方形?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在电脑中重新输入答案,看谁得到第二次笑脸。(学生再次数长方形,并输入答案。)
  设计意图:在稍复杂的情境中,考验学生是否能分辨各种图形,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巧妙设置答案的判断,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能力考验;借助按钮,初步感受组合的平面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3.游戏“猜一猜”
  师:狮子和“小伙伴”成为好朋友后,兴致就来了,它把两个平面图形盖住,只露出一部分,和小伙伴玩“猜图形”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猜?(屏幕出示盖着一部分的平面图。)让学生猜。
  师:这里有没有可能猜圆与三角形?为什么?
  再出示另一幅露出两个三角形的图,让学生猜,问:“能猜出是什么吗?”出示全图后,教育孩子要看全面才能作出判断。
  设计意图:进一步辩证地认识平面图形,教育学生以后对问题,不能只凭部分就作出判断;也让学生感受“斜放”的正方形是怎样的,对学生有一个“变式”的认识。
  
  (四)创造性活动
  1.拼图
  师:猜完图形后,“小伙伴”都非常高兴,一起摆出了各种有趣的图形。(电脑演示。)师:看,它们拼成的图形有树、人、小兔、蜡烛等。你们想不想拼一下?(学生电脑操作进行摆拼。)
  2.展示、汇报
  注意表达要完整:我们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
  师:大家的作品都很美。美丽的图案要靠我们善于动脑,善于创造。今天,你们的想象都非常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们。
  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利用所学知识创设、美化生活,感受数学的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生回答。)同学们真棒!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
  
  教案点评
  
  钟老师设计的《认识平面图形》是一节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本课的设计与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一般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因此,本课的教学始终围绕着“面在体上”来进行,能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活动有以下特点:有效利用各种实物教具以及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体验新知,巩固新知。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本课中,教师设计了很多简单有效的操作活动。活动情景创设巧妙、连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方法的渗透和迁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摇篮。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非常的有限,但钟老师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点评人:王丽娜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其他文献
有关文献显示,国内学者、教师关注Moodle应该在2004年。经过2005年、2006年早期实践者的实践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推荐,全国各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Moodle平台在2007年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这股潮流的带动下,笔者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促进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理想载体,于是利用工作之便,向全省中小学校推广Moodle应用。应该说,通过一年多的推广,浙江省成为全国应用Mood
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瑕,用信息化手段辅助音乐欣赏教学也不会例外。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课的一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了让整合课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发展,我们要探究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最佳整合点,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文本链接,追求多媒体条件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打造和谐、灵动的课堂。  资源贫乏时“扶一把”  音乐欣赏
编者按: 许多教师借这次调查细说了他们心底最真实的感受、最诚挚的期盼,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的困惑、无奈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没有办法将其一一呈现,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希望尽可能地将他们的呼唤传递出来,更希望这声音在激荡过后能够响起“回声”!    “脱困”——路在何方?    ● 我校对信息技术投入力度较大,但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我们没法成为真正的专业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家校协同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家长会、家访、书面交流、电话交流等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形式。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些传统的家校交流形式得以深化和拓展。例如,利用“家校通”平台给家长提供孩子的信息,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各项状况了解得更为及时。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信息的单向传播、家长的被动接收上,那么,家校互动也仅仅是停留在家长知情的层面上,难以发挥家长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同时,为家长长期提供学生信息,无疑会增加教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中学教育的各个领域。能否在数字化环境下生存、发展、创新,不仅是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大量新型的结合方式促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超越课堂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要促成课堂教学的超越,学校管理也必须创新。如何操作好数字技术这台强有
不断完善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数字校园奠定了物质基础,历史积淀的学校文化铸就了数字校园的灵魂,科研的方式方法铺就了数字校园的路径。北京西城区以“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形式推进,避免了以盲目投入设备为主的建设思路,为学校开展数字校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范例。  ——北京西城区实验学校书记、“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组长 梁 波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个人体会这个前提是得有“读书瘾”。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整天忙于“俗务”,如果没有“瘾”,老实说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但只要有了兴趣上了瘾,就不愁“时间”。我从小学到现在,五十多年没有停止过读书。由于家庭的关系,我的父亲是中学的哲学、史地老师,我幼儿园的时候家里就有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学龄前我看地图就上了瘾,所以我后来没上过一堂地理课,但197
信息技术课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很多,笔者认为,教师在教给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同时,不能忽略教给学生以自信、兴趣和能力。  教以“自信”,让学生敢做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学生制作作品的速度非常慢,与其他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对这样的学生,以往我都会采用伙伴教学法,一段时间下来,收效甚微。一次,我站在一个学生后面仔细观察他的操作,发现他每做一步都非常小心谨慎,很怕出错。课后,我了解到,学生感觉
本案例所用教材为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案例内容是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部分,即借助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揭示客观事物随时间、地点及其他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表格信息处理的简单知识,需要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因此,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数据处理对象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教材选择的数据处理对象是杀毒软件的原始调查数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