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方向,四围是山,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交通简陋,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因此,本区域的学生家庭条件差、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缺乏自信,性格孤僻、情感脆弱、适应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本区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相当差。而近年来,语文高考趋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基础知识、文学鉴赏、语言运用、写作水平无一不全。而区域的特点使我们的瑶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在应试、就业中也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寻找出适合本区域的语文教学之路是我县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语文占有重要地位。语文的综合能力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无这种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出校后的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创造性,更关系到我县今后经济、科技、农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的高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的思想、艰苦的经济条件、闭塞的文化底蕴及瑶族学生本身的特点已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可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本身的特点、区域文化底蕴及老师的授课的方式方法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争论、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本县高中语文教育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我县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利用瑶族文化及其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培育创新的沃土,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内外活动,其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学不再是以课本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者,教室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我们应好好利用本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进行教学,带领我们的学生实地参观我们本民族的名胜古迹——瑞光塔、古城墙、状元村、回澜风雨桥……跟学生讲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智慧及民族精神,拓展民族知识的层面及深度,并适时地引进时代的活水,灌溉科学文化,把民族文化与创新精神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爱国情怀,而且还会荡起其兴趣的浪花,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其次,根据瑶族学生的语言、心理等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瑶族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它整个词汇的内容,涉及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根据瑶族学生的语言、根据他们对历史、社会、人生、宗教信仰等心理特点进行引导、启发,挖掘有价值的瑶族民间口头文学,探讨瑶族语言的历史渊源关系,吸取瑶族文化的一切精髓,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本民族文化融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既丰富、深化了我们上课学习的内容,又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所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学好汉语,还要精通本民族语言,善于进行对比翻译和讲解、善于融会贯通,让学生通过本民族语言来理解汉语词义和课文内容,使瑶语和汉语得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增强瑶族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学生因为区域的客观因素而形成的主观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升学以及就业。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表扬学生,善于展现学生。捕捉学生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抓住一点小小的突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给他们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诱导其去采摘胜利的果实,例如上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中,分组鼓励同学们把课文用瑶族歌曲的形式唱出来,展现自己的民族本色,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不再让他们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及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涉猎与课内相关的课外知识,欣赏、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深入探究,尽情遨游,才能真正达到语文综合能力学习的成效。
最后,开拓视野、主宰自己。新课标也明确规定:“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阅读、理解、感悟、体验、创作等环节中,老师不仅要极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及深度,而且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独立设疑——思疑——释疑,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因此,我们要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校组织到学生自发活动,从部分到全体,活动形式要从单一发展为多元。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语文素养的训练,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与探索中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而今,在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广和实施之际,在高考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大潮之前,我们不仅要借鉴当今学者的教学经验与文化精髓,还要利用本区域的民族文化、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升华学生的智慧,使我们的学生由闭塞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进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其在高考、就业及今后的创新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语文占有重要地位。语文的综合能力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无这种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出校后的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创造性,更关系到我县今后经济、科技、农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的高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的思想、艰苦的经济条件、闭塞的文化底蕴及瑶族学生本身的特点已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可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本身的特点、区域文化底蕴及老师的授课的方式方法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争论、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本县高中语文教育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我县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利用瑶族文化及其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培育创新的沃土,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内外活动,其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学不再是以课本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者,教室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我们应好好利用本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进行教学,带领我们的学生实地参观我们本民族的名胜古迹——瑞光塔、古城墙、状元村、回澜风雨桥……跟学生讲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智慧及民族精神,拓展民族知识的层面及深度,并适时地引进时代的活水,灌溉科学文化,把民族文化与创新精神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爱国情怀,而且还会荡起其兴趣的浪花,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其次,根据瑶族学生的语言、心理等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瑶族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它整个词汇的内容,涉及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根据瑶族学生的语言、根据他们对历史、社会、人生、宗教信仰等心理特点进行引导、启发,挖掘有价值的瑶族民间口头文学,探讨瑶族语言的历史渊源关系,吸取瑶族文化的一切精髓,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本民族文化融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既丰富、深化了我们上课学习的内容,又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所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学好汉语,还要精通本民族语言,善于进行对比翻译和讲解、善于融会贯通,让学生通过本民族语言来理解汉语词义和课文内容,使瑶语和汉语得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增强瑶族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学生因为区域的客观因素而形成的主观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升学以及就业。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表扬学生,善于展现学生。捕捉学生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抓住一点小小的突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给他们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诱导其去采摘胜利的果实,例如上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中,分组鼓励同学们把课文用瑶族歌曲的形式唱出来,展现自己的民族本色,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不再让他们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及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涉猎与课内相关的课外知识,欣赏、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深入探究,尽情遨游,才能真正达到语文综合能力学习的成效。
最后,开拓视野、主宰自己。新课标也明确规定:“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阅读、理解、感悟、体验、创作等环节中,老师不仅要极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及深度,而且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独立设疑——思疑——释疑,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因此,我们要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校组织到学生自发活动,从部分到全体,活动形式要从单一发展为多元。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语文素养的训练,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与探索中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而今,在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广和实施之际,在高考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大潮之前,我们不仅要借鉴当今学者的教学经验与文化精髓,还要利用本区域的民族文化、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升华学生的智慧,使我们的学生由闭塞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进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其在高考、就业及今后的创新中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