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路在何方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fnxk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桂东北方向,四围是山,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交通简陋,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因此,本区域的学生家庭条件差、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缺乏自信,性格孤僻、情感脆弱、适应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本区域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相当差。而近年来,语文高考趋向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基础知识、文学鉴赏、语言运用、写作水平无一不全。而区域的特点使我们的瑶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到极大的影响,在应试、就业中也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寻找出适合本区域的语文教学之路是我县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语文占有重要地位。语文的综合能力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无这种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关系到学生出校后的发展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创造性,更关系到我县今后经济、科技、农业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县的高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的思想、艰苦的经济条件、闭塞的文化底蕴及瑶族学生本身的特点已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可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本身的特点、区域文化底蕴及老师的授课的方式方法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争论、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本县高中语文教育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因此,改革我县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利用瑶族文化及其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培育创新的沃土,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内外活动,其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因此,语文教学不再是以课本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者,教室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我们应好好利用本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进行教学,带领我们的学生实地参观我们本民族的名胜古迹——瑞光塔、古城墙、状元村、回澜风雨桥……跟学生讲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智慧及民族精神,拓展民族知识的层面及深度,并适时地引进时代的活水,灌溉科学文化,把民族文化与创新精神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爱国情怀,而且还会荡起其兴趣的浪花,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其次,根据瑶族学生的语言、心理等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瑶族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它整个词汇的内容,涉及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根据瑶族学生的语言、根据他们对历史、社会、人生、宗教信仰等心理特点进行引导、启发,挖掘有价值的瑶族民间口头文学,探讨瑶族语言的历史渊源关系,吸取瑶族文化的一切精髓,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本民族文化融合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既丰富、深化了我们上课学习的内容,又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所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学好汉语,还要精通本民族语言,善于进行对比翻译和讲解、善于融会贯通,让学生通过本民族语言来理解汉语词义和课文内容,使瑶语和汉语得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增强瑶族学生的自信心。我们的学生因为区域的客观因素而形成的主观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升学以及就业。做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善于表扬学生,善于展现学生。捕捉学生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抓住一点小小的突破,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给他们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诱导其去采摘胜利的果实,例如上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中,分组鼓励同学们把课文用瑶族歌曲的形式唱出来,展现自己的民族本色,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不再让他们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及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涉猎与课内相关的课外知识,欣赏、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深入探究,尽情遨游,才能真正达到语文综合能力学习的成效。
  最后,开拓视野、主宰自己。新课标也明确规定:“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阅读、理解、感悟、体验、创作等环节中,老师不仅要极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及深度,而且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学生独立设疑——思疑——释疑,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因此,我们要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校组织到学生自发活动,从部分到全体,活动形式要从单一发展为多元。要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语文素养的训练,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与探索中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而今,在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广和实施之际,在高考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大潮之前,我们不仅要借鉴当今学者的教学经验与文化精髓,还要利用本区域的民族文化、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升华学生的智慧,使我们的学生由闭塞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进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其在高考、就业及今后的创新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他文献
“美文不在辞藻,如美人不在衣饰,而在天真烂漫舒卷自然之中,匠心存矣。”用宗璞《代后记》中的这一句话形容其散文《三幅画》,感觉再恰切不过了。  《三幅画》从作者取画时寻挂失条不得的懊恼写起,回忆了文坛学兄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终又以挂失条“赫然在焉”作结,寥寥两千多字的叙述,于淡然直白间掩藏着特有的浓郁、炽烈和诚美。在宗璞笔下,才华横溢的挚交,感人至深的友情,变化多端的生活,都不事雕琢地浓缩
期刊
近期和学生一起赏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虽然围绕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各谈其志向理想时,曾皙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对于此段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如下几种:  1.“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提到学生作文,就算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也有“爱你在心口难开”的尴尬。无米之炊难为,老师们都能引导学生通过各个途径积累素材,可要做一个“巧妇”,将积累的材料合理地布局谋篇却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这种写作技巧绝不能仅仅依赖作文指导课来完成。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贯穿语文学习始终的一个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阅读实得法,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期刊
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求得学生才能、智慧和人格的共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作文教学在这一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要想让作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使之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关键是要把握学生作文成功的内在因素,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到落实,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一、紧扣三“点”,激发兴趣    影响学生写作成败
期刊
当今的作文指导,由于受到应试作文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在指导时,追求爆米花的膨化,指导中“天马行空”地大讲写作技法的现象,不注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由表达,指导缺乏“有效性”,作文教学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非指导性作文教学”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倡作文指导要“瘦身”,指导环节要由显入隐。  “非指导性”一词缘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该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
期刊
怎样较快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循循善诱,训练有素则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原则。对此项原则的理解和实践可能会各有千秋,因学生基础而产生的效果也许会有所差异,但我们只要诱导得体,训练有素,学生则会增强悟性,较快提高。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坚持了一些做法,试谈如下。    一、定向定位,篇有目标    写作指导的每一堂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味在指导中追
期刊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有很多风云人物,留下了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足印,供后人寻访凭吊。这些历史遗迹,最能发人思古之幽情,给人以泉涌般的灵感;诗人们也乐于借此别善意、寓褒贬,寄托自己的情怀。杜牧的《赤壁》就是这样一首咏史抒怀的名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在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是三国周瑜大败曹操的战场。赤壁一战,东吴大将周瑜采取黄盖
期刊
北魏郦道元所写《水经注》,虽是一部地学巨著,更是一部散文佳作。书中写景文字,历来广为传诵。其中关于三峡的描写便是它的精华所在,每次捧读《三峡》,总似是在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是品一杯千古佳酿,令人赏心悦目,心清气爽。原文摘录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期刊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全文虽然只有四百多字,读来却让人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余香满口。难怪自问世以来,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据《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那么《醉翁亭记》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原因是什么呢?恐怕应归功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风格
期刊
自感是喜欢幽静之人,也就喜欢去幽静之地,品幽静之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便是我钟爱文章之一。钟爱其清晰空灵的语言,钟爱其曲径通幽的构思,钟爱其闲适幽静的境界,更钟爱其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但不宣扬的心境。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到“幽境”背后的这份“忧情”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了解作者生平,追溯情之源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母亲卢氏聪明贤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