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笔者认为,学生掌握好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前提。所以,利用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探究文本的内涵,体会到文章的深刻主题。而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组成的综合体,那么,教会学生怎样“咬文嚼字”,如何“斟酌词语”,怎样“鉴赏语句”,如何“赏析语段”,便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实用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品词;析句;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比较法
在词语的品析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规律,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字词句的不同用法,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依据比较的特征,教学中我总结了三种不同的比较方法:
(一)换词比较
教学时把句子中要重点理解的这个词换成意思相近的另外一些词,再与原句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如《梅雨潭》一文,作者很讲究用词准确、生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推敲、琢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如“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一般。”读到这个句子,有的学生提出:“亭子不是建吗?为什么用踞呢?”引导学生品味一番,使他们认识到用“踞”更能突出亭子所处位置的险峻,而“建”则用得太多,过于流俗。“蹲”却给人一种笨重感,不能确切地表现梅雨亭的险要。作者把梅雨亭比作像苍鹰在天空翱翔,通过字、词的锤炼及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梅雨亭位于凌空的岩石上的那种奇妙、险峻的姿态。
(二)添词比较
有的课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些词句用得很简单,却收到了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添加词语来体会词句简约的好处。例如:在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胜利掩护大部队撤退后,眼前撤离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绝境(三面悬空的崖顶),另一条是大部队转移的必经之路。这时班长果断地说“走!”带头朝悬崖迈进。這时,让学生在“走”字前面添加一些词语,他们的思维极为活跃,有的说成“快走”,有的说成“我们快走”。学生说得都很好,能够积极动脑筋。再引导学生与原句比较,体会到原句的一个“走”字干脆、果断,真可谓力有千钧,表现了五位壮士英勇豪迈的气概,也表现当时形势的严峻。
(三)删词比较
有的课文有一些精彩的句子是因为用词恰到好处的结果,可以让学生拿删去这个词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体会原词句的独特作用,例如在文章《一夜的工作》中有这么两个精彩句子: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课堂上,有很多同学认为:上面两句的“我们”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重复了吗?我表扬学生的想法新颖独特,富有创造力。然后,我再把句子里的后面两个学生认为重复的词语删去,再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以致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共和国诞生后第一任总理如何夜以继日工作,品味出原句是作者更强烈地表达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从而把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
二、关联法
字、词、句、段是构成文章的有机单位,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要让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语段、文章的含义,就得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关联法分析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自上而下理解词句的内涵和外延,最终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色彩。例如:在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爱戴”这个词的含义,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小组之间讨论,理解这个词表达的是“拥护”和“敬爱”以后再让学生到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指导学生可以从参加鲁迅先生追悼会的人“送花圈”“写挽联”“心情悲痛”等几个方面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从而有效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有所提升。
三、创造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如果我们老师总是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教这些富有不同个性的孩子就可能走向一个死胡同,出不了彩,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中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更是如此。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针对“一动也不动”一词可以设置几个多样的、有特色的问题。如:在烈火的燃烧下,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呢?他有哪些惊人的意志使他做到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如果此时邱少云动了会发生怎样的后果?通过这一系列的、连贯的“套子”问题,让学生在大脑 里有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探究的状态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想象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如《飞夺泸定桥》第八段,抓住“千钧一发”“奋不顾身”等关键词语,让学生想象红军突击队冲到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的万分紧急的情景,从而加深对红军夺桥所经历的又一次艰险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人。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品词;析句;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比较法
在词语的品析中,“比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规律,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字词句的不同用法,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依据比较的特征,教学中我总结了三种不同的比较方法:
(一)换词比较
教学时把句子中要重点理解的这个词换成意思相近的另外一些词,再与原句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如《梅雨潭》一文,作者很讲究用词准确、生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推敲、琢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如“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一般。”读到这个句子,有的学生提出:“亭子不是建吗?为什么用踞呢?”引导学生品味一番,使他们认识到用“踞”更能突出亭子所处位置的险峻,而“建”则用得太多,过于流俗。“蹲”却给人一种笨重感,不能确切地表现梅雨亭的险要。作者把梅雨亭比作像苍鹰在天空翱翔,通过字、词的锤炼及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梅雨亭位于凌空的岩石上的那种奇妙、险峻的姿态。
(二)添词比较
有的课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些词句用得很简单,却收到了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添加词语来体会词句简约的好处。例如:在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胜利掩护大部队撤退后,眼前撤离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绝境(三面悬空的崖顶),另一条是大部队转移的必经之路。这时班长果断地说“走!”带头朝悬崖迈进。這时,让学生在“走”字前面添加一些词语,他们的思维极为活跃,有的说成“快走”,有的说成“我们快走”。学生说得都很好,能够积极动脑筋。再引导学生与原句比较,体会到原句的一个“走”字干脆、果断,真可谓力有千钧,表现了五位壮士英勇豪迈的气概,也表现当时形势的严峻。
(三)删词比较
有的课文有一些精彩的句子是因为用词恰到好处的结果,可以让学生拿删去这个词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体会原词句的独特作用,例如在文章《一夜的工作》中有这么两个精彩句子: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课堂上,有很多同学认为:上面两句的“我们”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重复了吗?我表扬学生的想法新颖独特,富有创造力。然后,我再把句子里的后面两个学生认为重复的词语删去,再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以致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共和国诞生后第一任总理如何夜以继日工作,品味出原句是作者更强烈地表达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从而把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
二、关联法
字、词、句、段是构成文章的有机单位,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要让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语段、文章的含义,就得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关联法分析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自上而下理解词句的内涵和外延,最终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色彩。例如:在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爱戴”这个词的含义,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小组之间讨论,理解这个词表达的是“拥护”和“敬爱”以后再让学生到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指导学生可以从参加鲁迅先生追悼会的人“送花圈”“写挽联”“心情悲痛”等几个方面组织语言回答问题。从而有效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就有所提升。
三、创造法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如果我们老师总是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教这些富有不同个性的孩子就可能走向一个死胡同,出不了彩,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中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更是如此。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针对“一动也不动”一词可以设置几个多样的、有特色的问题。如:在烈火的燃烧下,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呢?他有哪些惊人的意志使他做到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如果此时邱少云动了会发生怎样的后果?通过这一系列的、连贯的“套子”问题,让学生在大脑 里有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探究的状态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想象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不但可以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还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如《飞夺泸定桥》第八段,抓住“千钧一发”“奋不顾身”等关键词语,让学生想象红军突击队冲到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的万分紧急的情景,从而加深对红军夺桥所经历的又一次艰险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为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