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以人为本”

来源 :金色通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Ji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明确思想政治课在人的发展需要过程中的功能;秉承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本素养,懂得他们有什么、没什么、需要什么;根据大学生实际和教学基本要求,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拓展其外延,以此构建一个鲜活的思想平台,提升课程的内在价值,让大学生获得认识和改造自身和社会的资源。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 教学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一方面实现人的社会化,培养合格公民;另一方面实现人的个体和谐发展。那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以人为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着我们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追求。在我看来,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明确思想政治课程在人的发展需要过程中的功能。
  
  从教育本质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既要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本性,它是实现意识形态控制力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保证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实现社会的思想统一,也对整个国家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精神引导,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必须重视它的终极目标本性,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所实现的‘创造人自身’是由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身、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生活,理解人生,从而来提升人性,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满足人的社会化需要,实现对人的精神引导与塑造。
  
  二、秉承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基本素养,懂得他们有什么、没什么、需要什么。
  
  在社会学视野中,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社会塑造与个体学习这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对于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如果社会有更多让人学坏的机会和学坏的条件,要求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有更高的道德水准,这是不现实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视而不见,而是说,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而言,我们所能做的且实际可行有意义的事是,不仅以自身良好的职业精神,‘直接或间接地、明显或隐晦地’影响着眼前准备参加社会生活和工作的青年人,而且要本着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本质,深入了解大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真实状况,懂得他们有什么、没什么、需要什么。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从他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基本概念入手,了解他们对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的理解,进而了解他们对这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实际作用的认知状况。
  多年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一次课、第一时间我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是什么?’,结果如何呢?笑声一片中,此起彼伏的回答是‘人是动物、人是高级动物、人有思维’之类,隐约能捕捉到一个微弱的声音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简单评价之后,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社会属性有哪些表现?它们是怎样形成的?’结果全场肃静,通过诸多启发才听到有人窃窃私语‘社会属性是通过教育形成’。第三个问题是‘回顾中小学学过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结合刚才谈论的几个问题,谈谈学习思想政治类课程的作用?’这时课堂不再充斥着诸如‘为振兴中华’之类的大话套话空话,同学们认真思索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社会属性养成过程中的作用,思考着它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我告诉他们这个教育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自身发展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包括的社会化内容、社会化的载体和社会化完成的时间等等。全场肃静,绝大部分同学第一次听说社会化这个词,第一次把思想政治课程放在自身成长过程中考虑它的功用,感受思想政治基本理论的深刻而鲜活的现实生命力。
  同样,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一次课,我从‘什么是政治思想?’开始提问,到‘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有哪些?’;从‘孔子的儒家思想怎样成为正统?’再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怎样成为救世良方?’;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公民或小小村长,提出改良家乡、造福民众的思想,是不是政治思想?’通过这些问题,引导他们对过去思想政治学科零散的记忆碎片进行整合,理顺他们头脑中日渐模糊的理论在现实中的关系,让神秘而令人敬畏的政治理论走下神坛,恢复它具体而鲜活的生命力。
  从大学生把握和回答问题的状况,我发现多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理解为人的社会化和自身发展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素养,更没有把这些基本理论系统建构在理解认识人自身、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生活,理解人生,从而来提升人性的平台上,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程功能,不知不觉中消解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而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却习惯于把责任简单地归罪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感叹如今学生素质如何差,很难反思自己真正做了什么、给了学生什么、能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什么,甚至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工具’,或者以思想政治的工具性为由,应付了事。对于学生来说,哪一天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基本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理解思想政治课程对个体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从心底理解和接受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基本要求,从深度和广度上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一个鲜活的思想平台,提升课程的内在价值,让大学生获得认识和改造自身和社会的资源。
  
  实事求是地说,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及其教师的地位日渐边缘化。这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提升自身的价值,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足工夫,从深度和广度上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一个鲜活的思想平台,提升课程的内在价值,让大学生获得认识和改造自身和社会的资源。
  1、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深入发掘教学内容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都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但在处理理论和实际关系时,往往忽视理论的透彻讲解,满足于‘是什么’层面,而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案例搜集和故事新奇方面,追求课堂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力,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这种华而不实的做派只能把思想政治课程推向更坏的境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点,更要从深度上发掘,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科学理论进行深入的了解,使他们真懂真信,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运用理论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讲第七章第一节关于改革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改革这一社会事物,我先从一般意义上围绕改革层层设问:
  ①什么是改革?为什么要改革?为了让他们从理论到社会实际真正明白‘改革是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一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辨证关系如何?
  二是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学生回答无果情况下,我以生活中事例告诉他们,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方面的各种具体制度、政策或措施表现出来,形成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不同的关系;生产力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发展快慢高低取决于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政策和措施;当一定的制度、政策或措施剥削或掠夺劳动者的利益的时候,就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主张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劳动者就会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抗,比如农民起义和工人罢工。
  三是为什么改革为什么大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呢?让学生懂得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②结合历史上改革成功或失败的例子,谈谈改革为什么非常艰难?让学生明白改革是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因此,对待改革,不同利益集团会有不同的态度。改革过程中人们因受益程度的差异而在心理上造成的不平衡,这是影响稳定的社会深层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从书本理论到现实对今天的改革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特别令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劳动者和社会管理者深思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大到政府,小到一个单位,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激励和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推动社会和单位发展是多么重要的问题。
  2、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努力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例如,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背景时,通过内容拓展,形成一个大的逻辑链条:什么是主义?马克思是谁?马克思主义又是什么?难道中国就没有自己的‘主义’?如果有,是什么?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主义’,为什么不高举这面旗帜了呢?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主义或者旗帜呢?为什么不是别的旗帜而是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呢?
  通过这些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在广袤的历史背景下更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并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主义或信仰的重要性:“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主义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从教学计划、学生生源、学习兴趣到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它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
期刊
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努力,尤其是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大爱无痕,对学生的关爱来自于班主任强烈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尽职尽责,是不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让每个孩子都充分享受你的阳光,给予自信,奠定学生的生命基石;给予宽容,营造学生生命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是班主任的责任!  在班级管理上,可谓众说纷纭,各有其法,却是殊途同归,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甜酸苦辣,繁杂琐碎,责
期刊
[摘要]文章分四大点详细介绍了课题“课本小实验探索”的实施过程:1.通过对研究背景分析来说明课题是如何提出的;2.分准备和实践两方面介绍研究过程方案;3.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4.以建议书的形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对研究活动情况进行积极的科学指导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    在物理选修3-1(人教版)上94页4题:如图3.4-12所示,
期刊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
期刊
[摘要]学生理解速度、加速度概念比较困难,结合这两个概念判断物体运动性质将更加困难,本文巧妙的以v-t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化解了这一难点。  [关键词]抽象;形象;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对于运动性质的描述在“人教版必修1教材中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有这么简短的一段描述,“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
期刊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的知识并不深奥,但是往往有许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入不了门。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零碎、繁多,而且兼文、理两种性质于一体,实验探究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要学好生物,必须注意方法。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教学中总结和归纳学习生物的方法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理解记忆    生物学有文科的特点,因此有很多知识需要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随着教育的蓬勃发展,语文课堂这个极具人文性的课堂,再也不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奋笔疾书地记,而是必须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健全人格表现为个体人格结构中知、情、意、行诸方面都达到均衡的高水平建构。所以教师不能只强调知识的学习,更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构建高效课堂,从而全面散发语文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全人格;高
期刊
[摘要]音乐教育是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文章从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入手,阐述了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培养的种种举措。  [关键词]音乐;德育;备课;课堂形式;自身素质;多媒体    古代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凄,故先王谨为之文。”又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他正是看到音乐的教育功能,
期刊
【摘 要】群体性事件是当代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矛盾更为复杂。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德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面临着的问题和矛盾,结合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当前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系列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边疆 少数民族 群体性事件 应对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德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宏州各族人民在各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各个时期的方
期刊
【摘 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十分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施工的正常进行,本文结合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探讨如何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现场的施工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现场 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的实质是施工现场内各作业的协调,临时设施的维修、施工现场与第三者的协调以及现场内的清理等所进行的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是集中体现许多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执行。管理的质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