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凤麟:干一行爱一行
职业经历:
1986年,在燕山石化任仪表监控师,历时十年,平均月入三千;
1995年,离开燕山石化,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任教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2003年,辞去教授职位,回国创办鹿鼎信息策划有限公司,并被海南省海口市政府聘为海口市市区规划总策划师,月收入过十万。成功案例:为鲁能集团“优山美地”别墅项目做销售策划,该项目销售额已达14亿。
王凤麟转行语录:“人转行就好比蛇蜕皮、蝉脱壳,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会特别脆弱,若挺不过去,失败就会比转行前更惨痛。人一生转行最多不要超过四次。”
“虽然我转了几次行,而且跨度很大,但我是干一行爱一行。”王凤麟对自己的敬业品格颇为自豪。而正是由于这种性格,王凤麟在他的事业进程中虽并无较大跳跃,但却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分外扎实。
第一份工作:燕山石化仪表监控师
1986年大学文科专业毕业的王凤麟却被分配到燕山石化监控仪器、仪表,成天和温度、压力等数字打交道。“我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由于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些机器,他拜老员工为师,很快就掌握了技术要领。这份工作王凤麟一干就是十年。
第二份工作:加拿大大学教授
虽然王凤麟和冷冰冰的机器打了十年交道,但他的兴趣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易学上。经历了一番波折,他终于能从事与自己的爱好相关的工作了。1996年他受聘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说来奇怪,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在国内是遭到歧视的,但在国外却很受尊重。”王凤麟在加拿大如鱼得水,平时讲课传授中国传统文化,闲时也为企业做策划。在异国他乡白手起家的王凤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一次聚会上,加拿大移民部部长都邀请他加入加拿大国籍。“因为我切实能为当地企业带来好处!”王凤麟非常自豪地说,“当时我对自己的工作挺满意,心想再也不会转行了。”
第三份工作:回国创业
“人一过三十,思乡的情绪就越来越严重。在国外,由于文化底蕴等各种原因,你无法与身边的人进行真正的内心沟通。”事业蒸蒸日上,王凤麟的孤独感也与日俱增。2003年,他回国,创办了鹿鼎信息策划有限公司,开始一心一意从事自己心爱的策划事业。不仅取得了企业的信任,而且在学术界也独树一帜。2004年 11月,在中国策划年会组委会评选的中国十大人生策划专家活动中,王凤麟教授荣膺榜首。
《钱经》:你如何看待人们的频繁转行?
王:转行要命啊!人转行就好比蛇蜕皮,在刚开始一段时间里都会特别脆弱。我赞成渐变式的转行,而不是从自己本来熟悉的行业猛然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人一生转行最多不要超过四次。
《钱经》: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需要转行呢?
王:当你所从事的行业或是所处职位毫无发展潜力时,就必须转行。比方说你从事的是弓箭制造业,那我劝你赶紧转行,不然你拿弓箭射飞机去吗?
《钱经》:你认为转行前需要人们做哪些准备呢?
王:自己先要想一想自己适不适合要转去的那个行业,也就是俗话说“你有没有那个命”。你不能让哑巴去学唱歌,瘫子去学田径吧。
《钱经》:转行之后,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王:转变思维模式,要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新环境里。
《钱经》::如果转行失败怎么办?
王:反省自己,但不能钻牛角尖。接着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
《钱经》:你每次转行都挺成功的,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王:当然有,最大的困难在于人际交往上。我以前的人际关系很简单,但转行之后一下子变得复杂了很多,同时扮演了太多角色。我当时内心其实很痛苦的,每天都在惶恐中度过。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我才适应过来。
《钱经》:你满足今天的状态吗?
王:我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必须具有五商:“健商”——身体要健康、“情商”、“逆商——顶得住一切压力”、“财商”——要会赚钱、“智商”。这五商具备,我才觉得他是成功的。我还没有达到,要继续努力。
陈军:工作玩乐两不误
职业经历:
1995年,在广州汽车博览中心任销售主管,年薪20万;
1997年,回北京与朋友共同创业,成立北京东方高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和财务工作至今,身价百万;
2005年,斥资二百多万在北京郊区自建“waitinghere”餐吧,并代养宠物,尚未盈利,预计2007年年底收回成本。
陈军转行语录:“我转行做投资咨询时,这个行业才刚刚起步,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什么可以眼热的。但我做过充分的调查,对此行业十分看好,再加上咨询业需要的沟通技能恰巧是我的强项,因此我义无反顾地扎进去了。
“我很幸运,每份职业都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的,并且做得都不错。”陈军把今天的成就总结为是自己的命好,这是一个平和、内心充满感恩的男人。
第一份工作:汽车销售主管
由于特别喜欢汽车,因此陈军大学一毕业就找了份跟汽车有关的工作,在广州汽车博览中心任销售主管。“我很喜欢那份工作,但实在忍受不了广州潮湿闷热的气候。再加上广州夜生活特别晚,而我约客户商谈都要适应他们的习惯,每次都陪到晚上两三点,熬不住。”自幼在北京长大的陈军,无法适应南方的生活,一年后回到了家乡。
第二份工作:创业,分管人力资源和财务
1997年,原本打算继续从事汽车销售工作的陈军看到了另外一个新兴行业——投资咨询。他和朋友合伙创办了北京东方高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我对专业的金融知识研究不够,但与人沟通是我的强项。”于是陈军分管了公司人力资源和财务工作,负责公司内部管理。他说起自己的公司分外自豪:“我们的收费在同行业是算最高的,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碰到过其它公司都头痛的回款问题。这说明客户对我们的服务是很满意的。”现在公司越做越大,国外著名企业像LG、壳牌公司来中国寻求机会都慕名而来。“我想这份工作我会一直做下去,让这个企业存在40年、60年、100年……”陈军满脸笑意,充满憧憬。
第三份工作:自建“waitinghere”
餐吧,并代养宠物
“建立这个餐吧的初衷是为了给我参加的越野俱乐部成员提供玩乐场所。”一次意外,陈军脚踝骨骨折,做了八个小时的手术。躺在手术台上的他突然意识到人的生命太脆弱,也太短暂,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精彩。于是他下定决心“不能做工作的奴隶,要抓紧一切时间去享受人生”。病好后,陈军加入了越野俱乐部,从此爱上了充满冒险和挑战的越野自驾游。“我们成员出去玩有一个特别困难的地方,就是吃饭的时候没地方停车。”陈军说,如果出去50人,那就有50辆车,哪个饭店能给我们留这么大的地方啊。于是他萌生了给伙伴们建立餐吧的念头。再加上陈军特别喜欢狗,尤其是巨型犬。但北京市区严格的管理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狗的自由,因此他一直都有在郊区买房的打算。他在看房的过程中,无意中相中了小庄镇的一块地:“我想,还不如把这块地买下来,自己盖房子呢。又能建餐吧,又能建个大狗舍。”就这样2005年10月,“waitinghere”餐吧诞生了。“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都特别热闹,朋友们都把家小带来,还有很多狗,最多的一次来了70多只狗,那场面可真够热闹的。”
“至于代养宠物,这完全又是一个偶然。”陈军有过出差时,暂时把狗送到寄养中心的经验,知道那是多么令人不放心的事情。于是刚开始朋友把自己的宠物寄养在他这个餐吧的时候,他欣然接受了。“刚开始是不收费的,就当帮朋友的忙。可随着寄养的宠物越来越多时,朋友们都劝我收费,不然以后都不好再寄养了。”
“有了这个餐吧,在这里生活,与繁华若即若离,我的心情变得特别好。”陈军显得很满足。
《钱经》:你如何看待人们的频繁转行?
陈:我是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如果应聘时接到两年内换了三个工作以上的求职人的简历,那么我都不会给他面试的机会。太频繁的跳槽、转行我认为是对自己对公司都不负责任的行为。
《钱经》: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需要转行呢?
陈:轻易不要转行。只有在你遇到瓶颈而又不知道何时才能突破时,才需要考虑转行。千万不能跟风。看哪行热就做哪行。
《钱经》:你认为转行前需要人们做哪些准备呢?
陈:先要对自己想要进入的行业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因为很多行业存在着“潜规则”,你表面看着该行业好像很风光,但事情往往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哪种虫子,要爬哪棵树。
《钱经》:转行之后,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陈: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平时可以多参加公司培训,和同事多交流请教。
《钱经》:如果转行失败怎么办?
陈:转行之前一定要考虑好失败的事,正所谓“未虑胜,先虑败”。这样失败时才容易度过难关。如果真的确定失败,那么越早退出越好。
《钱经》:你满足今天的状态吗?
陈:说实话,我比较知足了。我满意我的工作,我有很友好的同事,还有自己惬意的私人空间,我真的知足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维续目前的状态。
廖晓义:发乎于心不役于物
职业经历:
1977年——1983年,四川大学哲学教师;
1986年——1991年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1996年至今 创建并发展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致力于大众环保宣传教育;
2000年5月18日,廖晓义荣获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2000年度苏菲环境大奖,这是中国的民间环保人士第一次获得国际环境大奖。
廖晓义转行语录:“或许在别人眼里我为环保放弃了大好的事业前程,可我恰恰不这样认为。我的择业标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社会欢迎的事、与好人一起做事。环保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我服从于我的内心。”
“很多人说我傻,我觉得他们才不可理解。对有的人来说,环保是他们的事业,但对于我而言,环保是我生命的意义、快乐和寄托,它是我终生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有什么傻。”廖晓义如此这般地道述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一份工作:四川大学哲学教师
“这份工作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流。”成绩优异的廖晓义毕业后留校任教。生来内向甚至小时候还被误以为患了自闭症的她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没有办法,刚开始我只有硬着头皮上。当年我刚教书的第一个学期,学校进行无记名的优秀教师评选,我们系里有7个老师当选,我就是其中一个。”虽然时光已走远,但廖晓义回忆起来还是觉得很有滋味。
第二份工作: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那段日子太舒服了。每周就上一天班,查查资料,写写文章。”廖晓义哈哈大笑。在一个平和的环境里研究喜欢的哲学,她本以为生活就会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下去。可廖晓义的命运在看到她一位好友的论文后改变了。论文这样写道:地球正在被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毁灭,人类不会再有下一个千年。她看完后,觉得这位朋友太悲观了,人类有那么强的生存力量,完全有能力解决面临的问题。为了说服这位朋友,廖晓义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并从朋友那里借到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江河碧水万古流》。从这本书里,廖晓义第一次知道人类居住的这颗星球,正面临着比政治、经济问题更大的挑战,那就是环境问题。从水到森林再到大气,污染处处俱在……。 就这样,廖晓义非但没能找到说服朋友的有力证据,反而因朋友的一句话、一本书,被“招安”了。 “面临这个问题,总得有点行动吧。其实很简单,一旦你明白之后,就想为地球母亲做点什么,就像孝敬自己的妈妈一样。”
第三份工作:创建并发展北京地球村
环境文化中心
廖晓义早在1990年就开始从事民间环境教育活动,独立摄制环保电视系列片。制作电视片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廖女士很清楚如果要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她将面临的是什么,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她用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的个人积蓄,开始了环保系列片的拍摄,纪录片开始拍摄之后没多久,便由于资金的匮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为了挽救即将夭折的环保纪录片,廖晓义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在她的努力下,终于有几位金融家肯出资50万元人民币支持她进行纪录片的拍摄,廖女士最终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很有影响的电视作品《地球的女儿》。
廖晓义进行北京垃圾状况的社会调查,并深入到社区和学校倡导垃圾分类。她向北京市长刘淇提交了绿色社区推广方案,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和奥申委的重视和采纳。廖晓义提出的绿色社区的基本模式是绿色建筑、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绿化和环保设施。1999年4月在廖晓义的努力下,她所创办的民间组织地球村在延庆县井庄镇2800亩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诞生。
《钱经》:你如何看待人们的频繁转行?
廖:这是大大不妥的。我的择业标准是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事、做社会欢迎的事、与好人一起做事。我最反对择业一切向钱看,哪里钱给得多就去哪。
《钱经》: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需要转行呢?
廖:一是从事因时代变迁而被淘汰的行业的人;二是要提高自己能力的人。
《钱经》:你认为转行前需要人们做哪些准备呢?
廖:选择行业时不要为自己想得过多,这样转行后才容易成功。
《钱经》:转行之后,人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廖:学习!缺啥补啥,一定要非常勤奋地学习。而且要坚持不放弃。
《钱经》:如果转行失败怎么办?
廖:那能怎么办?!总结教训、抓住下一次机遇。
《钱经》:你满足今天的状态吗?
廖:不满足。我还要做人类的“心灵环保”,重新回到哲学。现代人有三个大误区:资本崇拜、科技迷信、历史虚无。这是现在社会环境恶化的根源。我现在要退出地球村的一线位置,开始从事我的“心灵环保”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