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云计算国基实验室为例,从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入手,探讨如何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科学研究 大学生创新活动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8-02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内若干所重点大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思路,率先开展科研与创新活动结合,成功培育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并实施这种先进的培养模式,通过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科学和工程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
二、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平台建设
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高低年级梯队式的结合,这些特点和优势为实验室实施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重要条件。
1.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本校倡导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互结合,共同为学生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达到双赢的良好局面,即以科研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继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持久生命力。云计算国基实验室全面贯彻实施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科研和创新兴趣;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拥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科研和创新机会。
2.敬业、耐心、自强的师资队伍
本团队的指导教师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在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和高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承担者或首要负责人。
本团队的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而且非常清楚创新人才所需的各种环境,尤其是对专业知识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的把握。他们能够以科研最新的发展情况充实到本学科教学内容中,拓展学生对国内行业内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能够为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科研实践中。
3.优质、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
本校拥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高效的校园网络系统以及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报告。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很大程度地面向学生开放。因此,学生能够快捷地获取各类信息资料,参加高端的科研讲座和学术交流,在先进的实验室中进行科学研究。优质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营造了宽松便捷的氛围。
三、 科研与创新活动结合的机制
实验室采用新型的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培养和管理方式的刚性束缚,要求以学生自主能力学习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自由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需要,开拓积极、个性、自强的发展方向。
1.启发式教学结合科研工程实践,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我国在初、高中时期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育方法,使大部分学生只会考试,而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实验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与创新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固定应试思维,转变学习方法,成为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导师给予学生的是灵活多样的选择。多数情况下,学生在确定了研究兴趣之后,再进一步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导师还会为学生、并提供参考文献,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向。
2.层次分明、专业架构合理的科研训练模式
由于年级、专业的不同,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缺点,对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接收程度也各有差异。实验室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分层、有序结合地开展学习活动,并组成各个学习小组,定期交流学习心得,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融入实验室。
3.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的弹性管理模式
实验室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独立的学习和研究的自由空间。同时,为了使学生有效利用学习的课余时间,保障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设置由学生自己组成的专门小组,为实验室所有学生提供服务,并组织导师对学生的研究课题及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审核和验收,加强质量监督。
在加强学习效率的同时,实验室也实施了“劳逸结合”的学习生活模式,多次组织了实验室的乒乓球、篮球比赛、英语沙龙、野外郊游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四、科研反哺教学、促进人才创新培养的新思考与未来机制改革的探索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是一个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过程。研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虚假;每一步进展,都需要学生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和直面挫折的意志作为支撑[1]。
1.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增加培养学生的数量,加大对学生进行科研与创新活动的资助力度
由于实验室教育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当有限。虽已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方式,参与学生的数量至今仍然较低。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每年能够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人数在6人左右,仅占每届该专业学生总人数的6%左右。针对这一状况,学校需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校友网络,拓展筹款渠道,汇聚国内有效资源,为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于学术资助[3]。 2.培育跨学科、专业的科研及创新项目
本校开展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最初往往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最为踊跃。近年来,来自文科背景的学生逐年递增,但总体分布情况仍不均衡。本校虽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绝大部分学生科研与创新项目局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只有少量的学生尝试在多领域开展交叉性研究和創新。这一状况可能与学生的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学校需加强政策导向和宣传力度,激发文科等不同学科学生的科创意识,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壁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跨学科修读课程和收听讲座,搭建跨学科的学业指导平台[4]。比如2014年实验室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挑战杯比赛,就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
3.优化课程设置
本校虽普遍采用学分制,但修读学分总量仍然偏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静心思考、潜心研究的自由空间较少。处于饱和状态的课程设置和刚性要求很高的教学管理必然会遏制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创新热情。繁重的课业导致学生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研究及,沉重的教学负荷也致使导师无暇指导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或因研究项目进度与课程修读计划相互冲突,不得已中途退出研究活动。为鼓励和保护学生的科研与创新热情,学校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教学计划中的学分学时总量作适当压缩,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开辟空间。同时,学校需不断完善本科生科研与创新体系[3]。
4.营造积极、向上、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助经费,选拔部分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外,还可以开设科研课程,使没有机会获得专项资助的学生也能体验科研的全过程。比如,清华大学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科研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复旦大学由院士、知名教授领衔开设本科生科研类系列课程;北京大学设置本科生科研学分,为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认定学分,减少学生的课程压力[4]。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创办学生学术刊物,开展学生科研交流会学术沙龙,举办科研与创新成果展等鼓励性举措,激发更多的学生科研探索意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与创新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累经验,锻炼思维,从问题中寻找课题,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与课堂教学相比,科研与创新活动往往从问题切入,能够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能够逐步养成客观严谨、坚毅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摆脱单纯关注成绩、追求成果的功利心态,学会潜心探索,在艰苦曲折的研究中收获快乐,奠定未来学术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成功基石。
五、 结语
科学研究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结合,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固有的应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科研反哺教学,不仅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满足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求新的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2]。
参考文献:
[1] 王颖,范慧慧,朱军.对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8,7:23-25
[2]王可答,刘利军,樊铁波.新建地方应用型大学“科研反哺教学”实施探索.科技风.2015,1:203-205
[3]周志平,郭素珍,张明轩,陈兰新,张星辰.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12-14
[4]张海辉,胡瑾,王东.当代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新西部(理论版).2014,(36):145,163
【关键词】科学研究 大学生创新活动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8-02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内若干所重点大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思路,率先开展科研与创新活动结合,成功培育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并实施这种先进的培养模式,通过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科学和工程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
二、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平台建设
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高低年级梯队式的结合,这些特点和优势为实验室实施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重要条件。
1.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本校倡导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互结合,共同为学生服务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达到双赢的良好局面,即以科研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继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持久生命力。云计算国基实验室全面贯彻实施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科研和创新兴趣;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拥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科研和创新机会。
2.敬业、耐心、自强的师资队伍
本团队的指导教师在教学﹑科研两个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在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和高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承担者或首要负责人。
本团队的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而且非常清楚创新人才所需的各种环境,尤其是对专业知识教育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的把握。他们能够以科研最新的发展情况充实到本学科教学内容中,拓展学生对国内行业内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能够为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科研实践中。
3.优质、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
本校拥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高效的校园网络系统以及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报告。这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很大程度地面向学生开放。因此,学生能够快捷地获取各类信息资料,参加高端的科研讲座和学术交流,在先进的实验室中进行科学研究。优质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营造了宽松便捷的氛围。
三、 科研与创新活动结合的机制
实验室采用新型的科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培养和管理方式的刚性束缚,要求以学生自主能力学习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自由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需要,开拓积极、个性、自强的发展方向。
1.启发式教学结合科研工程实践,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我国在初、高中时期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育方法,使大部分学生只会考试,而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主体意识。实验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与创新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固定应试思维,转变学习方法,成为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导师给予学生的是灵活多样的选择。多数情况下,学生在确定了研究兴趣之后,再进一步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导师还会为学生、并提供参考文献,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向。
2.层次分明、专业架构合理的科研训练模式
由于年级、专业的不同,学生在基本知识、学习、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缺点,对科研与创新活动的接收程度也各有差异。实验室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分层、有序结合地开展学习活动,并组成各个学习小组,定期交流学习心得,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融入实验室。
3.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的弹性管理模式
实验室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独立的学习和研究的自由空间。同时,为了使学生有效利用学习的课余时间,保障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设置由学生自己组成的专门小组,为实验室所有学生提供服务,并组织导师对学生的研究课题及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审核和验收,加强质量监督。
在加强学习效率的同时,实验室也实施了“劳逸结合”的学习生活模式,多次组织了实验室的乒乓球、篮球比赛、英语沙龙、野外郊游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四、科研反哺教学、促进人才创新培养的新思考与未来机制改革的探索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是一个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过程。研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和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虚假;每一步进展,都需要学生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和直面挫折的意志作为支撑[1]。
1.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增加培养学生的数量,加大对学生进行科研与创新活动的资助力度
由于实验室教育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相当有限。虽已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并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方式,参与学生的数量至今仍然较低。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每年能够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学生人数在6人左右,仅占每届该专业学生总人数的6%左右。针对这一状况,学校需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校友网络,拓展筹款渠道,汇聚国内有效资源,为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于学术资助[3]。 2.培育跨学科、专业的科研及创新项目
本校开展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最初往往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最为踊跃。近年来,来自文科背景的学生逐年递增,但总体分布情况仍不均衡。本校虽然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绝大部分学生科研与创新项目局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只有少量的学生尝试在多领域开展交叉性研究和創新。这一状况可能与学生的学科视野偏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学校需加强政策导向和宣传力度,激发文科等不同学科学生的科创意识,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壁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跨学科修读课程和收听讲座,搭建跨学科的学业指导平台[4]。比如2014年实验室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挑战杯比赛,就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
3.优化课程设置
本校虽普遍采用学分制,但修读学分总量仍然偏高,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静心思考、潜心研究的自由空间较少。处于饱和状态的课程设置和刚性要求很高的教学管理必然会遏制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创新热情。繁重的课业导致学生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研究及,沉重的教学负荷也致使导师无暇指导学生,学生与导师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或因研究项目进度与课程修读计划相互冲突,不得已中途退出研究活动。为鼓励和保护学生的科研与创新热情,学校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教学计划中的学分学时总量作适当压缩,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开辟空间。同时,学校需不断完善本科生科研与创新体系[3]。
4.营造积极、向上、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助经费,选拔部分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外,还可以开设科研课程,使没有机会获得专项资助的学生也能体验科研的全过程。比如,清华大学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科研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复旦大学由院士、知名教授领衔开设本科生科研类系列课程;北京大学设置本科生科研学分,为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活动认定学分,减少学生的课程压力[4]。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创办学生学术刊物,开展学生科研交流会学术沙龙,举办科研与创新成果展等鼓励性举措,激发更多的学生科研探索意识,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与创新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积累经验,锻炼思维,从问题中寻找课题,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与课堂教学相比,科研与创新活动往往从问题切入,能够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能够逐步养成客观严谨、坚毅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摆脱单纯关注成绩、追求成果的功利心态,学会潜心探索,在艰苦曲折的研究中收获快乐,奠定未来学术发展和工作创新的成功基石。
五、 结语
科学研究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结合,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固有的应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科研反哺教学,不仅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满足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求新的需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2]。
参考文献:
[1] 王颖,范慧慧,朱军.对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8,7:23-25
[2]王可答,刘利军,樊铁波.新建地方应用型大学“科研反哺教学”实施探索.科技风.2015,1:203-205
[3]周志平,郭素珍,张明轩,陈兰新,张星辰.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12-14
[4]张海辉,胡瑾,王东.当代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分析.新西部(理论版).2014,(36):14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