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初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实施的目标即为避免高中历史学习成为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并注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这两点却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难点所在。在课改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将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成为可操作的教材编写体例。它可有效实现专题式体例和通史式体例的优势互补,避免必修和选修知识点的无谓重复,从而使教材线索更加清晰。本文以“中国近代化历程Ⅰ”(1840—1919年)为例,初步尝试将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
  【关键词】高中历史 必修与选修 专题化通史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40-02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标》)的颁布,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而言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件。它一改原来的通史体例的教材范式,而是采取“模块—专题”方式向学生展现古今中外的历史变迁。《高中历史课标》一经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可否认,其确实造成一线历史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死循环。但这必然是改革与创新过程中的阵痛,如何寻求更好的历史改革方向,成为摆在历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将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研究,是否可以成为可操作的方法?笔者将从现有“模块—专题”下,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着手,初步分析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的优势,并以“中国近代化历程Ⅰ”(1840—1919年)为例进行专题化通史的尝试。
  一、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标》实施的目标和特点是很明确的,即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并注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但事实证明,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困难重重。
  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初中的历史教学显然还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 不同的省市对初中历史的要求不同,甚至部分地区在中考中不设置历史科目。以长春市为例,七年级上、下册便不在中考历史考核范围,而这部分教材所涵盖的为中国古代史内容。因此,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学生甚至连朝代都记不全,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专业性极强且富有跳跃性的历史知识时难度极大。所以在初中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 这多少有违教育规律。
  不惟如此,在学生历史根基尚很薄弱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般,难度可想而知。“论从史出”素来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规律和准则,史实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结论和体系自然“水到渠成”。因而有人提出,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撰, 还是应以常识的积累、史实的梳理为主, 而以体系的构建、知识的养成为辅; 换言之, 在“细节”(常识的记忆、积累)和“体系”(知识的养成、规律的总结)之间, 当突出“细节”的中心定位。
  但需注意的是,注重基本史实的传授和积累,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极具高效性的知识整合。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区别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所在。因此,课改的大方向需保持不变,专题化的教学体例也应适当保留。寻求既符合课改要求,又可操作的教材编写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要处理好如下问题:其一,兼顾基本史实的掌握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其二,在基础史实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要源于初中基础,又要超越初中体系。其三,注意专题式与通史式体例的融合。而将必修和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这些要求。
  专题式体例与通史式体例各有得失,二者的适当融合在满足课改要求的同时,高效性显著提高。通史体例优势明显,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编撰的教材,更易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难度较小。并且,在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应当把基础性置于首位,使学生基本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通史体例的教科书能够最有效地承担这个任务。 我们大家都熟悉“通史体系”的历史课程和“通史体例”的历史教科书, 古代数千年, 近代百余年,小有变通,大无改变,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历史学科的一切学养, 包括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都少不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史实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它们既是价值观念的立足点,也是方法论的支撑点。 另一方面,专题体例的优点则在于把同类型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学生容易对这一类的内容进行整体性的把握。 但二者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通史体例内容庞杂且过细,类比性和类同性较差。而专题体例又容易在学生不熟悉相关背景的情况下,造成知识衔接的困难,进而“强调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学科的根本特质被弱化” 。如若將专题式体例和通史体例巧妙融为一体,可各取悠长,互通有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的问题前瞻
  专题化通史体系的融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重新确立所要讲授的主题,并且将众多杂乱的史实有效排列组合,从而体现历史的时序性。因此,在将必修与选修内容融合为专题化通史体系的过程中,恰恰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首先,立足于历史的时序性特点。既为“专题化通史”,因此,必须注意通史的时序性特点,这也是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的研究前提和研究基础。
  其次,重视对通史内容的分段主题设定。根据历史的时序性特点,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事件,在一定的主题框架之下,重新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形成的专题化通史体系,使教材线索更清晰,学生学习更容易。可以说,主题是支撑整个专题化通史体系的骨架,它的划定可以说是将通史专题化的关键步骤,并且其难度也是极大的。同时,在大主题之下,每个部分的小主题的设定也非常重要。因此,选择合理的主题,是完成此项工作的重要任务。在《高中历史课标》实施以来,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尝试过用整合的方式来弥补教材中的缺陷。譬如,以必修Ⅰ为例,以问题为核心,整合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按照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整合为——中国人民抗争之路和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 这些都对专题化通史体系的创建尝试,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注意在所定主题之下,必修与选修相应内容的取舍与融合。现有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与选修知识交叉点众多,并且选修成为必修的素材补充,这些都为融为专题化通史提供可能。以人教版为例,必修Ⅰ《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涉及了梭伦改革的部分内容,在选修Ⅰ《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中,则在整体上分析了梭伦改革的前因后果。再如,必修Ⅰ《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必修Ⅱ《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中都提到了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而在选修Ⅰ中则单辟一个单元来介绍它的具体内容,并且选修Ⅱ第1课,详尽的介绍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也进一步补充了必修Ⅰ第2课的内容。此类例子繁多,在此不作赘述。但从中不难发现,恰恰是选修与必修内容的交织,一方面成为我们专题化通史尝试的基石,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即面对众多杂乱且富跳跃性的知识,如何按照主题要求,将必修与选修中所涉及的史实进行筛选、梳理,从而提高课程的高效性与实用性。这也成为在接下来的研究和探索中,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三、必修与选修融合为专题化通史的实例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以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为例,进行初步探索。简单来说,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整体上,近代化在政治上表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表现为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表现为理性化、科学化。而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较为特殊,从前途上看,第一阶段为追求资本主义道路(1840—1919年),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阶段则增加了新的内涵,由无产阶级领导开辟社会主义道路(1919—1945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近代化内容过于庞杂,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将中国近代化历程规划为两个单元:“中国近代化历程Ⅰ”(1840—1919年)和“中国近代化历程Ⅱ”(1919—1949年)。其中,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Ⅰ、Ⅱ、Ⅳ皆涉及到“中国近代化历程Ⅰ”(1840—1919年)的内容。将其融合之后,可形成以下单元设计:
  单元名称:中国近代化历程Ⅰ(1840—1919年)
  具体章节:分为三大部分——
  一、政治的民主化与法制化追求
  1、鸦片战争(必修Ⅰ)
  2、太平天国运动(必修Ⅰ)
  3、甲午中日战争(必修Ⅰ)
  4、戊戌变法(选修Ⅰ)
  5、义和团运动(必修Ⅰ)
  6、八国联军侵华(必修Ⅰ)
  7、辛亥革命(必修Ⅰ、选修Ⅳ)
  8、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选修Ⅱ)
  【问题链接】在政治追求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同时,中国近代的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二、经济的工业化与商品化发展
  1、洋务运动(必修Ⅱ)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艰难发展(必修Ⅱ)
  【问题链接】政治和经济的近代化必然会引起思想的近代化,结合上述所学,尝试分析思想追求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哪些阶段?并总结其整体特征。
  三、思想的理性化与科学化演变
  1、天朝梦醒“开眼看世界”(必修Ⅲ)
  2、从“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必修Ⅲ、选修Ⅱ)
  3、三民主义(必修Ⅲ、选修Ⅱ)
  4、新文化运动(必修Ⅲ)
  5、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必修Ⅲ)
  以此为例,中国古代史部分,可以划定主题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沿革”。进而将相应的必修与选修内容融合其中。这种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知识的重复,通过“问题链接”的方式,将各部分连在一起,弥补了部分内容時间交错的弊端。当然,具体内容还有待商榷,并且不完善之处颇多,笔者只求抛砖引玉,以期同行与专家雅正。
  参考文献:
  [1] 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3] 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4年第8期。
  [4] 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J].《历史教学》,2004年第12期。
  [5] 张永军:《“细节”还是“体系”——对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8年10月。
  [6] 赵亚夫:《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 王从华:《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专题”式编写体例的特点与检讨》[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第5期。
  [8] 周道贵: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实验探索》[J].《历史教学》,2007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要】药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涉及的内容多,理论知识复杂、抽象、枯燥,记忆信息量大。笔者就微课的优缺点以《降血糖药物》为例探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如何切实有效的应用微课教学把药理学抽象、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 药理教学 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 本文从介绍问题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内涵和本质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的实例,论述现在教育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和帮助。  【关键词】问题 情境 互动 自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40-03  数学以她无形的灵魂赋予真理以生命,以她独特的魅力给我们展示思维的体操。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
期刊
【摘要】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与生活中识字,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展“汉字就在我身边”系列活动,让识字走进生活,使学生快乐识字、自主识字。  【关键词】快乐 自主 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79-02  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年段特点来看,是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
期刊
【摘要】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要引导他们学习语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尝试从这几个方面做起:为学生创建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以教材为点,以生活为面,进行生活化教学;知识延伸,深入生活;践行生活,感悟内容。只
期刊
【摘要】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精心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关注的是教师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实际上,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在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正如美国教育家哈尔莫斯所说:“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尝试让学生“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期刊
【摘要】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灭一个学生。赫尔巴特说过,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爱,不仅仅是关心,更多的应该是理解。但教师的爱不是你付出就够了,讲求的是科学性、技巧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所做的,就是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平台和机会,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能就是这个境界吧。  【关键词】班主任 爱 科学的爱  【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关键词】情境创设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95-04  新课程,新理念,新思想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醒了校园,吹活了
期刊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不乏身影,相信在第一线的教师们都已经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可是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着很大一个弊端——无效参与,如在老师叫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所给的讨论时间不够只是走个形式,匆匆收场;学生水平的不同,出现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过于依赖、盲从成绩好的同学;在小组中不会倾听别人的言论,讨论结束后更是不会归纳等等。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宏丽的宝贵遗产;我国少数民族美术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受宗教的影响非常深远,宗教越发达的地方, 艺术的发展越盛;每一个民族都不是孤立发展的,都向其它民族吸收各种营养以丰富自己。  【关键词】少数民族美术 宗教艺术 唐卡 汉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36-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各
期刊
【摘要】水浒人物扈三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一般认为是水浒作者的一个败笔,是水浒作者轻鄙女性的一个佐证。分析人物离不开具体的文本,本文沿着文本梳理了扈三娘的身世遭遇,进而揭示人物的悲剧命运,理解作者的创作态度。  【关键词】文学评论 人物评析 水浒人物扈三娘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34-02  提起水滸人物扈三娘,一般总认为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