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无痕的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教育就是不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刻意教育他,好的教育是无痕的,就像一双合适的鞋,虽然每天穿在自己的脚上,但并不感到鞋的存在。
  这次期中测验,班上同学的数学成绩考得不错,拿了全年级第一,孩子们有些洋洋得意了,骄傲得了不得。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出了这个不太好的苗头,想提醒提醒他们,于是,班会课的时候我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这次数学成绩考得不错呀,值得祝贺!”
  孩子们的脸上立刻荡漾起幸福的微笑,自信地说:“是的呢,优秀率几乎百分之百呢,比其他班强多了,最高分也是我们班的呢!”
  我一本正经地说:“那你们的数学一定都学得很好了?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吧?”孩子们听我话里有刺,瞬间安静了,没人再出声。
  我说:“既然如此,我就出一道题目让同学们做做,同学们一定能做得出来……”
  “好!老师,您出题目吧。”大家立刻来了兴趣。从他们跃跃欲试的表情里,我看出那种信心满怀,有种无往而不胜的阵势。
  于是,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三个点——成三足鼎立状的三个点。“同学们看到了吗?”
  “看到了——”同学们一齐回答,然后好奇地等待我提出的预设问题。
  我不慌不忙地说:“同学们,请你们用一条直线把这三个点连接起来。”
  “啊?这怎么可能?”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
  “这又有什么不可能呢?”我不无调侃地说。
  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拿起笔在打草纸上开始连线,可是,谁也没有成功,任凭怎么鼓捣也不能把这三点连到一条直线上。然后,都失望地皱起眉,或凝神,或怀疑,或放弃……
  有一个孩子叫孙佳,学习并不是很好,估计这次数学成绩也难得优秀,他始终紧皱眉头没有动笔,把两手挽在胸前直直地盯视黑板。我寻思他可能这样想:既然老师出了一道题考他们,一定是来者不善,必定有技巧在里面,是脑筋急转弯吧?
  只见他将手悬在半空比画着什么,然后就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起来,紧皱的眉头立刻舒展了,他有些冲动地猛然举手:“老师,老师,我会画!”
  “啊?你……”谁也不相信他会画。可是,一向被同学们视为“数学草芥”的孙佳还是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讲台。看看他出什么洋相吧!孩子们似乎都在这样想。
  只见这个个子不高、平时寡言少语的孙佳拿起一支粉笔,将它横在黑板上稳稳当当地画了一条粗而清晰的直线,将那三足鼎立的三点掩盖了。
  我笑着为他鼓起掌来。
  “啊?这算直线吗?”孩子们立刻质疑。
  “怎么不算直线呢?只是粗了一些而已。如果说你画的是游丝,那么他画的是井绳罢了。”我不无幽默地解释道。
  “有谁规定笔只能直着画而不能横着画呢?”我的话意味深长,让孩子们用心玩味了好一阵。
  我表扬孙佳,说他善于动脑。我让孙佳谈谈是怎么想出来的法子。孙佳不好意思地说,是从“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这个歇后语里得到的启示。他的数学不好,经常把题目做错,一个老师曾经对他说过这句话,让他非常伤心。他想,既然擀面杖可以直着用来吹火,又可以横着用来擀面条,“一杖两用”,那么粉笔为什么不可以“一笔两用”呢?粉笔直着可以用,横着不也可以用吗?横着画一条粗线,不就将三个点全部覆盖了吗?再说了,线是可粗可细的,谁也没有规定必须是细线。
  我感慨万端起来,没想到我出的这带点荒谬的题目,让一个曾经被老师骂作“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的后进生“破译”了,其他的所谓“优秀生们”该做何感想呢?是不是应该收敛一下骄傲的情绪呢?
  “败下阵”来的孩子们气势没有那么高涨了,不那么卓尔不群了,我顺势开导几句:“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是有限的呀,而那知识呢,却是无限的呀,所以呢,取得了一点成绩用不着骄傲,我们学到的点滴知识,只是犹如在海边捡到了一粒小贝壳而已,许多未知的东西还多着呢。虚怀若谷,深入探究,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呀。”
  孩子们被我说得不好意思了,都红起脸来,很难堪的样子,有的直点头,有的喃喃自语“是,是,是……”
  我又说了:“再说了,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是要开动脑筋的,不妨用发散思维对待一些问题,这个思路解决不了,该换一种思路来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
  孩子们大笑了。
  我觉得,这节班会课相比于之前上的有意思多了。之所以这样说,我认为有几点成功之处:没有直接指出孩子们的缺点;没有铁青着脸训斥孩子们;没有让孩子们觉得是在开班会;让孩子们在事例中悟道……
  “把一样东西交给人家,有时是剥夺那个人自己发现东西的机会。”我没有直接把“东西”交给学生,没有剥夺学生“发现东西”的机会,我做对了。是呀,好的教育就是不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刻意教育他,好的教育是无痕的,就像一双合适的鞋,虽然每天穿在自己的脚上,但并不感到鞋的存在。
其他文献
Q老师:您好!  我现在已经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了,您知道吗?中考之后我满怀信心等待成绩,结果却让我十分失望,在班里只排到了第25名。我简直不能相信!本来不想让家人知道我的悲伤,但,这次实在忍不住,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现在想起来,我心里还有一道难以越过的坎。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换老师数学成绩下滑,老师曾经几次提到数学的重要,在我的成绩册上写过一句“要加强数学”。我知道老师为我好,但是
期刊
上周,打车回家时不幸被堵在大马路上,半个小时的路程,开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到。无奈而烦躁的司机师傅打开了音乐,放起了经典老歌。这几首老歌,让我们都有了些怀旧的感觉,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来: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或是某位红极一时的歌星,或是年少时迷恋的电视剧、小游戏,甚至是读书时续写的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怀旧所带来的强烈归属感与欣慰感,让我和司机师傅都忘记了堵车的不愉快。  在心理学中,怀旧
期刊
“大夫,我的孩子可不能吃药啊,这药物有依赖性,到时候就离不开药可咋整?这孩子一辈子就毁在这儿了……我们一个街道的就有人吃了一辈子药也不能停的。”  临床上,常常遇到这样的疑问,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人,都非常担心精神类药物成瘾的问题,甚至因此拒绝接受药物治疗。但是,精神类药物真的会成瘾、一旦吃上就不能停,甚至会让人欲罢不能吗?◢ 到底成瘾不成瘾?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精
期刊
小雅是一名初三的备考生,因为考试焦虑来找过我。我们一起探寻了她小升初这一关键节点经历的挫折,以及事件现在对她的影响,都觉得找到了考前莫名焦虑的原因。  我满以为和小雅的咨询会告一段落,她的焦虑会随着对过去和自己的理解而降低,没想到几天以后小雅又来找我,跟我预约时特别提出要在她上历史课的时候前来。我恰好没空,就建议她改期。  她哀求:“老师,就不能是那节课吗?”我摇摇头,她叹了口气,无可奈何的同时又
期刊
开 篇  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列文在戏剧《安魂曲》第十场中安排了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母亲的有关人生的对白:  老人:那你这一生干过什么呢?孩子?  母亲:就这些,洗衣服、扫地……  老人:可是更大一点儿的事情呢?做过吗?  母亲:没做过,先生  老人:你是个人,你有头脑,你有自己的愿望,你怎么对待这些呢?  母亲:我活着,先生  老人:你从没有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吗?  母亲:没有,先生  老人:你从没
期刊
孕期夫妻间能不能过性生活?不少准爸爸、准妈妈都有这个疑惑,又难以启齿。  根据传统的说法,妊娠期的“性”一般被否定。有些孕妇为了避免丈夫的“骚扰”,一怀孕就回娘家,果断地选择了物理隔离。也有一些夫妻因为缺乏性知识,没有采取安全的性方式导致流产、早产甚至阴道流血,引发严重威胁母胎安全的事件。  那么,妊娠期的“性”到底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令人尴尬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丈夫们的意愿  2
期刊
很多人认为《小王子》是一部写给成人的童话,可以净化心灵。最近,根据《小王子》改编了一部票房极高的动画片,通过飞行员和小王子的故事,告诉所有人爱的责任。  动画片借着一个小女孩和老飞行员的故事引出小王子。从小被母亲逼着只知道学习的小女孩因为回答不出“你觉得你的未来是什么样”这个问题被名校拒之门外,母亲只好购买学区房将女孩送进学校,并给她制定了一系列人生计划,让她好好学习。谁知,第二天,从隔壁飞出一个
期刊
在网上看到一个特殊的“请假条”,是父母写给外地工作的子女的:“以前过年,是你们跟我们请假不回家,这一次,我们跟你们请个假。今年春节,我们老头老太太也要来一场你们年轻人流行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很多网友和我一样,看完后竟是笑着笑着已经泪流满面。笑是因为老人的可爱,哭是因为父母对儿女的体谅。从心里,我希望那对父母真的是去旅游,而不只是为了让儿女安心编织的谎言。  记得看过一个公益广告:女儿去美国
期刊
谁在阻止你的前进?  Sam刚刚入职不久,就接到领导安排给他的一个任务—需要他去做一个客户回访。这让Sam感到压力山大。  一方面,Sam刚刚到岗,对这些客户都不怎么熟悉。另外一方面,Sam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对“和别人打交道”这件事比较头痛。Sam拿到了客户回访的名单及联系方式,重重地嘆了一口气。在这个名单上,足足有20个人。而领导的要求是,要在两天之内完成所有客户的回访,并且希望每个客户都要
期刊
这段日子里,新冠肺炎已经升级成为了“全球大流行”,并受到了无数媒体的持续关注。但是大众需要准确且实时的关于新冠传播的信息的同时,一个新的威胁也渐渐出现:接触过多关于新冠病毒信息而导致的心理压力。  根据来自Health Psychology的一篇论文,心理学家 Dana Rose Garfin, Roxane Cohen Silver和E. Alison Holman探讨了大量媒体信息是如何扩大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