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已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民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事业,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它与“应试教育”、“功利主义”以及其他教育模式的区别和对立所在。“应试教育”以满足社会对“精英”的需要为价值取向,以选拔为基本功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功利主义”教育以满足社会对实用型劳动者和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取向,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技能型的人。而素质教育则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就要帮助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并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教育对象,学生有着主客体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另一方面,他又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自身发展方向的决定者,是教育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因而又是主体。所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
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应包涵以下基本要素:体能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这几种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顺利开展,就是要理顺上述各方的关系,使之良性发展。
1.正确理解劳动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走出误区一。
有些教师认为,农村学生大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每周都有一定量的劳动,体力劳动代可以替体育锻炼,因而在教学中主张减少体育课的课时。孰不知,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勞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要从事一定形式、一定内容的劳动。但劳动不能等同于、也不能代替体育锻炼。长年累月单一重复的劳动很容易使人感到疲劳,长时间局部劳动的结果很可能造成职业性的缺陷或疾病,而体育锻炼则是身体各部位、各组织和肌肉得到锻炼。长期体育锻炼可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各器官受到良好刺激,得到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增强体质,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
2.正确认识学生安全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走出误区二
由于农村各初中学校安全工作采取一票否决制,所以,为了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防患于未然,一些学校拆除了高低杠、单双杠和秋千等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也不做、不示范难度系数高的动作。此外,一些学校还刻意减少运动比赛项目,这给中学生的身体成长和生理发育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的平衡性、灵活性、敏捷性以及爆发力都难以达到要求。在规定的体育达标测试中,如800米中长跑,就有女生昏厥、晕倒等现象发生;也有部分学生,一个完整的引体向上动作都完成不了;还有学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动辄就骨折。很多农村学校过于强调安全问题,致使正常的体育教学难以开展,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大幅下滑。
3.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全面发展,走出误区三
农村初中为了应对每年的中考、质量检测和各种名目的评比、奖励、排名次等,不惜裁减体育课、劳技课、美术课,一切都为语、数、外、理、化让路,为这些科目挤时间。每年的春秋两季运动会,害怕耽误时间,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影响学生学习,有时也逼迫取消,或部分取消。学生一味地读书,钻研会考科目,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也无奈取消,如植树造林、卫生扫除、敬老爱老等。久而久之,身心素质就会有所下降。
为了解决学生的身体素质,除了加强体育教学,合理锻炼之外,营养搭配也是学生强身健体的最直接的方法。党中央非常关心农村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实施了“蛋奶”工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三
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颁布了“新课标”,以课改为先导,教材改革为基础,教法改革为关键,课堂改革作为主阵地的新课改全面实施,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优化教材,转变观念,改变教法,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课程开设齐全,教学内容及方法新颖,第二课堂轰轰烈烈开展。学生在校时间短了,作业减少了,有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在智能、体能及情感素质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已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民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事业,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它与“应试教育”、“功利主义”以及其他教育模式的区别和对立所在。“应试教育”以满足社会对“精英”的需要为价值取向,以选拔为基本功能,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功利主义”教育以满足社会对实用型劳动者和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取向,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技能型的人。而素质教育则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就要帮助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并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教育对象,学生有着主客体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另一方面,他又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自身发展方向的决定者,是教育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因而又是主体。所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
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应包涵以下基本要素:体能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这几种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的顺利开展,就是要理顺上述各方的关系,使之良性发展。
1.正确理解劳动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走出误区一。
有些教师认为,农村学生大多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每周都有一定量的劳动,体力劳动代可以替体育锻炼,因而在教学中主张减少体育课的课时。孰不知,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勞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要从事一定形式、一定内容的劳动。但劳动不能等同于、也不能代替体育锻炼。长年累月单一重复的劳动很容易使人感到疲劳,长时间局部劳动的结果很可能造成职业性的缺陷或疾病,而体育锻炼则是身体各部位、各组织和肌肉得到锻炼。长期体育锻炼可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各器官受到良好刺激,得到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增强体质,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
2.正确认识学生安全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走出误区二
由于农村各初中学校安全工作采取一票否决制,所以,为了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防患于未然,一些学校拆除了高低杠、单双杠和秋千等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也不做、不示范难度系数高的动作。此外,一些学校还刻意减少运动比赛项目,这给中学生的身体成长和生理发育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的平衡性、灵活性、敏捷性以及爆发力都难以达到要求。在规定的体育达标测试中,如800米中长跑,就有女生昏厥、晕倒等现象发生;也有部分学生,一个完整的引体向上动作都完成不了;还有学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动辄就骨折。很多农村学校过于强调安全问题,致使正常的体育教学难以开展,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大幅下滑。
3.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全面发展,走出误区三
农村初中为了应对每年的中考、质量检测和各种名目的评比、奖励、排名次等,不惜裁减体育课、劳技课、美术课,一切都为语、数、外、理、化让路,为这些科目挤时间。每年的春秋两季运动会,害怕耽误时间,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影响学生学习,有时也逼迫取消,或部分取消。学生一味地读书,钻研会考科目,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也无奈取消,如植树造林、卫生扫除、敬老爱老等。久而久之,身心素质就会有所下降。
为了解决学生的身体素质,除了加强体育教学,合理锻炼之外,营养搭配也是学生强身健体的最直接的方法。党中央非常关心农村中学学生的健康成长,实施了“蛋奶”工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三
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颁布了“新课标”,以课改为先导,教材改革为基础,教法改革为关键,课堂改革作为主阵地的新课改全面实施,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优化教材,转变观念,改变教法,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现在,课程开设齐全,教学内容及方法新颖,第二课堂轰轰烈烈开展。学生在校时间短了,作业减少了,有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在智能、体能及情感素质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