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以教师职业专门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以及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理论为基础,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和专业发展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城乡13所学校的教师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知识维度。
1,专业知识含量充足,运用自如。
90.9%的教师认为自己知识丰富;94.4%的教师能够自如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教学;93.6%的教师能因需为学生讲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93.1%教师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解除思想压力。
2,新课程理念认识和运用不足。
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50%-60%的教师都选择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知识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和具有“探索学习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选择“成绩好”的教师仅占33.1%。对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65%以上的教师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树立;强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及“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教师均在50%-60%之间。可见,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理解的深度和具体教学中的操作性还不够。
(二)专业能力维度。
1,教学能力较强。
74.8%的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备课,还会考虑“教材特点”(68.1%)和“学生能力”(66.4%)。70%以上的教师能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63.3%的教师注意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但选择“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的比例下降为48.5%。讲述方式仍然为教师所常用(62%);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师有74.5%,这与新课程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理念相符;57.9%的教师运用结构式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80.2%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语言表达清晰、准确”,但注意“语言生动”、“富有逻辑性”的教师比例在70%以下,关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合理设计板书”及“运用身体语言”的教师比例均低于60%。可见中小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还是比较单一、不够规范,在实践中还没有做到多层面释放教育影响。88.2%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很大。
2,教育能力较强。
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考查体现在班级管理、学生品德教育和教育机智3方面。
进行班级管理时,75%的教师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依靠纪律规范、榜样力量和学生自律的教师比例均在55%左右,培养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的教师仅占44.1%,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角色尚未受到重视。教师常采用“上德育课”(41.9%)、“组织活动”(56.4%)和“以身示范”(65%)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遇到相关情境随时教育”的教师有71.1%,“采取特殊的方法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为37.3%。教师们很重视德育工作,但创新的教育方式还比较少。63.9%的教师能够根据情况将课堂突发性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
在分析“高质量教育效果”的致因时,教师们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职后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75%);其次是“职前教育时掌握的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67.9%);“老教师的‘传帮带…及“职后继续学习和培训”的选择比例均在52%左右。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决定教师职后的工作水平。
3,创新热情较高,能力有待提高。
80%左右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现需要研究的教育课题;在实践中尝试过教育教学创新的教师为90.2%。不过,53.4%的教师认为自己“科研能力不足”,56.1%的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科研活动;46.5%的教师选择“缺少经费”;40.4%的教师“缺乏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认为“对专业发展影响不大,因此兴趣不高”的教师仅占27.2%。
(三)专业精神维度。
教师的专业精神可以从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职责3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择业取向看,“喜欢做教师”(68.4%)和认为“工作非常有意义”(55.6%)的选择比例较高;选择“工资待遇较好、较稳定”和“只有做教师的就业机会”的教师比例都在20%左右;选择“社会声誉较高”的教师比例为39.5%。60%-70%的教师都认识到教育在“文化传承”、“促进学生成长”和“教育兴国”方面的意义;52.2%的教师认为“高尚的师德为社会典范”;55.1%的教师认识到工作可以“激励从教者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对于教师师德的表现,76.5%的教师认为是“爱学生,爱工作”;60%以上的教师强调要“有奉献精神”、“认真备课,规范教学”、“全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认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的教师为61%。在具体工作中。90%以上的教师都注意做到“仪态庄重、言行得体”。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师德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但仍有30%一40%的教师缺少师德意识,这是影响教师素质发展的暗流。
(四)专业发展维度。
目前教师们的职业发展处于4个阶段:“适应阶段”(20.3%),“发展阶段”(43.6%),“成熟阶段”(29.3%),“创造阶段”(6.8%)。仍然愿意做教师工作的人员比例为83.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很高。教师对工作感觉满意的层面分别体现在:工作条件(44.6%),学生发展(54.2%),发展机会(39.7%),同事间友好合作关系(61.8%),学校和领导的关心(49.2%),社会的认可(39.4%)。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校的人际氛围满意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工作条件、组织关怀的不足,尤其个人的发展空间与教师社会地位两方面的不尽人意状态,很难对教师产生激励。
二、问题与思考
在统计数据时我们发现,不同学历教师的素质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平均数值上,本科毕业教师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学历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上体现出优势。继续运用LSD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在创新实践方面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专生(P≤0.05),说明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高;“找不到合适科研课题”的本科生得分显著低于中专生(P≤0.05),证明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有科研意识,这可能与本科学历教师的修业年限较长、理论素养较高有关。但是,不同学历教师比例的巨大差异影响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目前,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这使硕士、本科、中专学历教师之间的相互比较出现难度。如在本次调研中,本科教师数量达到491名,硕士学历教师仅有13名,中专学历教师仅有23名。不同学历教师的数量差距过大影响了对比分析;硕士及中专学历层次教师样本过小,又影响了研究的效度。而这种比较分析又是非常有价值的,需要以后的研究来继续完善。
三、建议
目前,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较高,教师群体趋于年轻化,教龄结构比例相当。教师从教的专业素养方面既体现出优势,也有不足,相对这种状况,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关注下列问题:
首先,学校可以采取定期组织研讨,邀请课程专家來校指导,举办讲座详尽解析新课程,或者以示范课的形式具体展示新课程的要求、特点、技术等措施,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充足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把握、教育知识的拓展、教育效果的控制等环节仍然表现出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学校应重视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教师团队研究新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操作水平。
再次,教师的科研、创新机遇很多,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但是真正进行科研和创新,还需要学校从工作任务、管理政策、理论资源方面提供支持。如建立开放的科研制度,为教师提供急需的系统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等,在丰富教师职业角色、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最后,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对专业发展的意义、过程、方式等都比较含糊。学校可以采取专业引领的策略,为教师补充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此外,加强教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熏陶,不仅是师资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能够促进教师主动追求专业发展。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知识维度。
1,专业知识含量充足,运用自如。
90.9%的教师认为自己知识丰富;94.4%的教师能够自如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教学;93.6%的教师能因需为学生讲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93.1%教师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解除思想压力。
2,新课程理念认识和运用不足。
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50%-60%的教师都选择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知识来源及其形成过程”和具有“探索学习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选择“成绩好”的教师仅占33.1%。对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65%以上的教师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树立;强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关注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及“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教师均在50%-60%之间。可见,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理解的深度和具体教学中的操作性还不够。
(二)专业能力维度。
1,教学能力较强。
74.8%的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备课,还会考虑“教材特点”(68.1%)和“学生能力”(66.4%)。70%以上的教师能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63.3%的教师注意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但选择“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的比例下降为48.5%。讲述方式仍然为教师所常用(62%);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师有74.5%,这与新课程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理念相符;57.9%的教师运用结构式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80.2%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语言表达清晰、准确”,但注意“语言生动”、“富有逻辑性”的教师比例在70%以下,关注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合理设计板书”及“运用身体语言”的教师比例均低于60%。可见中小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技能还是比较单一、不够规范,在实践中还没有做到多层面释放教育影响。88.2%的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很大。
2,教育能力较强。
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考查体现在班级管理、学生品德教育和教育机智3方面。
进行班级管理时,75%的教师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依靠纪律规范、榜样力量和学生自律的教师比例均在55%左右,培养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的教师仅占44.1%,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角色尚未受到重视。教师常采用“上德育课”(41.9%)、“组织活动”(56.4%)和“以身示范”(65%)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遇到相关情境随时教育”的教师有71.1%,“采取特殊的方法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为37.3%。教师们很重视德育工作,但创新的教育方式还比较少。63.9%的教师能够根据情况将课堂突发性事件转化为教育契机。
在分析“高质量教育效果”的致因时,教师们选择比例最高的是“职后不断地摸索和积累经验”(75%);其次是“职前教育时掌握的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67.9%);“老教师的‘传帮带…及“职后继续学习和培训”的选择比例均在52%左右。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决定教师职后的工作水平。
3,创新热情较高,能力有待提高。
80%左右的教师常常在工作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现需要研究的教育课题;在实践中尝试过教育教学创新的教师为90.2%。不过,53.4%的教师认为自己“科研能力不足”,56.1%的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科研活动;46.5%的教师选择“缺少经费”;40.4%的教师“缺乏科研理论知识和方法”;认为“对专业发展影响不大,因此兴趣不高”的教师仅占27.2%。
(三)专业精神维度。
教师的专业精神可以从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职责3个方面体现出来。
从择业取向看,“喜欢做教师”(68.4%)和认为“工作非常有意义”(55.6%)的选择比例较高;选择“工资待遇较好、较稳定”和“只有做教师的就业机会”的教师比例都在20%左右;选择“社会声誉较高”的教师比例为39.5%。60%-70%的教师都认识到教育在“文化传承”、“促进学生成长”和“教育兴国”方面的意义;52.2%的教师认为“高尚的师德为社会典范”;55.1%的教师认识到工作可以“激励从教者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对于教师师德的表现,76.5%的教师认为是“爱学生,爱工作”;60%以上的教师强调要“有奉献精神”、“认真备课,规范教学”、“全力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认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的教师为61%。在具体工作中。90%以上的教师都注意做到“仪态庄重、言行得体”。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师德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但仍有30%一40%的教师缺少师德意识,这是影响教师素质发展的暗流。
(四)专业发展维度。
目前教师们的职业发展处于4个阶段:“适应阶段”(20.3%),“发展阶段”(43.6%),“成熟阶段”(29.3%),“创造阶段”(6.8%)。仍然愿意做教师工作的人员比例为83.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很高。教师对工作感觉满意的层面分别体现在:工作条件(44.6%),学生发展(54.2%),发展机会(39.7%),同事间友好合作关系(61.8%),学校和领导的关心(49.2%),社会的认可(39.4%)。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校的人际氛围满意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工作条件、组织关怀的不足,尤其个人的发展空间与教师社会地位两方面的不尽人意状态,很难对教师产生激励。
二、问题与思考
在统计数据时我们发现,不同学历教师的素质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平均数值上,本科毕业教师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学历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维度上体现出优势。继续运用LSD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在创新实践方面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专生(P≤0.05),说明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高;“找不到合适科研课题”的本科生得分显著低于中专生(P≤0.05),证明本科生比专科生更有科研意识,这可能与本科学历教师的修业年限较长、理论素养较高有关。但是,不同学历教师比例的巨大差异影响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目前,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这使硕士、本科、中专学历教师之间的相互比较出现难度。如在本次调研中,本科教师数量达到491名,硕士学历教师仅有13名,中专学历教师仅有23名。不同学历教师的数量差距过大影响了对比分析;硕士及中专学历层次教师样本过小,又影响了研究的效度。而这种比较分析又是非常有价值的,需要以后的研究来继续完善。
三、建议
目前,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较高,教师群体趋于年轻化,教龄结构比例相当。教师从教的专业素养方面既体现出优势,也有不足,相对这种状况,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关注下列问题:
首先,学校可以采取定期组织研讨,邀请课程专家來校指导,举办讲座详尽解析新课程,或者以示范课的形式具体展示新课程的要求、特点、技术等措施,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充足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把握、教育知识的拓展、教育效果的控制等环节仍然表现出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学校应重视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教师团队研究新课程的教学,以及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操作水平。
再次,教师的科研、创新机遇很多,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但是真正进行科研和创新,还需要学校从工作任务、管理政策、理论资源方面提供支持。如建立开放的科研制度,为教师提供急需的系统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等,在丰富教师职业角色、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最后,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对专业发展的意义、过程、方式等都比较含糊。学校可以采取专业引领的策略,为教师补充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此外,加强教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和熏陶,不仅是师资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能够促进教师主动追求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