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受到大力推行,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育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合理地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凸显出数学学科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助力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能力。下面,本文就生活化情境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做出简要探析,以求能够为有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构建
在小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后教育的新形势,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成为关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从而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但生活化情境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消除了传统教学的不良影响,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情境概念
生活化情境,可以简单看作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把课堂教学进行了生活化处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认知世界,但是数学中往往有很多抽象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种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生活化情境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还能减轻学生在理解方面的压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知识。
二、生活化情境在小学低年級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有推动作用,是数学教学方法完善的关键。数学教学方法的完善,对学生学习知识有着重大的帮助,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生活情境的模拟,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充分了解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把课堂教学建设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跃性课堂。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的构建策略
(一)在课堂导入阶段的运用
课堂导入阶段就像是演奏乐章时的前奏,对课堂教学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到处都有着数学情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抽象难懂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平均数”这个内容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准备四根棒棒糖,在课堂上分发给平时表现好的张同学和李同学。首先给张同学一根棒棒糖,给李同学三根棒棒糖,问学生这样分发是否合适。学生回答说不合适,因为张同学比李同学少了两个棒棒糖,这样分不公平。然后教师再从李同学手里拿出一根分给张同学,再对学生进行询问。这时学生都回答说合适,因为两个人分得的棒棒糖数目是一样的。然后再顺势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分棒棒糖有趣的过程中学会了平均数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导入一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既贴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在讲解例题阶段的运用
传统教学中,教材上的例题都是抽象枯燥的。数学和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例题的知识点,可以在讲解例题时也进行生活情境模拟。例如,在进行“十以内的乘法”例题讲解时,根据例题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模拟游戏。让张同学拿十元钱去李同学的“商店”买一块两元钱的巧克力,那么李同学应该找给张同学多少钱?如果张同学拿十元钱去向李同学买三块一元钱的巧克力又该找回多少钱?通过课堂模拟“购物”这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让学生在做游戏的乐趣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十以内的乘法并且复习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寓教于乐。利用相应的生活场景在课堂讲解例题,既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教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多留意随处可见的数学场景,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巩固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三)在培养数学思维的运用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解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题,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授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选用合适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从中分析信息、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做课间广播体操时,班里有三十八名学生,要分成四列,每列应该有多少人?如果这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能够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布置成相应的应用题进行数字计算时,很多学生就不能进行正确计算。这类应用题涉及数学知识中的余数概念,而学生之所以会做错,就是因为他们把数学固定为一门理论学科,没有数学思维能力。这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有意地引导学生在做应用题时回忆相应的生活场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把“生活”和“学习”相互结合起来,更加快乐地学习数学。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大量数学知识,还能助力其形成相对初步的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因此导致学生难以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合理地应用生活化情境,深度贴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喜欢数学的良好态度,进而全面推进其思维认知能力的建设,为其今后学习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兰梅,魏超.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优势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107+112.
[2]李俊杰.浅谈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09):212-213.
[3]黄赞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分析[J].亚太教育,2016(04):38.
[4]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169-170.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构建
在小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后教育的新形势,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成为关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从而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但生活化情境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消除了传统教学的不良影响,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情境概念
生活化情境,可以简单看作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生活情境,把课堂教学进行了生活化处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他们主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认知世界,但是数学中往往有很多抽象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种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时运用生活化情境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好地推动教学工作,还能减轻学生在理解方面的压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知识。
二、生活化情境在小学低年級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有推动作用,是数学教学方法完善的关键。数学教学方法的完善,对学生学习知识有着重大的帮助,对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生活情境的模拟,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充分了解学生,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把课堂教学建设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跃性课堂。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的构建策略
(一)在课堂导入阶段的运用
课堂导入阶段就像是演奏乐章时的前奏,对课堂教学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到处都有着数学情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抽象难懂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平均数”这个内容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准备四根棒棒糖,在课堂上分发给平时表现好的张同学和李同学。首先给张同学一根棒棒糖,给李同学三根棒棒糖,问学生这样分发是否合适。学生回答说不合适,因为张同学比李同学少了两个棒棒糖,这样分不公平。然后教师再从李同学手里拿出一根分给张同学,再对学生进行询问。这时学生都回答说合适,因为两个人分得的棒棒糖数目是一样的。然后再顺势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分棒棒糖有趣的过程中学会了平均数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导入一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既贴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在讲解例题阶段的运用
传统教学中,教材上的例题都是抽象枯燥的。数学和人类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例题的知识点,可以在讲解例题时也进行生活情境模拟。例如,在进行“十以内的乘法”例题讲解时,根据例题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模拟游戏。让张同学拿十元钱去李同学的“商店”买一块两元钱的巧克力,那么李同学应该找给张同学多少钱?如果张同学拿十元钱去向李同学买三块一元钱的巧克力又该找回多少钱?通过课堂模拟“购物”这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让学生在做游戏的乐趣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十以内的乘法并且复习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寓教于乐。利用相应的生活场景在课堂讲解例题,既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教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多留意随处可见的数学场景,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巩固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三)在培养数学思维的运用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解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解题,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授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选用合适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学会从中分析信息、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做课间广播体操时,班里有三十八名学生,要分成四列,每列应该有多少人?如果这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们能够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布置成相应的应用题进行数字计算时,很多学生就不能进行正确计算。这类应用题涉及数学知识中的余数概念,而学生之所以会做错,就是因为他们把数学固定为一门理论学科,没有数学思维能力。这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有意地引导学生在做应用题时回忆相应的生活场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把“生活”和“学习”相互结合起来,更加快乐地学习数学。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大量数学知识,还能助力其形成相对初步的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因此导致学生难以有效融入教学活动中。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合理地应用生活化情境,深度贴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喜欢数学的良好态度,进而全面推进其思维认知能力的建设,为其今后学习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兰梅,魏超.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优势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107+112.
[2]李俊杰.浅谈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09):212-213.
[3]黄赞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分析[J].亚太教育,2016(04):38.
[4]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