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练习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35-1
数学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联系生活,强调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后,我针对教室内有些课桌椅会摇晃的现状向各数学小组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维修班级中破损的课桌椅!”这样的设计很快让孩子們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又如在进行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探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门票每人30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30×40×80%=960元,比第一种少花120元,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
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这样,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亲近数学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分层设计,注意阶梯性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例如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把数和运算符号按顺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他是这样算的:50×6-6。你还有其它算法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试试看,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此类习题让学生设计一、两种方法并不难,设计三、四种则稍有难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再设计出创新性合理方法,使中上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展示,从而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差生在练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使不同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展示。
三、动手操作,突出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学习了《千克和克》后,可建议学生回家称一称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再掂一掂一袋食盐、5个苹果大概有多重,还可让学生上市场先去估一估某些物体的重量,再亲自动手称一称,验证一下。这样学生对物品重量才有实际感受,有助于他们更深地理解所学知识。
又如学习《年、月、日》后,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习《比的应用》后,可安排学生调制奶茶或配兑消毒液,对家里进行消毒……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四、拓展思维,注重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我们设计拓展性练习的时候要尽可能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题,并且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学习教学的开放性和个性张扬,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这样的作业题:“有50个同学和2个老师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这道作业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维方式作出不同的解答,最后教师就学生的答案提问:“哪种租船方式是最省钱呢?”,从而深化作业题蕴涵。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作业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资源充分开发了出来。
总之,教师只有将新课程精神更多地融入练习之中,使小学数学练习题更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才能使数学变得有情有趣、可亲可爱,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4-035-1
数学练习作为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联系生活,强调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后,我针对教室内有些课桌椅会摇晃的现状向各数学小组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维修班级中破损的课桌椅!”这样的设计很快让孩子們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更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又如在进行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探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门票每人30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30×40×80%=960元,比第一种少花120元,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
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这样,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亲近数学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分层设计,注意阶梯性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例如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把数和运算符号按顺序输入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他是这样算的:50×6-6。你还有其它算法吗?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试试看,你能写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此类习题让学生设计一、两种方法并不难,设计三、四种则稍有难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再设计出创新性合理方法,使中上等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展示,从而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与之相应的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差生在练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使不同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展示。
三、动手操作,突出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学习了《千克和克》后,可建议学生回家称一称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再掂一掂一袋食盐、5个苹果大概有多重,还可让学生上市场先去估一估某些物体的重量,再亲自动手称一称,验证一下。这样学生对物品重量才有实际感受,有助于他们更深地理解所学知识。
又如学习《年、月、日》后,可以请同学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习《比的应用》后,可安排学生调制奶茶或配兑消毒液,对家里进行消毒……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四、拓展思维,注重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我们设计拓展性练习的时候要尽可能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题,并且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学习教学的开放性和个性张扬,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这样的作业题:“有50个同学和2个老师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这道作业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维方式作出不同的解答,最后教师就学生的答案提问:“哪种租船方式是最省钱呢?”,从而深化作业题蕴涵。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作业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资源充分开发了出来。
总之,教师只有将新课程精神更多地融入练习之中,使小学数学练习题更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才能使数学变得有情有趣、可亲可爱,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