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现实主义版画家凯绥·柯勒惠支的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将表现题材、作品构图、材质、刀工技法、审美韵味等为一体的整体的形式之美。她的版画作品让人们能感受到高品位版画艺术的同时也真是地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生活的现实情景。柯勒惠支的版画艺术作品创作及其风格和内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新兴版画艺术的发展、崛起与繁盛,其作品中蕴含和体现“现实主义美感”的创作特点对中国现实主义版画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其作品的艺术渲染力而言,与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其作品中对空间张力合作主题的表现极其符合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中关于“势”的描述。柯勒惠支对版画语言的锤炼和把握以及在版画创作中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追求,最终都赋予了她版画作品不朽的精神内涵与实质。十五讲中关于书道有一段论述:“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强调阴阳互荡的动势,重视无色的世界、空灵的世界以及如梦如影的世界,空间被虚灵化、节奏化,虚灵不昧方为真实生命,虚空的世界方有大美藏焉,活泼泼的世界中方有生命的真精神。”这论述放在这里讨论现实主义美学显然并不完全贴题,但其中关于“动势”、“活泼”的表述正是柯勒惠支在表现手法上的重要创举,这些创举同时也将现实主义版画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古一今、一中一外的不谋而合不是很有趣吗?现就以“德国现实主义女版画家柯勒惠支及其作品结合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为例做如下感想。
关键词:现实主义;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珂勒惠支;鲁迅;版画;书法
《枕戈待旦》有着特写镜头般的效果,是柯勒惠支的又一组画——“农民战争”组画之一。她1903年开始着手制作的组画——“农民战争”,取材于一本描写一位名叫“黑安娜”的农妇领导农民反抗地主贵族和教会的农民战争的小说。组画共七幅,其结构与《纺织工人暴动》相仿,分别由《犁田者》、《蹂躏》、《枕戈待旦》、《圆拱门中的武器》、《反抗》、《战场》、《俘虏》组成,这组画代表了柯勒惠支的版画艺术特别是铜版画方面的最高水准。在这幅画中,柯勒惠支以特写的构图形式加大了作品的黑白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有如浮雕般凸现出来。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一青年男子只露出了半张脸,而紧握镰刀的双手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青年男子的右手紧握着刀柄,手背上纵横的青筋暴起;左手手指紧扣刀背,充满力量的关节令人联想起那分明是一头随时机扑向猎物的雄狮。《反抗》是《农民战争》这首讴歌农民的英雄交响乐的组画中最为辉煌和嘹亮的乐章。鲁迅先生为这幅画所作的说明可谓恰当而贴切:“谁都在草地上没命地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身体上洋溢着复仇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像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碎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倒三角形的构图形式,画面充满了力量与动感。柯勒惠支以铜版画特有的表现力,无论在线条的运用上还是在色调的搭配上,都强调一种运动感和强烈奔放的力度,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在《战场》中,柯勒惠支则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画面以纪念碑式的十字架的构图形式,在静穆苍凉的地平线上,尸横遍野的战场之中,在夜色朦胧里,一位母亲像一座纪念碑式的身影正弯着腰在寻找她的儿子。这幅作品在技法上运用十分成功。她运用了软蜡、漏腐等技法,对夜色的渲染非常到位。我们甚至看不清这位母亲的面容,但却有一束光亮清晰地照在母亲的双手和死去的儿子的面部上,于是这双手和儿子的脸部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在以上这两幅作品中,大黑白、大反差、巧构图、精刻划等特点,都完美诠释了柯勒惠支充分发挥“形式美”这一版画艺术的强大的感染里之威力,将版画这一艺术式样的战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过目不忘。同样,在《母亲和死去的孩子》(见图4)中,也是一幅让人经久难忘的作品。这幅作品运用圆形构图形式,描绘的是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形象。她充分利用构图技法等绘画原理,结合她精深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将画面的悲剧气氛传达得无以复加。透過人物轮廓线的扭曲,我们仿佛看得见这位母亲因悲痛而战栗的躯体,听得见这位母亲撕心裂肺的呜咽声……袒露在我们面前的母亲壮硕的身躯与在她怀中死去的瘦弱的小孩,以及低垂的头颅所传达出来的悲痛,无助与控诉是任何附加的语言文字都无法描述出来的。
在柯勒惠支的另一幅著名的作品《面包》(见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于营造画面气氛的能力已臻于完美。画面的中心,是一位被转过身去的母亲形象,尽管我无法确定这位母亲的面部表情,但是通过一左一右两个饥饿的小孩的动作与表情,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无法向自己的骨肉提供食物的母亲是多么的无助与无奈!作品用线简洁洗练、奔放有力,透出了画家对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与悲悯。事实上,在柯勒惠支的二百五十多幅版画作品中,并不都是这样的“针砭时弊”与“言辞激烈”,对妇女和儿童的刻画与赞美,亦是柯勒惠支版画艺术的重要题材。在《母与子》中,她描绘了一对母子亲密对话,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画面充满了关爱和温暖人心的气氛,体现了在当时下层社会弥足珍贵的亲情。同样,在《母亲们和婴儿们》这幅作品中,她热情地描绘了熟睡中的天真可爱的婴儿憨态以及慈祥地、充满了舔犊之情的母亲形象,让我们体会到了人间的真爱,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商务印书馆,1972.
[2] 杨超.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胡卫国.柯勒惠支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美感赏析[M].美术学刊,2009.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关键词:现实主义;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珂勒惠支;鲁迅;版画;书法
《枕戈待旦》有着特写镜头般的效果,是柯勒惠支的又一组画——“农民战争”组画之一。她1903年开始着手制作的组画——“农民战争”,取材于一本描写一位名叫“黑安娜”的农妇领导农民反抗地主贵族和教会的农民战争的小说。组画共七幅,其结构与《纺织工人暴动》相仿,分别由《犁田者》、《蹂躏》、《枕戈待旦》、《圆拱门中的武器》、《反抗》、《战场》、《俘虏》组成,这组画代表了柯勒惠支的版画艺术特别是铜版画方面的最高水准。在这幅画中,柯勒惠支以特写的构图形式加大了作品的黑白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有如浮雕般凸现出来。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一青年男子只露出了半张脸,而紧握镰刀的双手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青年男子的右手紧握着刀柄,手背上纵横的青筋暴起;左手手指紧扣刀背,充满力量的关节令人联想起那分明是一头随时机扑向猎物的雄狮。《反抗》是《农民战争》这首讴歌农民的英雄交响乐的组画中最为辉煌和嘹亮的乐章。鲁迅先生为这幅画所作的说明可谓恰当而贴切:“谁都在草地上没命地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身体上洋溢着复仇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像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碎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以倒三角形的构图形式,画面充满了力量与动感。柯勒惠支以铜版画特有的表现力,无论在线条的运用上还是在色调的搭配上,都强调一种运动感和强烈奔放的力度,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在《战场》中,柯勒惠支则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画面以纪念碑式的十字架的构图形式,在静穆苍凉的地平线上,尸横遍野的战场之中,在夜色朦胧里,一位母亲像一座纪念碑式的身影正弯着腰在寻找她的儿子。这幅作品在技法上运用十分成功。她运用了软蜡、漏腐等技法,对夜色的渲染非常到位。我们甚至看不清这位母亲的面容,但却有一束光亮清晰地照在母亲的双手和死去的儿子的面部上,于是这双手和儿子的脸部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在以上这两幅作品中,大黑白、大反差、巧构图、精刻划等特点,都完美诠释了柯勒惠支充分发挥“形式美”这一版画艺术的强大的感染里之威力,将版画这一艺术式样的战斗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过目不忘。同样,在《母亲和死去的孩子》(见图4)中,也是一幅让人经久难忘的作品。这幅作品运用圆形构图形式,描绘的是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形象。她充分利用构图技法等绘画原理,结合她精深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将画面的悲剧气氛传达得无以复加。透過人物轮廓线的扭曲,我们仿佛看得见这位母亲因悲痛而战栗的躯体,听得见这位母亲撕心裂肺的呜咽声……袒露在我们面前的母亲壮硕的身躯与在她怀中死去的瘦弱的小孩,以及低垂的头颅所传达出来的悲痛,无助与控诉是任何附加的语言文字都无法描述出来的。
在柯勒惠支的另一幅著名的作品《面包》(见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于营造画面气氛的能力已臻于完美。画面的中心,是一位被转过身去的母亲形象,尽管我无法确定这位母亲的面部表情,但是通过一左一右两个饥饿的小孩的动作与表情,我们可以想象这位无法向自己的骨肉提供食物的母亲是多么的无助与无奈!作品用线简洁洗练、奔放有力,透出了画家对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与悲悯。事实上,在柯勒惠支的二百五十多幅版画作品中,并不都是这样的“针砭时弊”与“言辞激烈”,对妇女和儿童的刻画与赞美,亦是柯勒惠支版画艺术的重要题材。在《母与子》中,她描绘了一对母子亲密对话,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画面充满了关爱和温暖人心的气氛,体现了在当时下层社会弥足珍贵的亲情。同样,在《母亲们和婴儿们》这幅作品中,她热情地描绘了熟睡中的天真可爱的婴儿憨态以及慈祥地、充满了舔犊之情的母亲形象,让我们体会到了人间的真爱,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商务印书馆,1972.
[2] 杨超.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胡卫国.柯勒惠支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美感赏析[M].美术学刊,2009.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