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其中有多元化,多方面的困难。文章简单阐述了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遇到的困难,了解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总结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污染;环境保护;措施;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S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4-0137-01
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民生活的日趋富裕,我国农村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环境正在不断恶化,有些地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严重破坏了农业基础条件,农产品安全出现问题,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安全。
一、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
1、农业污染
我国农村多数农户将秸秆焚烧产生大量烟尘,不仅危害农民自身健康,而且污染空气。广大农村各户多为旱厕,人的粪便露天堆集,不仅直接污染居住环境,也成为苍蝇和病菌的孽生地,传播疾病,危害健康。
大量施用化肥且施用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壤板结,而且大量施用的化肥得不到吸收,随灌溉和降水流失,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是大量施用巨毒农药,随意丢弃农药瓶及回收农药保管不当,对环境造成污染。现行推广的“白色农业”,造成大量使用塑料薄膜,由于回收不力,形成“白色污染”[1]。
2、工业污染
现代工业首先侵占大量的土地,二是污染农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气。我国过去是已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点的传统模式。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环境。污染排放量必然加剧环境污染。
二、保护环境的难点
1、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2、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有很多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的水[2]。
3、工业污染排放量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然繁重,有些治理的地方又反复出现。企业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必然加剧环境污染。
4、缺乏制度化、稳定的环保资金来源。目前农村环境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各级政府,农民自身也承担了一部分资金投入的责任。尚缺乏一个制度化、稳定的、多渠道的环保资金筹集渠道。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缺乏监管,资金管理缺乏统筹协调、不够公开、缺失监督以及对违规行为处罚不力是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1、国家立法
中国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始于70年代初。随后相继成立了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机构和农业环境保护监测所(站)。1981年成立农业环境保护协会和科技情报网,并在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了农业环境保护系或专业,初步形成了农业环境的管理、监测、科研和教育系统。中国已颁布的有关条例有《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农业环境监测条例》等。此外,在《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等法规中也有有关规定。内容主要包括对污染物的净化处理、排放标准以及排放量和浓度的限制等。除立法手段外,还常辅以行政措施和经济制裁,如排污收费、污染罚款等。
2、从源头治理
首先建立一个农业环境监测系统,目的在于迅速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动向,提供預报资料,以便及早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物质为害,并为制订长期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内容以为害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为重点,在紧急情况下,可进行特定项目的监测。加快面源污染控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对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责、农村环护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农村环境和污染信息以及监管机制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制定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农村饮用水污染防治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针对不同性质的污染类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规划,使农村环境保护行动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制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的扶持性政策,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农业生产布局,
3、实施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村和农业环境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来的。简单的讲,就是原先基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低水平循环农业、种养结合模式被依靠化肥、农药投入的化学农业模式所打破,而新型的基于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循环农业、种养结合模式没有形成,大量粪便、秸秆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地力普遍下降,不得不依靠更多的化肥等投入品来保障农作物产量。为此,必须从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入手,推动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逐步解决。一是要通过科学划定禁养区,减少规模化养殖对饮用水源、人口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压力。二是要建立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体系,引入社会资本,引导农民参与,建立以“用”为核心、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及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推动畜禽养殖业适度规模发展和合理布局,提高种养结合水平,促使更多畜禽粪肥实现就地就近利用,提升地力,促进化肥减量。四是采取奖励和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农村生活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进一步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环境风险[3]。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使用量将会不断增加。必须积极防治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鼓励将秸秆过腹还田、多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在施用化肥时要求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合理地时要求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合理地倡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严格按照安全使用农药的规程科学,合理施用农药,严禁生产、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回收农用地膜,组织力量研制新型农用地膜,防治农用地膜的污染。
4、防治工业污染
严格防止新污染的发展。对属于布局不合理,资源、能源浪费大的,对环境污染严重,又无有效的治理措施的项目,应坚决停止建设;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新安排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产的乡镇、街道企业,都必须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凡列入国家计划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设备、材料和施工力量必须给予保证,不准留缺口,不得挤掉;坚决杜绝污染转嫁。
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资源和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人类在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认真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认识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转折。
参考文献
[1] 朱荫湄.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现状理论和展望[J].土壤通报,1999(2):28-32.
[2] 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63-72.
[3] 苏扬,马宙宙.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J].调研世界,2006(6):7-11.
[关键词]农业;污染;环境保护;措施;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S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4-0137-01
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富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民生活的日趋富裕,我国农村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环境正在不断恶化,有些地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严重破坏了农业基础条件,农产品安全出现问题,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安全。
一、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
1、农业污染
我国农村多数农户将秸秆焚烧产生大量烟尘,不仅危害农民自身健康,而且污染空气。广大农村各户多为旱厕,人的粪便露天堆集,不仅直接污染居住环境,也成为苍蝇和病菌的孽生地,传播疾病,危害健康。
大量施用化肥且施用结构不合理,造成土壤板结,而且大量施用的化肥得不到吸收,随灌溉和降水流失,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是大量施用巨毒农药,随意丢弃农药瓶及回收农药保管不当,对环境造成污染。现行推广的“白色农业”,造成大量使用塑料薄膜,由于回收不力,形成“白色污染”[1]。
2、工业污染
现代工业首先侵占大量的土地,二是污染农田,三是污染地下水,四是污染大气。我国过去是已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点的传统模式。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环境。污染排放量必然加剧环境污染。
二、保护环境的难点
1、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2、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有很多农村人口喝不上干净的水[2]。
3、工业污染排放量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然繁重,有些治理的地方又反复出现。企业工艺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必然加剧环境污染。
4、缺乏制度化、稳定的环保资金来源。目前农村环境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各级政府,农民自身也承担了一部分资金投入的责任。尚缺乏一个制度化、稳定的、多渠道的环保资金筹集渠道。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缺乏监管,资金管理缺乏统筹协调、不够公开、缺失监督以及对违规行为处罚不力是涉农项目资金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农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1、国家立法
中国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始于70年代初。随后相继成立了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机构和农业环境保护监测所(站)。1981年成立农业环境保护协会和科技情报网,并在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了农业环境保护系或专业,初步形成了农业环境的管理、监测、科研和教育系统。中国已颁布的有关条例有《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条例》、《农业环境监测条例》等。此外,在《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和《渔业法》等法规中也有有关规定。内容主要包括对污染物的净化处理、排放标准以及排放量和浓度的限制等。除立法手段外,还常辅以行政措施和经济制裁,如排污收费、污染罚款等。
2、从源头治理
首先建立一个农业环境监测系统,目的在于迅速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动向,提供預报资料,以便及早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物质为害,并为制订长期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内容以为害农业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为重点,在紧急情况下,可进行特定项目的监测。加快面源污染控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对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责、农村环护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农村环境和污染信息以及监管机制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制定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农村饮用水污染防治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针对不同性质的污染类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规划,使农村环境保护行动有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制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的扶持性政策,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农业生产布局,
3、实施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村和农业环境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来的。简单的讲,就是原先基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低水平循环农业、种养结合模式被依靠化肥、农药投入的化学农业模式所打破,而新型的基于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循环农业、种养结合模式没有形成,大量粪便、秸秆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地力普遍下降,不得不依靠更多的化肥等投入品来保障农作物产量。为此,必须从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转变入手,推动我国农业环境问题的逐步解决。一是要通过科学划定禁养区,减少规模化养殖对饮用水源、人口集中区等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压力。二是要建立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体系,引入社会资本,引导农民参与,建立以“用”为核心、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及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推动畜禽养殖业适度规模发展和合理布局,提高种养结合水平,促使更多畜禽粪肥实现就地就近利用,提升地力,促进化肥减量。四是采取奖励和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农村生活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进一步降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环境风险[3]。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使用量将会不断增加。必须积极防治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鼓励将秸秆过腹还田、多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在施用化肥时要求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合理地时要求农民严格按照标准科学合理地倡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严格按照安全使用农药的规程科学,合理施用农药,严禁生产、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回收农用地膜,组织力量研制新型农用地膜,防治农用地膜的污染。
4、防治工业污染
严格防止新污染的发展。对属于布局不合理,资源、能源浪费大的,对环境污染严重,又无有效的治理措施的项目,应坚决停止建设;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新安排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或转产的乡镇、街道企业,都必须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凡列入国家计划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设备、材料和施工力量必须给予保证,不准留缺口,不得挤掉;坚决杜绝污染转嫁。
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资源和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人类在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认真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认识和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转折。
参考文献
[1] 朱荫湄.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现状理论和展望[J].土壤通报,1999(2):28-32.
[2] 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63-72.
[3] 苏扬,马宙宙.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J].调研世界,2006(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