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追求形式的浮华,教学的有效性不够,背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 对待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但有一点必须要坚持:拒绝形式主义,追求教学实效.
【关键词】 浮华;理想;数学课堂
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数教学的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 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回归本质?很多问题还值得商榷.
一、情境创设是否该恰到好处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创设成为课改后数学课的一道亮丽风景,大约80%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但是一些热闹、“悄”而“虚”的情境却令人忧虑.
有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简单加减练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开小火车”. 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同学回答,答对了,这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以此类推. 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教室里充满了欢呼声……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少.
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只注重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 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 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只是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
目前,热闹的课堂不少见,有的创设一些过于牵强的情境,有的片面追求情境,为情境而情境,认为只要创设了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好课的标志……其实情境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教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恰到好处,要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二、课件展示是否要有的放矢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被广大教师所喜爱,也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说这对于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媒体辅助特别是课件的泛滥已成了教学的一大痼疾.
有人认为我们已经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制成了课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无须教师讲述或点拨,甚至将课件像放电影一样让学生观看,让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虚无缥缈的课件或媒体中被动“接收”知识. 试想这样一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我们面对的一群有情感、有思维、有个性、有生命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还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课堂教学需要“双边”互动. 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电脑成了一种像电视一样的工具,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合作、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常常会被忽视和淡化.
教学课件所展示的教学流程模式化,无法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发的突发问题,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创造性思维活动无法展示. 在课件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如果偏离课件既定的轨道,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 “引入”或将学生“强拉”到课件里. 这样教师的注意力只会注意鼠标和屏幕,淡化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探知的愿望和创新思维. 在许多使用课件或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代替”关系:屏显代替了板书,绚丽图像的呈现、幽默的动画播放、悦耳的音响感染代替了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不能只顾外表,不注重实效. 使用现代化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是任何现代媒体、课件都无法替代的,因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合作学习是否能收放自如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可是在部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处于有形无实的“尴尬”状态. 学生或五人或六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却各自为政,自言自语者有之,保持沉默者有之……没有小组负责人,没有中心话题,合作学习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教师一叫停,自然有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交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累赘”,沦为教师一人操控的“提线木偶”. 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临时仓促上阵,根本没有考量学生的真实意愿、学习风格、学习基础等,学生没有合作的技巧、习惯、默契,怎能有合作学习的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条件的,如合作学习的内容切入点是否精准,是否有合作学习的空间和讨论的潜力,讨论的问题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没有偏离主题等,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从教学的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
但是,并非每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 与合作学习相对应的是独立学习,每名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欲望,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需求,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正是传统教学的弊端. 我们教师在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们不需要“包装教学”,不需要在形式上作秀,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有“合”有“独”,“独”、“合”结合.
四、学生发言是否会两头兼顾
众所周知,每一个班级既有所谓的优等生,又有所谓的潜能生(以前有人称之为“后能生”). 优等生一般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潜能生一般学习能力不强,基础较差,在学习上常常有一定的困难.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分关注优等生的发言,而忽视潜能生的发言. 每当教师提问时,每当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情况时,举手的总是那些优等生,发言的总是那些优等生,即使偶尔有潜能生发言,一旦回答出错或不完善,教师也会匆匆打断. 久而久之,课堂上表现活跃的是优等生,潜能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一种陪衬.
教学时,教师可先让潜能生发言,这里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尽量首先让潜能生发言;二是尽可能多地让潜能生发言.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分层,比较容易的问题,指定潜能生发言. 稍难一点的问题,尝试先请潜能生回答. 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情况时,应当密切关注潜能生这一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尽可能多地给他们表达的机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长此以往,能够使教师比较准确地获得学生学习活动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如果潜能生说“我不会”、“我还没有弄懂”,或者回答是错误的、不完善的,暴露出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于个别性的问题,可请优等生更正、补充;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则需教师或对学生进行点拨,或引导学生深入地自主学习,或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当他们的发言正确时,教师的鼓励会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当他们的发言错误或不完善时,教师对其中積极因素的肯定会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即使他们当时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一种来自课堂的温暖.
五、拓展练习是否呈现梯度
“拓展”,顾名思义就是开拓、扩展的意思. 数学拓展练习是指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开拓学生思路,形成学习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的练习. 拓展练习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探索规律、融会贯通、训练思维的目的.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课堂练习设计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有开放性,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通过有效拓展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 审视目前的数学课堂,练习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课堂练习面面俱到,缺乏统揽全局的设计,尤其是没有画龙点睛式的提升和拓展;随意增加同一层次的重复练习,“题海战术”让学生枯燥乏味、疲惫不堪,练习成为学生的一个包袱,扼杀了学习兴趣;以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为根本目的,而不顾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重视练习的短期功利价值,不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拓展练习为突破口,改进数学练习设计,提高练习的综合性,保证练习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拓展练习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学习内容,而要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要对其进行综合设计. 拓展练习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形式多样、新型生动的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 拓展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更应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 进行拓展练习,是为了加强思维训练. 拓展练习的开放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数学学习的意义不仅在其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更为开阔的天空.
对待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但有一点我们要坚持:拒绝形式主义,追求教学实效. 教师追求教学的理想境界,不仅仅是驾驭教材,轻车熟路,把知识给学生讲清楚,也不能仅仅将认识停留在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的层面,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情境,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教学过程,于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海无涯乐作舟.
【参考文献】
[1]肖成全主编.有效教学.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第1版.
[2]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坦.合作学习简论.中国教育学刊,2002.2.
【关键词】 浮华;理想;数学课堂
在新课程的熏陶下,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数教学的背景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 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让数学课堂教学回归本质?很多问题还值得商榷.
一、情境创设是否该恰到好处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创设成为课改后数学课的一道亮丽风景,大约80%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但是一些热闹、“悄”而“虚”的情境却令人忧虑.
有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简单加减练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开小火车”. 游戏是由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同学回答,答对了,这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以此类推. 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教室里充满了欢呼声……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少.
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只注重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 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 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只是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
目前,热闹的课堂不少见,有的创设一些过于牵强的情境,有的片面追求情境,为情境而情境,认为只要创设了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好课的标志……其实情境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教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恰到好处,要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二、课件展示是否要有的放矢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被广大教师所喜爱,也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说这对于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媒体辅助特别是课件的泛滥已成了教学的一大痼疾.
有人认为我们已经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制成了课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无须教师讲述或点拨,甚至将课件像放电影一样让学生观看,让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虚无缥缈的课件或媒体中被动“接收”知识. 试想这样一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我们面对的一群有情感、有思维、有个性、有生命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还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课堂教学需要“双边”互动. 教师成了操作者,学生成了观众,电脑成了一种像电视一样的工具,师生交流互动、生生交流合作、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常常会被忽视和淡化.
教学课件所展示的教学流程模式化,无法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发的突发问题,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创造性思维活动无法展示. 在课件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如果偏离课件既定的轨道,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 “引入”或将学生“强拉”到课件里. 这样教师的注意力只会注意鼠标和屏幕,淡化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探知的愿望和创新思维. 在许多使用课件或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代替”关系:屏显代替了板书,绚丽图像的呈现、幽默的动画播放、悦耳的音响感染代替了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不能只顾外表,不注重实效. 使用现代化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是任何现代媒体、课件都无法替代的,因而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合作学习是否能收放自如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可是在部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处于有形无实的“尴尬”状态. 学生或五人或六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却各自为政,自言自语者有之,保持沉默者有之……没有小组负责人,没有中心话题,合作学习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教师一叫停,自然有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交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累赘”,沦为教师一人操控的“提线木偶”. 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临时仓促上阵,根本没有考量学生的真实意愿、学习风格、学习基础等,学生没有合作的技巧、习惯、默契,怎能有合作学习的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条件的,如合作学习的内容切入点是否精准,是否有合作学习的空间和讨论的潜力,讨论的问题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没有偏离主题等,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
从教学的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
但是,并非每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 与合作学习相对应的是独立学习,每名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欲望,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需求,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正是传统教学的弊端. 我们教师在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们不需要“包装教学”,不需要在形式上作秀,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有“合”有“独”,“独”、“合”结合.
四、学生发言是否会两头兼顾
众所周知,每一个班级既有所谓的优等生,又有所谓的潜能生(以前有人称之为“后能生”). 优等生一般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潜能生一般学习能力不强,基础较差,在学习上常常有一定的困难.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分关注优等生的发言,而忽视潜能生的发言. 每当教师提问时,每当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情况时,举手的总是那些优等生,发言的总是那些优等生,即使偶尔有潜能生发言,一旦回答出错或不完善,教师也会匆匆打断. 久而久之,课堂上表现活跃的是优等生,潜能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一种陪衬.
教学时,教师可先让潜能生发言,这里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尽量首先让潜能生发言;二是尽可能多地让潜能生发言.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分层,比较容易的问题,指定潜能生发言. 稍难一点的问题,尝试先请潜能生回答. 教师要求学生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情况时,应当密切关注潜能生这一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尽可能多地给他们表达的机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长此以往,能够使教师比较准确地获得学生学习活动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教师以学定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如果潜能生说“我不会”、“我还没有弄懂”,或者回答是错误的、不完善的,暴露出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就应当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于个别性的问题,可请优等生更正、补充;对于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则需教师或对学生进行点拨,或引导学生深入地自主学习,或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当他们的发言正确时,教师的鼓励会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当他们的发言错误或不完善时,教师对其中積极因素的肯定会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动力;即使他们当时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能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一种来自课堂的温暖.
五、拓展练习是否呈现梯度
“拓展”,顾名思义就是开拓、扩展的意思. 数学拓展练习是指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开拓学生思路,形成学习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的练习. 拓展练习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探索规律、融会贯通、训练思维的目的.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课堂练习设计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有开放性,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综合性,能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通过有效拓展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 审视目前的数学课堂,练习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课堂练习面面俱到,缺乏统揽全局的设计,尤其是没有画龙点睛式的提升和拓展;随意增加同一层次的重复练习,“题海战术”让学生枯燥乏味、疲惫不堪,练习成为学生的一个包袱,扼杀了学习兴趣;以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为根本目的,而不顾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重视练习的短期功利价值,不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以拓展练习为突破口,改进数学练习设计,提高练习的综合性,保证练习质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拓展练习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学习内容,而要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要对其进行综合设计. 拓展练习同样需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形式多样、新型生动的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 拓展练习的目的除了巩固知识,更应重视思维能力的提升. 进行拓展练习,是为了加强思维训练. 拓展练习的开放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深刻性. 数学学习的意义不仅在其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更为开阔的天空.
对待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但有一点我们要坚持:拒绝形式主义,追求教学实效. 教师追求教学的理想境界,不仅仅是驾驭教材,轻车熟路,把知识给学生讲清楚,也不能仅仅将认识停留在学生记忆、理解、掌握的层面,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情境,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经历教学过程,于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真实有效,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海无涯乐作舟.
【参考文献】
[1]肖成全主编.有效教学.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第1版.
[2]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坦.合作学习简论.中国教育学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