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教育除了必须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方法的点拨之外,还必须注重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受益者和主宰者. 但我们发现现在的很多孩子数学学得好,但却用不好,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看看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师教的数学就是纸上谈兵,题海战术,由于升学的压力,无形中迫使数学以考试为重心,会考到的内容反复讲、重复练,不会考的内容就只字不提,数学中没有生活的影子,生活中也发现不了数学问题,数学走上了没有灵魂的不归路,应用意识在考试的利剑吆喝下渐渐走失,数学与生活严重脱节. 因此,新课程呼唤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挖掘数学教育源泉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数学紧紧围绕在做题上,孩子们发现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好像离开了考试,数学就一无是处了. 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学数学究竟有何意义?价值又有多少?这种荒谬的质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可怕的,尤其是遏制了数学种子在孩子们幼小心田的生根发芽. 当今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挖掘生活这永不枯竭的教育源泉,使其灵活地与自身的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闹起来. 例如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角的有关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计算在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在何时重合?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发现了数学的作用还真大,数学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没有哪门科学是凭空而生的,数学当然也不例外. 数学起源于现实生活,实用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从古至今,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知识性与应用性和谐结合,现实中运用的需要促使数学健康地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
二、引入现实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新课程重提“授之以渔”的终身教育理念,这决定了数学知识与方法不必依赖教师煞费苦心去教,而是依靠学生迫不及待去学,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创设丰富有效的现实情境,点燃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数学不是学公式,而是学应用,只有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去,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有兴趣去探索,去研究. 例如在复习全等三角形判定时,我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老师家的书橱上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其中一块坏了,老师让你去配一块相同的玻璃,自己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配到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孩子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把另一块取下来带到玻璃店去配,但是同学们都发现这种方法可行但很不方便,又不安全. 很多孩子就建议量出三角形玻璃的内角的度数和边的长度. 由此,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三条边、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配玻璃这一现实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焕发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其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有效地实现“立根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围绕于生活——提升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完美过程,从而成就学生的生命发展和心理完善.
三、展示数学美感,引导捕捉数学问题
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平凡却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珍贵的数学教育资源,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乐于去发现这些数学问题,从而真正确立“数学无处不在”的指导思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许是一段偶然的经历,也许是一次意外的遭遇,也许是一个突发的奇想,但这些相比教材和课堂中的问题却来得更为可贵,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的是更多的灵感. 比如说很多同学就发现蜜蜂的蜂巢是六边形的,这个现象或许大家司空见惯,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同学或许寥寥无几. 我们缺少的正是牛顿那种发现苹果落地后深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行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针对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为什么蜂巢都是六边形的?为何不造成其他的多边形?这种形状有什么优点?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活处处皆数学,关键在于善发现. 我们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发现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解决,从而有效地拓展数学教育的外延.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实践. 数学实践活动是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个最直接的载体. 当今我们的初中数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实践,只注重了课内而忽视了课外. 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的教学观,教学的空间要打开,教学的思想要开放. 例如体验有理数减法法则在生活中的运用,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我是小气象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每天都关注一下本地的气温情况,并进行记录,计算出每天的温差和本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温差,然后整理统计,再根据计算统计结果对本周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对不同的计算和数据统计方法进行评价. 以上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很好地建构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使学生的认知框架得到巩固与稳定. 由此可见,数学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我们可喜地发现,当今的中考数学试卷中,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以成为热点和趋势,这在无形中为我们的数学课改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课堂教学锁定了目标. 相信随着中考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打造出的绝不再是高分低能儿!
一、实施素质教育,挖掘数学教育源泉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数学紧紧围绕在做题上,孩子们发现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好像离开了考试,数学就一无是处了. 很多人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学数学究竟有何意义?价值又有多少?这种荒谬的质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可怕的,尤其是遏制了数学种子在孩子们幼小心田的生根发芽. 当今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挖掘生活这永不枯竭的教育源泉,使其灵活地与自身的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闹起来. 例如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角的有关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计算在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在何时重合?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发现了数学的作用还真大,数学能帮助自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没有哪门科学是凭空而生的,数学当然也不例外. 数学起源于现实生活,实用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从古至今,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知识性与应用性和谐结合,现实中运用的需要促使数学健康地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
二、引入现实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新课程重提“授之以渔”的终身教育理念,这决定了数学知识与方法不必依赖教师煞费苦心去教,而是依靠学生迫不及待去学,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创设丰富有效的现实情境,点燃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数学不是学公式,而是学应用,只有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去,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有兴趣去探索,去研究. 例如在复习全等三角形判定时,我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老师家的书橱上有两块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其中一块坏了,老师让你去配一块相同的玻璃,自己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配到全等的三角形玻璃?孩子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把另一块取下来带到玻璃店去配,但是同学们都发现这种方法可行但很不方便,又不安全. 很多孩子就建议量出三角形玻璃的内角的度数和边的长度. 由此,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三条边、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以上教学环节,通过配玻璃这一现实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焕发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其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有效地实现“立根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围绕于生活——提升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完美过程,从而成就学生的生命发展和心理完善.
三、展示数学美感,引导捕捉数学问题
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平凡却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些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珍贵的数学教育资源,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乐于去发现这些数学问题,从而真正确立“数学无处不在”的指导思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许是一段偶然的经历,也许是一次意外的遭遇,也许是一个突发的奇想,但这些相比教材和课堂中的问题却来得更为可贵,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的是更多的灵感. 比如说很多同学就发现蜜蜂的蜂巢是六边形的,这个现象或许大家司空见惯,但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同学或许寥寥无几. 我们缺少的正是牛顿那种发现苹果落地后深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行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针对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为什么蜂巢都是六边形的?为何不造成其他的多边形?这种形状有什么优点?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活处处皆数学,关键在于善发现. 我们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发现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解决,从而有效地拓展数学教育的外延.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实践. 数学实践活动是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个最直接的载体. 当今我们的初中数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实践,只注重了课内而忽视了课外. 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的教学观,教学的空间要打开,教学的思想要开放. 例如体验有理数减法法则在生活中的运用,我在学生中开展了我是小气象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每天都关注一下本地的气温情况,并进行记录,计算出每天的温差和本周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温差,然后整理统计,再根据计算统计结果对本周天气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对不同的计算和数据统计方法进行评价. 以上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很好地建构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使学生的认知框架得到巩固与稳定. 由此可见,数学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我们可喜地发现,当今的中考数学试卷中,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以成为热点和趋势,这在无形中为我们的数学课改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课堂教学锁定了目标. 相信随着中考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初中数学教育改革打造出的绝不再是高分低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