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对于互动的关注早已不再新鲜,为什么要如此强调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呢?它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又在哪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离不开情境、学习资料,更离不开师生、生生平等、自由的交流、争议、协作等等互动的过程,只有这些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意义的建构,才能真正地理解与内化数学知识. 可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可在课堂观察中,不禁发现许多这样的现象:教师只关注师生互动,忽略了生生互动,由生到师的互动也很忽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明显不足;更多的时候教师的眼光停留于一对一的互动上,忽视了对于学生全体的关注.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真实互动的基础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整理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开始呈现差距,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来,我特地布置了前置性作业,以便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地参与到互动中来,为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同学们,在前置性的作业中,老师请大家自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谁愿意把自己整理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只有生1举起了手,发现回答得非常完整.
师:看看生1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没有和你不一样的地方?
谁知,半晌依旧没有人举手,是因为面对课代表,大家不敢挑战了,还是大家确实面对她完美的答案望而却步了?
我耐下心来又说了一遍:“仔细找找看,和你整理的一样吗?”
生2:我写的是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好的,还有不一样的吗?
我面带笑容,认真地聆听,却没有半点想要给予评价的意思.
生3:我觉得生1的说法更好,她说的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不仅说明了面积相同,形状也是相同的.
生4,:关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我写的和她不同,我写的是每组的4条棱.
师:一个是说每组的4条棱,一个是说相对的4条棱.
我依然没有作出任何的评价,只是进一步点出了两名学生不同的用词.
生4:我觉得我这样写也是对的,12条棱,4个长是一组,4个宽是一组,4个高是一组.
……
反思:特征的复习,要实现互动并不难,可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经历整理、完善建构呢?为此我设计了前置性作业,为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的经历整理的过程赢得了时间,也为课堂上学生能进行充分的互动与建构赢得了时间.
互动中教师除了要学会耐心的面对学生思维上的冷场以外,更要学会“论而不议”. 耐心的等待,悦纳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平等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却不轻易地加以辨别,却是一个重要的技巧,才能把讨论的空间和主动权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讨论、甚至是争论的过程中将思维激活,将智慧点燃.
(二)深度思考是真实互动的有利保证
师:刚刚咱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整理,这也是我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最先研究的内容. 为什么我们会从它们的特征开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又有哪些用处呢?
生1:可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生2:我觉得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仔细分析学生快速的回答,不难发现并没有深入的思考.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发言,努力引导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有价值的思考.
生3:比如说,我们可以根据棱长的特征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呀!
生4:我们还可以根据面的特征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我们就可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
师:后来我们又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 一字之差,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反思:互动的有效性,与问题的思维含量是紧密联系的. 原本只是枯燥的计算公式的整理,经过师生间思辨性的讨论,价值得以凸显,公式的记忆也变得轻松.
本环节中尽管学生发言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教师并没有简单予以否定,却巧妙地对进一步的思考予以引导,“能说得具体一点吗?”教师通过简单的一句话,引导他进行深入的思考. 互动过程中,教师免不了要面对各种各样意外的生成,既不能过多干预,又不能轻易丢失自己应有的阵地. 学会用正面引导性评价,一切迎刃而解.
二、在互动中让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1. 在相同中体会不同
师:让我们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生活问题1:小卖部要做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现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角铁多少?
师:要做好这个柜台还需要算出什么数据?为了做好柜台,同学们解决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可都要注意什么呢?
2. 在变化中体会不变
生活问题2:小明家新买了一台洗衣机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妈妈要给这个洗衣机做一个机套,至少用布多少厘米?
生活问题3:老师要做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无盖),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 做一个这样的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厘米?
师:怎么这么巧,一个是计算做机套用布多少,一个是计算做鱼缸用玻璃多少,却都是求5个面的面积.
师:除此之外你还联想到什么?
反思:练习以题组来呈现,每组练习的背后,都包含着教师清晰的目标,但是老师并没有急于语言的表达,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自然而然的生发自己的体会. 互动和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成.
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每一名学生内在的潜能又是无限的,让学生在智慧的互动中实现对于自己的教育,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借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离不开情境、学习资料,更离不开师生、生生平等、自由的交流、争议、协作等等互动的过程,只有这些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意义的建构,才能真正地理解与内化数学知识. 可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可在课堂观察中,不禁发现许多这样的现象:教师只关注师生互动,忽略了生生互动,由生到师的互动也很忽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明显不足;更多的时候教师的眼光停留于一对一的互动上,忽视了对于学生全体的关注.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学生的积极参与是真实互动的基础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整理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开始呈现差距,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中来,我特地布置了前置性作业,以便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地参与到互动中来,为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同学们,在前置性的作业中,老师请大家自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谁愿意把自己整理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只有生1举起了手,发现回答得非常完整.
师:看看生1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没有和你不一样的地方?
谁知,半晌依旧没有人举手,是因为面对课代表,大家不敢挑战了,还是大家确实面对她完美的答案望而却步了?
我耐下心来又说了一遍:“仔细找找看,和你整理的一样吗?”
生2:我写的是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好的,还有不一样的吗?
我面带笑容,认真地聆听,却没有半点想要给予评价的意思.
生3:我觉得生1的说法更好,她说的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不仅说明了面积相同,形状也是相同的.
生4,:关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我写的和她不同,我写的是每组的4条棱.
师:一个是说每组的4条棱,一个是说相对的4条棱.
我依然没有作出任何的评价,只是进一步点出了两名学生不同的用词.
生4:我觉得我这样写也是对的,12条棱,4个长是一组,4个宽是一组,4个高是一组.
……
反思:特征的复习,要实现互动并不难,可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经历整理、完善建构呢?为此我设计了前置性作业,为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的经历整理的过程赢得了时间,也为课堂上学生能进行充分的互动与建构赢得了时间.
互动中教师除了要学会耐心的面对学生思维上的冷场以外,更要学会“论而不议”. 耐心的等待,悦纳的态度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平等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却不轻易地加以辨别,却是一个重要的技巧,才能把讨论的空间和主动权留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讨论、甚至是争论的过程中将思维激活,将智慧点燃.
(二)深度思考是真实互动的有利保证
师:刚刚咱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整理,这也是我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最先研究的内容. 为什么我们会从它们的特征开始,这对于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又有哪些用处呢?
生1:可以进一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生2:我觉得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仔细分析学生快速的回答,不难发现并没有深入的思考.
师: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我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发言,努力引导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有价值的思考.
生3:比如说,我们可以根据棱长的特征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呀!
生4:我们还可以根据面的特征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我们就可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6.
……
师:后来我们又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 一字之差,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反思:互动的有效性,与问题的思维含量是紧密联系的. 原本只是枯燥的计算公式的整理,经过师生间思辨性的讨论,价值得以凸显,公式的记忆也变得轻松.
本环节中尽管学生发言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教师并没有简单予以否定,却巧妙地对进一步的思考予以引导,“能说得具体一点吗?”教师通过简单的一句话,引导他进行深入的思考. 互动过程中,教师免不了要面对各种各样意外的生成,既不能过多干预,又不能轻易丢失自己应有的阵地. 学会用正面引导性评价,一切迎刃而解.
二、在互动中让每一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1. 在相同中体会不同
师:让我们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生活问题1:小卖部要做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现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角铁多少?
师:要做好这个柜台还需要算出什么数据?为了做好柜台,同学们解决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可都要注意什么呢?
2. 在变化中体会不变
生活问题2:小明家新买了一台洗衣机长60厘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妈妈要给这个洗衣机做一个机套,至少用布多少厘米?
生活问题3:老师要做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无盖),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30厘米. 做一个这样的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厘米?
师:怎么这么巧,一个是计算做机套用布多少,一个是计算做鱼缸用玻璃多少,却都是求5个面的面积.
师:除此之外你还联想到什么?
反思:练习以题组来呈现,每组练习的背后,都包含着教师清晰的目标,但是老师并没有急于语言的表达,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自然而然的生发自己的体会. 互动和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成.
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每一名学生内在的潜能又是无限的,让学生在智慧的互动中实现对于自己的教育,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