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外语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欣赏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成为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人。本文探讨了外语教学中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相互关系、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分析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以及通讯、交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化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等学校将更注重使大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掌握外语,理解不同国家文化。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均有长足的进步。随着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的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即使语言基本知识掌握得再好,一旦交际仍免不了发生困难。因此,语言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必须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
一、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关于某一具体文化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习得非语交际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积极主动的跨文化态度。
(一)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任何一种文化都由若干符号意义系统构成,语言系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规范着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规则,人们总是无意识地遵循这些规则。由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一般都是自然、无意识的行为,而且目的语文化学习者都已习得了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此要学会目的语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非常困难。所以外语教学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非言语行为,即身势语和体距语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时空观。
文化教学的目的不是力求让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目的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系统,而是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主要的非语言行为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增强其灵活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外语教学而言,文化学习的目的更倾向于文化调试,即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在了解目的语文化和特点的基础上与目的语文化群体进行恰当、有效的交际。然而,这并不是外语教学中文化学习的最终目的。外语学习者在此基础上,了解更多的文化群体,掌握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力争成为一个跨文化人,这才是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最终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习者超越本族语和目的语及其相应的具体文化的束缚,了解各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拓视野,培养灵活的、适应于多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交际能力。
(三)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的树立.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能够丰富文化的内涵,但交流首先要有最基本的平等。要让学生明白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两种文化接触时产生碰撞和误解是正常的。对话是人类历久弥新的交流方式,只有充满尊重、宽容、平等、开放和自由的对话,才能激发和实现真正的沟通和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交际双方都应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相互体谅以促进交流。在跨文化教学中,要强调平等意识,参与交流的各方在对话过程中都应享有平等地位;都应反对片面的权威或对真理的独占;都不应该固执己见或差强人意。事实上,不同文化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互相碰撞、交汇乃至融合,会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和平。学习外语是出于交流的需要,目的是能够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了解、吸收他们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学习外语更要注重以我为主,要学会如何准确地用外语去介绍和传播母语文化。要教育学生重视西方文化,但不应该唯西方文化是从。东西方文化交流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比较中鉴别,在互动中发展。
(四)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对比、导入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自豪,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并通过英语教学,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由于人们对本族文化大都处于一种潜意识接受的状态,不经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刺激,人们很少会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进行反思,即使偶尔有这样的冲动,因为文化因素纷繁复杂,常常也无从下手。文化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对自己本族文化的意识和理解,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弱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客观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种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发现多数学生虽然能写出并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表达方式往往不恰当或不得体。究其原因,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不恰当或不得体的句子违反了所学语言的文化规则,导致交际失误。其主要根源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是相互的,人类需要这种相互的文化认同,以便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因此,文化认同可以被认为是指导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贡献》的文件,指出:“跨文化性或多元文化主义意指关于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国内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各个现代国家必须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元文化现象。”跨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要“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这一国际文件不仅为多元文化做出了权威性释义,也为人们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认同提供了认识方向。
三、正确处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Thomas(1983)曾经提到,一些移居英国的外国成年人,尽管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始终没有达到语用方面的高度得体性,也就是说,他们难以完全以英国人的文化习惯来运用英语。这表明学习者自幼习得的文化对后来习得其他文化会有一定的排斥与抵抗,否则自幼习得的文化将无立身之地。由于外语教学中蕴含着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他国文化信息,教学中常常会有文化冲击的感受。Kramsch 认为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然
涉及两种文化: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里,对同一事物持不同观点是极其正常的事,因而一味追求“一致”而避免“冲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交际者文化背景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决定了冲突总是无时不在地潜伏着。因此,应当具备一种认识和了解变化多端的多元世界的能力。
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了解“界限”的经验将使学习者更清楚地领会上下文的重要性这种学习,不是去单纯地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新文化时,达到“第三位置”,从而明了语言所给予人们的力量与控制。
小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外语教学中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已经普遍被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所认同,外语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语言使用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一个科学完整的外语教学体系,必须把外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和中国文化的输出,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Kramsch,C.1994.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曹瑞明.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外语教学,2006(3):67-68.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以及通讯、交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化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等学校将更注重使大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掌握外语,理解不同国家文化。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均有长足的进步。随着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的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即使语言基本知识掌握得再好,一旦交际仍免不了发生困难。因此,语言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必须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
一、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关于某一具体文化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习得非语交际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积极主动的跨文化态度。
(一)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任何一种文化都由若干符号意义系统构成,语言系统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规范着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规则,人们总是无意识地遵循这些规则。由于非语言交际行为一般都是自然、无意识的行为,而且目的语文化学习者都已习得了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因此要学会目的语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非常困难。所以外语教学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非言语行为,即身势语和体距语进行重点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时空观。
文化教学的目的不是力求让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目的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系统,而是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主要的非语言行为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增强其灵活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外语教学而言,文化学习的目的更倾向于文化调试,即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在了解目的语文化和特点的基础上与目的语文化群体进行恰当、有效的交际。然而,这并不是外语教学中文化学习的最终目的。外语学习者在此基础上,了解更多的文化群体,掌握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力争成为一个跨文化人,这才是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最终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习者超越本族语和目的语及其相应的具体文化的束缚,了解各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拓视野,培养灵活的、适应于多种社会文化环境的交际能力。
(三)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的树立.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能够丰富文化的内涵,但交流首先要有最基本的平等。要让学生明白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两种文化接触时产生碰撞和误解是正常的。对话是人类历久弥新的交流方式,只有充满尊重、宽容、平等、开放和自由的对话,才能激发和实现真正的沟通和相互理解。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交际双方都应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相互体谅以促进交流。在跨文化教学中,要强调平等意识,参与交流的各方在对话过程中都应享有平等地位;都应反对片面的权威或对真理的独占;都不应该固执己见或差强人意。事实上,不同文化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互相碰撞、交汇乃至融合,会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和平。学习外语是出于交流的需要,目的是能够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了解、吸收他们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学习外语更要注重以我为主,要学会如何准确地用外语去介绍和传播母语文化。要教育学生重视西方文化,但不应该唯西方文化是从。东西方文化交流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比较中鉴别,在互动中发展。
(四)文化自觉意识的树立.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对比、导入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自豪,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并通过英语教学,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由于人们对本族文化大都处于一种潜意识接受的状态,不经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刺激,人们很少会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进行反思,即使偶尔有这样的冲动,因为文化因素纷繁复杂,常常也无从下手。文化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对自己本族文化的意识和理解,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弱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客观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种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认同
在英语教学中,常常发现多数学生虽然能写出并讲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表达方式往往不恰当或不得体。究其原因,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不恰当或不得体的句子违反了所学语言的文化规则,导致交际失误。其主要根源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是相互的,人类需要这种相互的文化认同,以便超越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因此,文化认同可以被认为是指导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贡献》的文件,指出:“跨文化性或多元文化主义意指关于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国内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各个现代国家必须不同程度地面临多元文化现象。”跨文化教育或多元文化教育要“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这一国际文件不仅为多元文化做出了权威性释义,也为人们对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认同提供了认识方向。
三、正确处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Thomas(1983)曾经提到,一些移居英国的外国成年人,尽管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始终没有达到语用方面的高度得体性,也就是说,他们难以完全以英国人的文化习惯来运用英语。这表明学习者自幼习得的文化对后来习得其他文化会有一定的排斥与抵抗,否则自幼习得的文化将无立身之地。由于外语教学中蕴含着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他国文化信息,教学中常常会有文化冲击的感受。Kramsch 认为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必然
涉及两种文化: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里,对同一事物持不同观点是极其正常的事,因而一味追求“一致”而避免“冲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交际者文化背景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决定了冲突总是无时不在地潜伏着。因此,应当具备一种认识和了解变化多端的多元世界的能力。
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了解“界限”的经验将使学习者更清楚地领会上下文的重要性这种学习,不是去单纯地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新文化时,达到“第三位置”,从而明了语言所给予人们的力量与控制。
小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外语教学中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已经普遍被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所认同,外语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语言使用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一个科学完整的外语教学体系,必须把外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和中国文化的输出,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Kramsch,C.1994.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曹瑞明.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J].外语教学,2006(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