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学思想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wrence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继承发展,针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展开对自己的人学思想的阐述,初步构建自己的人学理论体系,这在人学发展历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中针对人的发展的问题,将人的理想的存在状态为研究出发点,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现实的人劳动异化的存在状态,最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人扬弃异化达到理想存在状态的方式是实现共产主义。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人的发展的论述延续着一个完整的从现实到理想、从现象到实践的逻辑关联顺序,逐渐深入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实质。
  关键词:马克思  人的本质  手稿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98-02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学者来说,认真阅读马克思的经典原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前提。《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文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手稿》包含了重要的人学思想,所以认真阅读《手稿》对研究人的本质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将《手稿》分成三部分,即:《笔记本Ⅰ》,《笔记本Ⅱ》以及《笔记本Ⅲ》。《笔记本Ⅰ》从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 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及人性扭曲的根源。《笔记本Ⅱ》探析人类劳动异化的现象, 从而批判在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中工人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在《笔记本Ⅲ》中马克思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特性及人的个性的发展。马克思始终将劳动和异化劳动这两个概念作为核心贯穿全文。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 “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特性。”①“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是类存在物。”② 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指的就是人的各种劳动,即实践。实践就是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所在,是人的本质特性。实践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③马克思通过生产劳动区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并提出人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于人的类本质概念进行了扬弃。首先,马克思将“类”这个概念理解为社会,人实现自己本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对于人自身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社会本质进行创造。人的社会本质就是个体的本质,而不是对于所有社会成员进行思辨抽象出来的本质。这是对于费尔巴哈所谓个人没有类本质的观点的突破。其次,马克思通过劳动来说明人的本质,“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而不是将人的类本质拘泥于人所有具有的共同性抽象出来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于费尔巴哈类本质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人的本质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为人的本质,这就使对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还在《手稿》中提出另一论断,“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④通读原著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当时对费尔巴哈的对人及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进行批判,强调人的现实性。《手稿 》中写道,“人——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都是这种存在物。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⑤“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人对自身的关系”指出人怎样认识处于社会当中的自己,是要通过与他人联系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当中去,通过对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认识,才能正确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此论断表达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的观点。
  马克思还在《手稿》中针对人的发展的问题,将人的理想的存在状态为研究出发点,分析私有制条件下现实的人劳动异化的存在状态,最后以此为基础,分析人扬弃异化达到理想存在状态的方式是实现共产主义。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人的发展的论述延续着一个完整的从现实到理想、从现象到实践的逻辑关联顺序,逐渐深入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实质。针对共产主义如何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最终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在《手稿》中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类本质论述的局限性
  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人学关键问题的剖析,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构建自己人学思想体系,这在他一生的人学思想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但由于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的限制,其所蕴含的人学思想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首先,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在《手稿》中,他通过分析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状态,论证了人如何实现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如何实现人性的解放和复归,这在马克思人学思想演进发展过程中无疑是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当时的马克思仍深受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借助人的异化说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发展。
  另外,马克思对于私有制下人从事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做出了私有制才是人的异化根源的判断,这在马克思人学发展历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马克思借助这一论断表明私有制同样具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消灭的过程。同时,马克思基于人在异化下的生存状态的分析,对于人类未来所能达到的实现理想社会做出了设想,强调共产主义道路在消灭劳动异化积极扬弃私有财产后,可以实现人性的解放,最终达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并在共产主义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可以直接实现人的自身本质。在这里,马克思对于人获得全面自由的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析,由于缺少必要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历程的史料支持,对于人类原始社会形态、性质的分析只是停留在设想的阶段。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类本质论述的理论价值
  通过《文献综述》的阅读,可发现更多的人会关注并研究其核心内容,异化劳动理论。而对人的类本质理论也就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进行关注与研究人处于少数。事实上,人的类本质理论使得《手稿》的意义更为重大,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继承发展,针对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展开对自己的人学思想的阐述,初步构建自己的人学理论体系,这在人学发展历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马克思是用劳动来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改造的。他认为, 劳动生活是人的类生活、 类特征,正是由于劳动,人成为现实的存在物,成为自由的、普遍的、社会的和实践的类存在物。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人的历史本质的运动和现实社会历史的运动。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生产生活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真实基础。所以,无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还是对整个人类历史运动的认识, 都应该紧紧地抓住人的现实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
  最后,马克思在《手稿》表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主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了研究人的本质的正确方法,即人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所提出的“人对自身的关系”是指出人如何认知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这一关系需要通过与他人社会联系才能体现出来。马克思想要说明的是,只有把人放在社会联系中,通过对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考察,才能正确把握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宋银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类本质思想探析》,集宁师专学报[J].2007(1).
  [4]曹国圣.对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思想的再认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4).
其他文献
厉彦林老师是我中学时期就已熟悉的作家,至今仍保存着上世纪90年代摘录到笔记本上一些他的诗作。2015年第7期《北京文学》刊载了厉老师散文宏篇《人民,人民……》,读来倍增力量,倍感欣喜与振奋。一本在手,不忍释卷。从遥远的青藏高原,我发短信给正在山东读高中的女儿:此文作者的作品曾数次入选阅读教材和高考试卷。这篇新作大气磅礴,笔法细腻,说理透彻,哲思深刻,宝贝女儿要反复研读甚至背诵,可以有效提高语文和政
期刊
有幸先拜读了厉彦林老师的文章,如同观看经典的老式黑白电影,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没有高超创作手法的运用;也如同绘画中的白描手法,没有铺陈,不加雕饰;更如同朗读“池塘生春草”般文字的简洁明快。文章有的是直抵人心灵最深处的真心、真诚和真我,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普通作家的感恩之心和济世之情。  真心写“人”  一撇一捺,脚踏大地、互为支撑为“人”。人民,普通得像大地上一棵棵的小草,平常得像大海里一朵朵的浪花
期刊
时令进入了烈日炎炎的夏季,伴随着气温的升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一浪高过一浪地迎来了高潮。前不久,我参加了“山东作家寻访抗战故地”采风活动,重新目睹了冀鲁豫边区军民的英姿、铁道游击队健儿的身手;再次聆听了台儿庄大战的怒吼、沂蒙红嫂支前的歌谣……  我一遍一遍地思索:在那血雨腥风、强敌凶猛的年代里,积贫积弱的中国究竟依靠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几十个风雨春
期刊
摘 要:大学正是学生们步入社会生活的前夜,是学生们养成自己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写作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紧密的逻辑,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如此,有关写作的研究成果多如汗牛充栋,但多集中于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确立写作论点、完善论据的逻辑结构以及细节的描述,尚缺乏对学生写作的情感引导研究,本文以“本真”为题,就英语写作一抒己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教学 写作训练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29-03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期刊
摘 要:为提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我国先后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潮行动”等公共培训项目,助力农民工技能提升。本文以2014年“春潮行动”方案为分析对象,探析我国公共职业培训项目实施上的进步和不足,并从设定规范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系统的质量控制循环、构建稳定的职业培训体系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我国公共职业培训质量控制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职业培训 春潮行动 质量控制  《20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69-02  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但是,“文以载道”,语文这科所具有的社会性,尤其是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育人”,实施德育,这就是“教书育人”的原则。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员,是学校转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的转型发展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应该主动地学习提升、参与配合、支持沟通,冲破原有的传统的工作模式,适时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融入学校的转型发展,在学校新的发展之路上寻求作为。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转型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的SPOC课程,结合计算机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特点,从对SPOC的认识、平台分析,课程建设经历,探讨和分析SPOC课程设计与实现的方法,并对将来SPOC课程建设梳理出建议。  关键词:SPOC 课程设计 翻转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97-0
期刊
摘 要:冯沅君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响应五四号召登上文坛的女作家,其作品展现出了对同时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本文用文本细读法揭示出作者在文本书写中所呈现出来的诸多矛盾之处,并从冯沅君的个人经历、思想特点探讨对其创作的影响,从而解决了这些矛盾之所以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冯沅君 文本矛盾 原因  中图分类号:I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