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研组活动还存在形式化、盲目化、单一化、行政化的问题,原因在于教研组活动缺乏制度保障,学校没有利用核心教师的带动作用。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要高标准选拔和任用教研组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教研组的活动机制。
【关键词】教研组;教师;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中小学基本的教学研究组织,是中小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层组织。教研组活动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之一,为调整教学进度与目标,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继承优良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应有的作用,加强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
一、教研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活动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之一,长久来为调整教学进度与目标,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继承优良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教研组面临着转型性的变革,教研组活动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研活动形式化
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要求定时定点,定主题。但实际上,不是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有计划无落实,基本没有真正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内容无主题,只是传达上级的任务。课例研究中评课也只是专家重点点评,然后几个自认为有经验的老师评几句,而其他教师随大流。多数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往往是“头一低,嘴一闲,眼一垂”,就把教研活动的时间打发掉了。教研组活动大多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在学校制度的控制下,许多教研组只是“例行公事”,虽然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人员、内容,但是教师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交流,没能成为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以合作研究为机制的实践团队组织。
(二)教研内容盲目化
教研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为了“例行公事”地汇报与评价教研组的所谓“成绩”,学校往往凑一些教师的论文和成果,忽视对教研组的团体绩效评价,阻碍了同伴互助合作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如果教师所置身的教研组织不是一个自主的、合作的、专业的教研组织,不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在教研组教师内在的主动创造性则难以被激发出来。教研组活动很少开展针对学科教学改革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教师短时间内感受不到教研活动的成效,缺少研究的内在动力,课题研究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离。随着新教育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教研活动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并没有相应做出新变化,教研活动中教师还在低水平重复着低效率的教研。
(三)教研形式单一化
从形式上来看,集体备课仍然是目前教研组教研活动的主流,真正的教学研究活动或学术研究活动很少,许多新的教研形式还没有被大多数教研组采用,教研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教研态度人云亦云,随大流。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待教研的态度是随大流,教研活动时,需要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也总喜欢依赖于整体,没有自己单独的意见,长此以往,教研活动就像一人或者几人的活动,大家交流少了,积极性也就减少了,教研活动有效性就降低了。
(四)教研组功能行政化
教研组的功能主要是教研,但是行政功能明显,例如“上传下达功能”,教研本身的教学研究组织的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教研组活动缺乏制度保障
教研组活动虽有工作计划,但缺乏制度的保障:或者教研有制度,但具体落实缺乏,措施或措施管理不到位,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对教研组的总体评价都差不多,教师根本没有激情去为教研组争得什么荣誉,也没什么可争取。这些情况都造成教师缺乏积极性,缺乏团队精神,没有研究积极性,教研组活动形同虚设。
(二)学校没有利用核心教师的带动作用
核心教师是指那些有工作热情和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他们具有乐于助人的意识和较强的语言文字及一定的管理能力。但他们常常只能顾及自己的教学思考而没有时间和机会帮助别人共同成长。而这样的现象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没有利用这些教师的带头作用激励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往往把落脚点放在教师个体的管理上,相对忽视教学组织整体质量的管理,导致学校教研组活动建设滞后。
三、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对策
(一)高标准选拔和任用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的权威首先是源于其本人优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其次来自于其组长岗位。教研组长是教学工作的管理与组织者,同时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者。对教研组长的选拔和任用必须坚持高标准,以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要创设条件,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亲自参与到教研组计划的策划、实施和总结活动中。要帮助每一位教师充分表自己的意愿,要积极听取和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用以帮助改进教研组活动。
(三)建立健全教研组的活动机制
首先,确立样本教研组活动的反馈机制,为组员的有效交流提供平台;其次,针对不同的活动确立相应的、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研组活动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淡化對个体的评价,强化对集体的评价,另一方面淡化刚性评价,强化柔性评价;再次,建立教研组活动的奖励机制,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只有当制度渐渐内化为成员的习惯后,教研组织的文化才会渐渐形成。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对促进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教研组;教师;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中小学基本的教学研究组织,是中小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层组织。教研组活动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之一,为调整教学进度与目标,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继承优良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应有的作用,加强小学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
一、教研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教研组活动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形式之一,长久来为调整教学进度与目标,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继承优良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教研组面临着转型性的变革,教研组活动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研活动形式化
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两周开展一次,要求定时定点,定主题。但实际上,不是学校的教研组活动有计划无落实,基本没有真正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内容无主题,只是传达上级的任务。课例研究中评课也只是专家重点点评,然后几个自认为有经验的老师评几句,而其他教师随大流。多数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往往是“头一低,嘴一闲,眼一垂”,就把教研活动的时间打发掉了。教研组活动大多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在学校制度的控制下,许多教研组只是“例行公事”,虽然有固定的活动时间、人员、内容,但是教师之间没有实质性的交流,没能成为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以合作研究为机制的实践团队组织。
(二)教研内容盲目化
教研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为了“例行公事”地汇报与评价教研组的所谓“成绩”,学校往往凑一些教师的论文和成果,忽视对教研组的团体绩效评价,阻碍了同伴互助合作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如果教师所置身的教研组织不是一个自主的、合作的、专业的教研组织,不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那么,在教研组教师内在的主动创造性则难以被激发出来。教研组活动很少开展针对学科教学改革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教师短时间内感受不到教研活动的成效,缺少研究的内在动力,课题研究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离。随着新教育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教研活动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并没有相应做出新变化,教研活动中教师还在低水平重复着低效率的教研。
(三)教研形式单一化
从形式上来看,集体备课仍然是目前教研组教研活动的主流,真正的教学研究活动或学术研究活动很少,许多新的教研形式还没有被大多数教研组采用,教研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教研态度人云亦云,随大流。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待教研的态度是随大流,教研活动时,需要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也总喜欢依赖于整体,没有自己单独的意见,长此以往,教研活动就像一人或者几人的活动,大家交流少了,积极性也就减少了,教研活动有效性就降低了。
(四)教研组功能行政化
教研组的功能主要是教研,但是行政功能明显,例如“上传下达功能”,教研本身的教学研究组织的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教研组活动缺乏制度保障
教研组活动虽有工作计划,但缺乏制度的保障:或者教研有制度,但具体落实缺乏,措施或措施管理不到位,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对教研组的总体评价都差不多,教师根本没有激情去为教研组争得什么荣誉,也没什么可争取。这些情况都造成教师缺乏积极性,缺乏团队精神,没有研究积极性,教研组活动形同虚设。
(二)学校没有利用核心教师的带动作用
核心教师是指那些有工作热情和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他们具有乐于助人的意识和较强的语言文字及一定的管理能力。但他们常常只能顾及自己的教学思考而没有时间和机会帮助别人共同成长。而这样的现象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没有利用这些教师的带头作用激励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往往把落脚点放在教师个体的管理上,相对忽视教学组织整体质量的管理,导致学校教研组活动建设滞后。
三、有效开展教研组活动的对策
(一)高标准选拔和任用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的权威首先是源于其本人优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其次来自于其组长岗位。教研组长是教学工作的管理与组织者,同时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者。对教研组长的选拔和任用必须坚持高标准,以不断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要创设条件,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亲自参与到教研组计划的策划、实施和总结活动中。要帮助每一位教师充分表自己的意愿,要积极听取和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用以帮助改进教研组活动。
(三)建立健全教研组的活动机制
首先,确立样本教研组活动的反馈机制,为组员的有效交流提供平台;其次,针对不同的活动确立相应的、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研组活动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淡化對个体的评价,强化对集体的评价,另一方面淡化刚性评价,强化柔性评价;再次,建立教研组活动的奖励机制,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只有当制度渐渐内化为成员的习惯后,教研组织的文化才会渐渐形成。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对促进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