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究、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式上,由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控制共同完成。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调控;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出现。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它的生命力在于互助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能够生动、主动、活泼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组建好学习小组。我们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显然这种让前后桌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的合作学习形式是不适合的。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构建合作小组呢?笔者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兴趣、背景等几个因素进行分组,通常是每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坐序前后相连,便于开展合作学习。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中有一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基本一致,做到组间同质,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各小组按好、中、差比例组合,形成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让中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挥,让优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表现,最终形成各显其材、各尽其能、互帮互助、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学习小组建好后,还要教学生学会合作。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笔者建议学生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汇报员。小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权力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发言的要点,中心发言人负责提出讨论的问题,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报,这样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根据教材、大纲、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
如:进行《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按以下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第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
1. 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一个生字;
2. 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他们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3. 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北京夜景的哪些方面;
4. 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成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
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有准确导向和学习的重难点,否则他们会抓不住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三、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
1.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例如在讲授《矛与盾的集合》时,可引导学生“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这种综合性的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比单纯的个人思考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二年级上册《称赞》中,学生对小刺猬说的“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可能不理解。那么,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给予一定启发和点拨。
2. 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并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时给予点拨调控课堂,防止延误课时,防止学生思维分散后偏离学习重点。一旦发现学生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就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促使他们更加踊跃的思考和学习,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个示范作用,让其他的小组成员更加积极的思考。
3.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学生说什么都一味地说好,并不断地给予赞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
四、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
这要求老师要对讨论的难度有充分的把握,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充分了解,对合作学习的时间要有比较精确的预算。如果对合作学习的时间估计不足,怕超出预定的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案,一再催促学生,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最后的研究结果误差往往比较大,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造成合作“虎头蛇尾”的现象。相反,如果对合作学习时间估计过多,又会出现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东张西望等不良行为。所以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学生高度专注,积极参与。
五、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对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情起着重大的作用。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主动的探索。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以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笔者设计了下面这一环节。师: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了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我稍作停顿,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此时,我明显感到同学们的眼里闪现出一丝激动,我急忙抓住学生这一微小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师: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给大家?(于是,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来了,但仍令人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数学生思想还没有放开。我继续努力。)师:同学们,你做了小导游,你就当了一回西沙群岛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大家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准备一下,练习一下吧。(此时,我又观察了学生的神情,他们在小组中的练习,明显比刚才要投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总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更是必需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只有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合作学习;调控;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出现。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用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它的生命力在于互助性和发展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能够生动、主动、活泼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组建好学习小组。我们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显然这种让前后桌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的合作学习形式是不适合的。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构建合作小组呢?笔者根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兴趣、背景等几个因素进行分组,通常是每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坐序前后相连,便于开展合作学习。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中有一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基本一致,做到组间同质,为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各小组按好、中、差比例组合,形成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让中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挥,让优等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表现,最终形成各显其材、各尽其能、互帮互助、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学习小组建好后,还要教学生学会合作。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笔者建议学生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汇报员。小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权力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发言的要点,中心发言人负责提出讨论的问题,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报,这样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制定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难,要适量、适当,要根据教材、大纲、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
如:进行《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教学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可按以下目标组织学生进行第一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
1. 读课文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每一个生字;
2. 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小组讨论,说说他们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
3. 组员轮读课文(每人一节),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北京夜景的哪些方面;
4. 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读给小组成员听,读后其他成员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
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有准确导向和学习的重难点,否则他们会抓不住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三、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
1.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例如在讲授《矛与盾的集合》时,可引导学生“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这种综合性的问题,让同学们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比单纯的个人思考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二年级上册《称赞》中,学生对小刺猬说的“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可能不理解。那么,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给予一定启发和点拨。
2. 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并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时给予点拨调控课堂,防止延误课时,防止学生思维分散后偏离学习重点。一旦发现学生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就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促使他们更加踊跃的思考和学习,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个示范作用,让其他的小组成员更加积极的思考。
3.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学生说什么都一味地说好,并不断地给予赞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认识。
四、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
这要求老师要对讨论的难度有充分的把握,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充分了解,对合作学习的时间要有比较精确的预算。如果对合作学习的时间估计不足,怕超出预定的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案,一再催促学生,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最后的研究结果误差往往比较大,偏离了预设的教学期望,造成合作“虎头蛇尾”的现象。相反,如果对合作学习时间估计过多,又会出现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东张西望等不良行为。所以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学生高度专注,积极参与。
五、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这对他们积极思维和探究知识的热情起着重大的作用。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学、主动的探索。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以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笔者设计了下面这一环节。师: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了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我稍作停顿,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此时,我明显感到同学们的眼里闪现出一丝激动,我急忙抓住学生这一微小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师: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给大家?(于是,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来了,但仍令人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数学生思想还没有放开。我继续努力。)师:同学们,你做了小导游,你就当了一回西沙群岛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大家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准备一下,练习一下吧。(此时,我又观察了学生的神情,他们在小组中的练习,明显比刚才要投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总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旨在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合作二字,对于未来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而言,是必需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未来的课堂更是必需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只有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