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态度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要强调养成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下面试结合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借助绘画——理解课文
有人曾对认识兴趣中具有中心意义的读书倾向进行了研究,发现七岁左右儿童的读书兴趣特点是绘画。这也许缘于他们知识有限,对社会的认识,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用准确的言语来表达的,于是他们寄托于画画。虽然是“涂鸦之作”,可对他们而言,这样足以表达心中的主观感受和美好愿望。针对学生这一年龄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便常常采用读文、画文的方法,让学生以画入境、入文,帮助理解课文。
教学《家》一课时,我用彩笔在黑板上画的寥寥几笔,就画出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不到一分钟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老师的简笔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教学完“蓝天”等生词后,我话语一转,让学生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找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在白纸上先画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这样边画边说,学生不仅真正参与了阅读,知道了“家”的基本含义,其思维、理解、表达等多种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通过表演——再现课文
起始年级的学生刚从学前班过来,他们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囿于学前班时以游戏或活动方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因而,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入境演一演,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江南》一课的后五行是写莲叶间的鱼儿,五个“戏”字传神地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则写出了鱼儿在莲叶间飘忽不定、逗人喜爱的样子。因此,学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进行角色扮演,在优美的江南乐曲声中,再现了莲叶间的小鱼游水嬉戏的情景,帮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姑娘的愉悦心情。
三、角色诵读——欣赏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段阅读教学目标中,还提到低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虽然朗读的要求比较低,它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但就在这学习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已披文入情,与课文产生了情感共鸣,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小河与青草》这篇课文中有两次对话。教学小河与青草的第一次对话时,我让学生抓住“真清”、“一眼能看到底”等词句反复诵读,体会河水的清澈见底、纯净透明;抓住“紧紧抱住”、“要不”、“浑浊”等词语,体会小草为防止水土流失而作出的艰苦努力,从而感悟到小河对小草的感激之情和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教学小河与小草的第二次对话时,同样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赏读课文,如抓住“碧绿碧绿”“让人喜爱”,体会小草的营养充足、颜色诱人,令人喜爱;抓住“充足”“要不”,理解小河在小草的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小草对小河的感激之情和小河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这样,通过小河与小草的角色朗读以及两次对话的比较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真的得到了“莫大的收获”。
四、展开想象——丰富课文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那么阅读
教学的功能就会逊色不少。而想象正是语文阅读教学体现多彩人性的有效平台,通过想象,学生就有可能对文章内容产生深刻印象,也有可能使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烙下印迹,更会丰富、延伸课文内容。
《秋姑娘的信》一文既有对秋天特征的描述,也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去移情想象,说说秋姑娘摘下枫叶还会给谁写信,信中会跟他叮嘱些什么。此时,学生通过想象,知道了更多的秋天特征,同时也深刻领悟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人文精神。
儿童是善于用“形式、声音、色彩的感觉”思维的,阅读方法也不仅局限于这几种。但只要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一定能在阅读中学到知识,获得阅读成功的享受,也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责编侯艳星)
一、借助绘画——理解课文
有人曾对认识兴趣中具有中心意义的读书倾向进行了研究,发现七岁左右儿童的读书兴趣特点是绘画。这也许缘于他们知识有限,对社会的认识,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用准确的言语来表达的,于是他们寄托于画画。虽然是“涂鸦之作”,可对他们而言,这样足以表达心中的主观感受和美好愿望。针对学生这一年龄和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便常常采用读文、画文的方法,让学生以画入境、入文,帮助理解课文。
教学《家》一课时,我用彩笔在黑板上画的寥寥几笔,就画出了蓝天、树林、小河、泥土,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不到一分钟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老师的简笔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教学完“蓝天”等生词后,我话语一转,让学生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找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在白纸上先画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这样边画边说,学生不仅真正参与了阅读,知道了“家”的基本含义,其思维、理解、表达等多种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通过表演——再现课文
起始年级的学生刚从学前班过来,他们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囿于学前班时以游戏或活动方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因而,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入境演一演,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江南》一课的后五行是写莲叶间的鱼儿,五个“戏”字传神地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则写出了鱼儿在莲叶间飘忽不定、逗人喜爱的样子。因此,学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进行角色扮演,在优美的江南乐曲声中,再现了莲叶间的小鱼游水嬉戏的情景,帮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和采莲姑娘的愉悦心情。
三、角色诵读——欣赏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段阅读教学目标中,还提到低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虽然朗读的要求比较低,它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但就在这学习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已披文入情,与课文产生了情感共鸣,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小河与青草》这篇课文中有两次对话。教学小河与青草的第一次对话时,我让学生抓住“真清”、“一眼能看到底”等词句反复诵读,体会河水的清澈见底、纯净透明;抓住“紧紧抱住”、“要不”、“浑浊”等词语,体会小草为防止水土流失而作出的艰苦努力,从而感悟到小河对小草的感激之情和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教学小河与小草的第二次对话时,同样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赏读课文,如抓住“碧绿碧绿”“让人喜爱”,体会小草的营养充足、颜色诱人,令人喜爱;抓住“充足”“要不”,理解小河在小草的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小草对小河的感激之情和小河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这样,通过小河与小草的角色朗读以及两次对话的比较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真的得到了“莫大的收获”。
四、展开想象——丰富课文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那么阅读
教学的功能就会逊色不少。而想象正是语文阅读教学体现多彩人性的有效平台,通过想象,学生就有可能对文章内容产生深刻印象,也有可能使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烙下印迹,更会丰富、延伸课文内容。
《秋姑娘的信》一文既有对秋天特征的描述,也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去移情想象,说说秋姑娘摘下枫叶还会给谁写信,信中会跟他叮嘱些什么。此时,学生通过想象,知道了更多的秋天特征,同时也深刻领悟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人文精神。
儿童是善于用“形式、声音、色彩的感觉”思维的,阅读方法也不仅局限于这几种。但只要我们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一定能在阅读中学到知识,获得阅读成功的享受,也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