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的思维、决策很容易受到第一信息的左右,第一信息就如沉入海底的锚,它将人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进而对其决策、判断、思维等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有时甚至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合理应用沉锚效应来为教学服务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沉锚效应;物理教学;应用
教学处理习题中,曾碰到这样一道题目:
三个阻值都是R的导体用一定方式连接起来,其总电阻不可能为( )
(A) R13 (B)2R13 (C) 3R12 (D) 3R
其实这道题出的有问题,如果仔细考虑,选项中的每一个答案我们都能用三个电阻经过一定方式连接获得,所以这道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A)、(C)、(D)答案所涉及到的电阻连接方式,学生很容易就能思考出来,而(B)答案中所涉及到的电阻连接方式,在思考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讲,(B)答案的抉择是个很大的挑战.在惯性思维的带动下,人们都会认为既然是选择题,那就一定会有正确的答案,学生当然也不会例外.因为思考难度大而考虑不出来,则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而没有考虑到书本其实也会有出错的时候.
当时我带了4个平行班,在给2个班上课的时候,我提问的语句是:“大家看应该选哪个答案呢?”结果,学生都会按照思维的惯性进行考虑、讨论而选出(B)答案,没有学生对处理的结果提出异议.即使我不断启发学生:“大家再看看、试试,我们还能不能用这3个电阻采取一定的连接方式来获得(B)答案呢.”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一个学生突破常人的惯性思维.
在给另外2个班上课的时候,我把提问的语句换成:“请问电阻通过怎样的连接会得到以下几种答案呢?”
这时候提问的语句变了,学生的思维好像也打开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操作得出了每种答案的连接方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两次表现恰好是“沉锚效应”两方面的具体体现:第一次提问中无形设置的“沉锚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了;第二次的提问避开了“沉锚效应”,使学生的思维由此被打开了.
教学目的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发散的思维,让他们借助书本、课堂这个媒介获得书本以外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既然沉锚效应对人的思维影响如此巨大,那么作为教师就很有必要深入分析沉锚效应形成的原因,弄清其所以然,把握它,运用它,在教学中恰当设置好教学语言、问题和方法,或者破解、或者采用沉锚效应,在打开学生思维上做出不懈的努力.
如何合理设置?不同的情况应有不同的设置.高中物理第一章学习“力学”,在本章中提出了矢量和标量的区分点:是否有方向.接下来在进行“运动学”等知识的学习中,所学物理量如:速度、位移、距离、加速度等都涉及到是矢量还是标量的区分,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涉及到方向的问题.没有思考“沉锚效应”对人的思维影响之前,每次在力学的后续章节学习过程中,在给学生介绍新物理量时,我这样提出问题“这个物理量是个什么量”.这时学生的感觉是一头雾水,答案往往是五花八门,如,变量、常量等都上来了.这样教学设计是既浪费了教学时间,还把学生导入了误区.在了解了沉锚效应对人的思维影响之后,通过我对沉锚效应的揣摩、理解,在讲述中把问题直接设置成“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个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呢?”.这样我就把学生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导入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思路清楚了,回答的结果也不会太离谱,教学计划和进度就可以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进行下去.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沉锚效应?“沉锚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定势,遇事不由自主地将认识“锚”在第一信息上,面对的新情况与固化了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发生冲突时,自我设限.那么这时我们就要合理运用学生已有的这个锚来设置问题.
如,力学知识的学习中有个难讲的问题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时候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通过生活得来的思维定势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进行这个内容的讲解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的这个思维定势,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如果你承认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你在参加百米冲刺时,感觉你的起跑,是在用力,你还能说是力在起作用,那么请问:当你想停止下来的时候,为什么你却不能马上停止下来呢?为什么还要向前冲一段路呢?②在你想停下来期间,你在用力吗?若你在用力,你的用力方向一定跟你跑步的方向是相反的.否则你不会停下来,但为什么你还是不能立马停下来呢?③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通过这个利用“沉锚效应”设置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清晰指出: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既要恰当使用“沉锚效应”,但有时又要避开“沉锚效应”.那么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避开这个“沉锚效应”.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沉锚效应”的设置能否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
2.根据接受对象知识水平高低合理设置问题的原则.我们知道,教学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很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很强,其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就比较高,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做的就是问“再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这道题吗?”.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但是学习本门课的能力比较薄弱,他们能接受教师所受新课的内容,但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上还比较缺乏,这类学生需要的是加强他们在采用知识上的方向性,避免知识的混淆,这时要设置好沉锚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磁感应强度的角度考虑,匀强磁场该怎么定义啊?如果我们从磁感线的角度考虑,匀强磁场该怎么定义啊?
3.所授课内容需要的原则.一般来说,授新课时,我们希望学生能顺利接受、理解、消化所授课内容,这时,应多设置问题、合理采用 “沉锚效应”,以让学生更快接受新课内容.在做练习的时候,因大量习题中涉及的物理量很多,而不同物理量之间涉及的解析式也很多,因此,一道题目解析的方法有很多种,这时我们希望学生能放开自己的思维,用所学的各种方法来解决习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设置出能避开“沉锚效应”的提问,帮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所授课性质需要的原则.同是实验课,如果是验证性实验课,我们需要合理设置“沉锚效应”的问题,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实践操作步骤来达到预期验证的目的.但如果是探究性实验课,我们不需设限,只需指导学生在确保安全操作基础上任其自由操作就行.
1探索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镇江市润州中等专业学校 (212004) 朱国平摘要:职业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学,作为基础课而开设的,不同专业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点存在差异,学生入学基础簿弱,缺乏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物理课程;物理学史;情感;社会热点;情感教育
一、推进项目研究式教学,注重过程教学
职业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积极推进项目课程教学,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有条件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题目:从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F=mv2/r 看,半径r 越大,向心力F 越小;从向心力公式 F =mω2r看,半径r 越大,向心力F 越大.这是为什么?
设问1:请通过公式分析(略、运用控制变量法)(知识与技能)
设问2:请通过物理量的概念分析.(过程与方法)
设问3:请设计一个实验并通过实验及相关原理说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
如图1所示,结实绳子的一端拴一个小重物,在绳子上打两个绳节A和B.A绳节到重物的距离是B绳节的2倍.请一位学生帮助实验:看着手表,每秒钟喊2次口令.
(1)做两次操作(略)
图1第一次手握B,每2次口令运动一周,第二次手握A.
(2)再做两次操作(略)先后手握B,A,都是每次口令运动一周,角速度相同,手中的感受(通过实验亲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设问4:通过以上的解答,请谈谈你的体会,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你认为哪种学习方法效果会更好些?(评估)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中职学生,在学业上很多都经过多次挫折,能选择继续学习,主要是想学门技能,应对今后的生存.因此,在课程教学上教师应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后,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介绍了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的历史.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说明规律的发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艰苦而坚持的探索,重大的发现是通过积累而取得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一节课所学的,是前人毕生研究取得的成绩,学习使我们成长,我们在今后怎样面对未来的挑战,只有坚持才有成功的希望.
三、联系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物理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因此,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生活生产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恒定电流后,按小组适时推出一些研究课题:某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居民用电分时计价.物价部门确定的峰时段(8时至21时)电价为0.55元/度,而谷时段(21时至8时)电价仅为0.3元/度.到2011年5月底,该市已有90万户居民用上峰谷电.
结合上述问题和背景材料谈谈安装分时电表、实行分时计价后除了部分居民可能会节省一些电费外,还有哪些好处?
关注社会热点,是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是“三个面向”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更是学生心灵的一次升华.
随着“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巡天,华夏儿女的下一个目标是登上月球.关于月球上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和猜想.有关月球周围的磁场问题,小张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和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小张的猜想:月球可能像地球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在它的周围存在磁场,并且也有“月磁”南极和“月磁”北极.
小张为检验上述猜想所拟定的实验方案:
(1)取一个小磁针用细线悬挂在月球表面附近,如果它静止时指向某一方向,则可表明月球周围存在磁场;
(2)小磁针静止时,它的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月磁”的北极.
你认为,小张为检验猜想所拟定的实验方案中应该改进或改正的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交流与争议,是人与人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在课堂上引导与学生进行争议、交流有助于激发彼此的灵感,建构出的新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交流与合作,只是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更有效的实现自己的目的,是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手段.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少数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具有高尚科学素养的情感的人.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与协作学习模式.
关键词:沉锚效应;物理教学;应用
教学处理习题中,曾碰到这样一道题目:
三个阻值都是R的导体用一定方式连接起来,其总电阻不可能为( )
(A) R13 (B)2R13 (C) 3R12 (D) 3R
其实这道题出的有问题,如果仔细考虑,选项中的每一个答案我们都能用三个电阻经过一定方式连接获得,所以这道题其实是没有答案的.(A)、(C)、(D)答案所涉及到的电阻连接方式,学生很容易就能思考出来,而(B)答案中所涉及到的电阻连接方式,在思考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讲,(B)答案的抉择是个很大的挑战.在惯性思维的带动下,人们都会认为既然是选择题,那就一定会有正确的答案,学生当然也不会例外.因为思考难度大而考虑不出来,则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B),而没有考虑到书本其实也会有出错的时候.
当时我带了4个平行班,在给2个班上课的时候,我提问的语句是:“大家看应该选哪个答案呢?”结果,学生都会按照思维的惯性进行考虑、讨论而选出(B)答案,没有学生对处理的结果提出异议.即使我不断启发学生:“大家再看看、试试,我们还能不能用这3个电阻采取一定的连接方式来获得(B)答案呢.”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一个学生突破常人的惯性思维.
在给另外2个班上课的时候,我把提问的语句换成:“请问电阻通过怎样的连接会得到以下几种答案呢?”
这时候提问的语句变了,学生的思维好像也打开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操作得出了每种答案的连接方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两次表现恰好是“沉锚效应”两方面的具体体现:第一次提问中无形设置的“沉锚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了;第二次的提问避开了“沉锚效应”,使学生的思维由此被打开了.
教学目的是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打开学生发散的思维,让他们借助书本、课堂这个媒介获得书本以外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既然沉锚效应对人的思维影响如此巨大,那么作为教师就很有必要深入分析沉锚效应形成的原因,弄清其所以然,把握它,运用它,在教学中恰当设置好教学语言、问题和方法,或者破解、或者采用沉锚效应,在打开学生思维上做出不懈的努力.
如何合理设置?不同的情况应有不同的设置.高中物理第一章学习“力学”,在本章中提出了矢量和标量的区分点:是否有方向.接下来在进行“运动学”等知识的学习中,所学物理量如:速度、位移、距离、加速度等都涉及到是矢量还是标量的区分,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涉及到方向的问题.没有思考“沉锚效应”对人的思维影响之前,每次在力学的后续章节学习过程中,在给学生介绍新物理量时,我这样提出问题“这个物理量是个什么量”.这时学生的感觉是一头雾水,答案往往是五花八门,如,变量、常量等都上来了.这样教学设计是既浪费了教学时间,还把学生导入了误区.在了解了沉锚效应对人的思维影响之后,通过我对沉锚效应的揣摩、理解,在讲述中把问题直接设置成“今天我们所学的这个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呢?”.这样我就把学生要思考的问题首先导入在一定范围内,学生的思路清楚了,回答的结果也不会太离谱,教学计划和进度就可以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进行下去.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沉锚效应?“沉锚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定势,遇事不由自主地将认识“锚”在第一信息上,面对的新情况与固化了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发生冲突时,自我设限.那么这时我们就要合理运用学生已有的这个锚来设置问题.
如,力学知识的学习中有个难讲的问题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时候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通过生活得来的思维定势就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进行这个内容的讲解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的这个思维定势,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如果你承认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么你在参加百米冲刺时,感觉你的起跑,是在用力,你还能说是力在起作用,那么请问:当你想停止下来的时候,为什么你却不能马上停止下来呢?为什么还要向前冲一段路呢?②在你想停下来期间,你在用力吗?若你在用力,你的用力方向一定跟你跑步的方向是相反的.否则你不会停下来,但为什么你还是不能立马停下来呢?③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通过这个利用“沉锚效应”设置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清晰指出: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既要恰当使用“沉锚效应”,但有时又要避开“沉锚效应”.那么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避开这个“沉锚效应”.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沉锚效应”的设置能否有助于开发学生思维
2.根据接受对象知识水平高低合理设置问题的原则.我们知道,教学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该门课的学习兴趣很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很强,其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就比较高,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做的就是问“再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这道题吗?”.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很端正,但是学习本门课的能力比较薄弱,他们能接受教师所受新课的内容,但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上还比较缺乏,这类学生需要的是加强他们在采用知识上的方向性,避免知识的混淆,这时要设置好沉锚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磁感应强度的角度考虑,匀强磁场该怎么定义啊?如果我们从磁感线的角度考虑,匀强磁场该怎么定义啊?
3.所授课内容需要的原则.一般来说,授新课时,我们希望学生能顺利接受、理解、消化所授课内容,这时,应多设置问题、合理采用 “沉锚效应”,以让学生更快接受新课内容.在做练习的时候,因大量习题中涉及的物理量很多,而不同物理量之间涉及的解析式也很多,因此,一道题目解析的方法有很多种,这时我们希望学生能放开自己的思维,用所学的各种方法来解决习题.这时就需要教师设置出能避开“沉锚效应”的提问,帮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所授课性质需要的原则.同是实验课,如果是验证性实验课,我们需要合理设置“沉锚效应”的问题,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实践操作步骤来达到预期验证的目的.但如果是探究性实验课,我们不需设限,只需指导学生在确保安全操作基础上任其自由操作就行.
1探索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镇江市润州中等专业学校 (212004) 朱国平摘要:职业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学,作为基础课而开设的,不同专业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点存在差异,学生入学基础簿弱,缺乏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物理课程;物理学史;情感;社会热点;情感教育
一、推进项目研究式教学,注重过程教学
职业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积极推进项目课程教学,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有条件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题目:从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F=mv2/r 看,半径r 越大,向心力F 越小;从向心力公式 F =mω2r看,半径r 越大,向心力F 越大.这是为什么?
设问1:请通过公式分析(略、运用控制变量法)(知识与技能)
设问2:请通过物理量的概念分析.(过程与方法)
设问3:请设计一个实验并通过实验及相关原理说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
如图1所示,结实绳子的一端拴一个小重物,在绳子上打两个绳节A和B.A绳节到重物的距离是B绳节的2倍.请一位学生帮助实验:看着手表,每秒钟喊2次口令.
(1)做两次操作(略)
图1第一次手握B,每2次口令运动一周,第二次手握A.
(2)再做两次操作(略)先后手握B,A,都是每次口令运动一周,角速度相同,手中的感受(通过实验亲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设问4:通过以上的解答,请谈谈你的体会,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你认为哪种学习方法效果会更好些?(评估)
二、运用信息化教学,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中职学生,在学业上很多都经过多次挫折,能选择继续学习,主要是想学门技能,应对今后的生存.因此,在课程教学上教师应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后,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介绍了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的历史.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说明规律的发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艰苦而坚持的探索,重大的发现是通过积累而取得的,让学生明白:我们一节课所学的,是前人毕生研究取得的成绩,学习使我们成长,我们在今后怎样面对未来的挑战,只有坚持才有成功的希望.
三、联系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物理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因此,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生活生产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恒定电流后,按小组适时推出一些研究课题:某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居民用电分时计价.物价部门确定的峰时段(8时至21时)电价为0.55元/度,而谷时段(21时至8时)电价仅为0.3元/度.到2011年5月底,该市已有90万户居民用上峰谷电.
结合上述问题和背景材料谈谈安装分时电表、实行分时计价后除了部分居民可能会节省一些电费外,还有哪些好处?
关注社会热点,是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重要部分,它是“三个面向”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更是学生心灵的一次升华.
随着“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巡天,华夏儿女的下一个目标是登上月球.关于月球上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和猜想.有关月球周围的磁场问题,小张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和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小张的猜想:月球可能像地球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在它的周围存在磁场,并且也有“月磁”南极和“月磁”北极.
小张为检验上述猜想所拟定的实验方案:
(1)取一个小磁针用细线悬挂在月球表面附近,如果它静止时指向某一方向,则可表明月球周围存在磁场;
(2)小磁针静止时,它的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月磁”的北极.
你认为,小张为检验猜想所拟定的实验方案中应该改进或改正的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交流与争议,是人与人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在课堂上引导与学生进行争议、交流有助于激发彼此的灵感,建构出的新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的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单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交流与合作,只是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更有效的实现自己的目的,是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手段.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少数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具有高尚科学素养的情感的人.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与协作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