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系统学习,进入中学后,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很大的调整和变化。在校教育在如何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个转型时期,更好地发展自己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提高学生素质和提高中考成绩的两难问题,必须最大限度地依托学生的生命自然,实行生本教育。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生本教育来促进初中生的教育,以期能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关键词:生本教育 教师 学生 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产生着深刻影响。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好的教育必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高考、中考是必要而又有积极意义的。频考养中考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它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性质,也阻碍了中考成绩的提升。
由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在于: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实验研究证明,实行生本,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素质,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中考成绩。一般来说,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得到体现。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出一种教学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教育理想,生本教育正是实现这样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它为指导,在祖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的成效显著,取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一、问题概述
我们首先对所要涉及的生本教育、师本教育、东方考试文化圈等概念进行分析。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它反映教育的终端所在,刻画教育之目的、本源、过程的基本特征,体现教育的本质内涵。在现实中,教育本质遭到扭曲,师生主体错位,喧宾夺主。师本教育是以教者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它主要依靠教。其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扭曲的考试文化与之相互助长。
师本教育和考试文化的结合,构成东方考试文化圈(在本文中它既是地域概念也是氛围概念)。其要害是以控制生命为主要运作方式,使教育充满竞争,在实践中不仅不能享有强大生命自然的支持,反而遭受自然的逆反,事倍功半,脱离教育本旨,离开人的素质培养的轨道。
优劣相较,生本教育就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二、生本教育的观念
(一)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短期行为、分数的课堂,成为新的人的发展的课堂。在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即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它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在于感悟的形成。
(二)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成绩。
(三)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主人,学会体验和感悟,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生本教育的几大特点
(一)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二)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准备;(2)上课时的讨论;上台发言与聆听、质疑、探究等;(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自主学习。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聆听老师、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发表见解……
(三)突出合作
合作是21世纪人才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作用。
(四)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有话说、让每个学生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让智慧之火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四、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分“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间接与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为学生喜爱,容易进入学生视野。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做课前准备。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前者是指学生能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后者则指学生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一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不用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花两节课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提升的,提升的速度令人震惊。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也可用几节课来完成。例如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
五、生本教育的收获与意义
(一)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机器没有动力不能开动,学习没有动力读不好书。而动力源于“人生四大需要——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例如,育才实验学校初二(4)班数学老师在暑假放假前要求该班学生在没有领到新课本之前预习好初二上学期前三章的内容。结果,全班49位同学没有一位叫苦,而且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数学测验中取得全班平均80分、其中4位100分以上的好成绩,这样的结果比没有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班超出50到60分。
(二)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生本课堂。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而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在初一级进行的最近一次调查表明,生本课堂获得了很高的认可率,认为“生本教育”比“师本教育”好的达到了89%;大部分同学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发散、合作和学习能力。
(三)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生本教育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学校纪律管理、住宿生生活管理等便成为生本管理。初三(1)班的学生自豪地说:“在我们班,班长最大,其次是班委,第三是学生,班主任排46(全班有45位学生)”。该班班主任说:“在班级管理中,我不犯愁了!学生自己会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学习、运动;有问题他们会想方设法商量解决,的确解决不了的才找我出点子”。
(四)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生本教育运用于复习考试便成了生本备考。生本备考使学生直接参与系统复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对考纲,考卷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其效果比师本备考要好很多。
综上,生本教育既能充分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评价要求和择才方式。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发明创造潜能,而生本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最好的素质教育,如果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能贯彻生本教育理念,那么我认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大国”的目标将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
4、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下)[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2):10—16.
5、郭思乐.课程本体: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J].教育研究,2003,(7):72—78.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子课题《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A099)
关键词:生本教育 教师 学生 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产生着深刻影响。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功能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好的教育必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高考、中考是必要而又有积极意义的。频考养中考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它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性质,也阻碍了中考成绩的提升。
由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在于: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实验研究证明,实行生本,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素质,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中考成绩。一般来说,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得到体现。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找出一种教学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教育理想,生本教育正是实现这样理想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它为指导,在祖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的成效显著,取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一、问题概述
我们首先对所要涉及的生本教育、师本教育、东方考试文化圈等概念进行分析。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的教育,其特征是主要依靠学。它反映教育的终端所在,刻画教育之目的、本源、过程的基本特征,体现教育的本质内涵。在现实中,教育本质遭到扭曲,师生主体错位,喧宾夺主。师本教育是以教者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它主要依靠教。其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扭曲的考试文化与之相互助长。
师本教育和考试文化的结合,构成东方考试文化圈(在本文中它既是地域概念也是氛围概念)。其要害是以控制生命为主要运作方式,使教育充满竞争,在实践中不仅不能享有强大生命自然的支持,反而遭受自然的逆反,事倍功半,脱离教育本旨,离开人的素质培养的轨道。
优劣相较,生本教育就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二、生本教育的观念
(一)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短期行为、分数的课堂,成为新的人的发展的课堂。在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即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它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在于感悟的形成。
(二)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成绩。
(三)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主人,学会体验和感悟,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三、生本教育的几大特点
(一)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二)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准备;(2)上课时的讨论;上台发言与聆听、质疑、探究等;(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自主学习。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聆听老师、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发表见解……
(三)突出合作
合作是21世纪人才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作用。
(四)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有话说、让每个学生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让智慧之火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四、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分“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的特点。间接与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为学生喜爱,容易进入学生视野。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做课前准备。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前者是指学生能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后者则指学生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一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不用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如深圳外国语学校的罗华老师,在生本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这一历史事实领悟的基础上,花两节课让学生对二战后“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与弊端展开争辩,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学生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其领悟水平是可以提升的,提升的速度令人震惊。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也可用几节课来完成。例如对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较多的时间来组成一个“领受—领悟—提升”的教学过程。
五、生本教育的收获与意义
(一)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机器没有动力不能开动,学习没有动力读不好书。而动力源于“人生四大需要——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例如,育才实验学校初二(4)班数学老师在暑假放假前要求该班学生在没有领到新课本之前预习好初二上学期前三章的内容。结果,全班49位同学没有一位叫苦,而且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数学测验中取得全班平均80分、其中4位100分以上的好成绩,这样的结果比没有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班超出50到60分。
(二)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生本课堂。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而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在初一级进行的最近一次调查表明,生本课堂获得了很高的认可率,认为“生本教育”比“师本教育”好的达到了89%;大部分同学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发散、合作和学习能力。
(三)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生本教育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学校纪律管理、住宿生生活管理等便成为生本管理。初三(1)班的学生自豪地说:“在我们班,班长最大,其次是班委,第三是学生,班主任排46(全班有45位学生)”。该班班主任说:“在班级管理中,我不犯愁了!学生自己会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学习、运动;有问题他们会想方设法商量解决,的确解决不了的才找我出点子”。
(四)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生本教育运用于复习考试便成了生本备考。生本备考使学生直接参与系统复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对考纲,考卷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其效果比师本备考要好很多。
综上,生本教育既能充分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评价要求和择才方式。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发明创造潜能,而生本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最好的素质教育,如果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能贯彻生本教育理念,那么我认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大国”的目标将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2003,(2):15—21.
4、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下)[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2):10—16.
5、郭思乐.课程本体: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J].教育研究,2003,(7):72—78.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子课题《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A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