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如加强实验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最有效方法还是要学生在思维上“开窍”,培养他们具有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学习物理的乐趣。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只有概念清楚,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方法正确,结论完整。使之在学习中不断树立信心,做到乐而不倦,不断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为完成学习任务开创有利条件。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初中物理概念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那么如何在互动课堂中开展物理概念教学呢?我试着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展开
用简单而又新奇的实验引入概念教学。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直观形象为基础的,所以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先演示与概念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惯性概念之前,做两个简单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由教师演示,在悬挂的两个纸圈上,轻放一薄木条,用锤迅速攻打薄木条时,纸圈断还是木条断?为什么?
第二个实验由所有学生一起做,如图7在课桌边放一纸条,纸条上放一钢笔帽,慢拉纸条时,有何现象?快拉纸条时有何现象?让学生自己边实验、边思考。
又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以在水槽内放入三个小球,平衡时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到水底,一个悬浮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也可以在水槽中撒入一把花生米,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的浮,有的沉,有的悬浮在水中呢?从而引入新的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再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用平面镜向天花板上反射光斑,用凹面镜聚光于一点,这些简单的实验,学生虽然见过,但又不明白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实验、边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用实验引入概念和规律既生动又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规律有联系的感性认识,而又不能解释其原因,学生必然会兴趣很高地去探索新知识。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我在教学中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二、阐述清楚建立概念的过程及表达
在力的概念教学中,我和同学一起回顾人们认识力的过程。最初是人们在劳动时与推、拉、提等有关的活动中得到的,感到这些过程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手臂的肌肉都要感到紧张,于是说手臂正在用力,力的概念就是这样初步形成。后来在实践纵又进一步体会到,由肌肉紧张所产生的效果,也可采用别的方法来得到,例如手可以拿住重物等等,说明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这样就把力的概念概括为“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力的概念就具有更高的抽象性,适用的范围也就更广泛。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知识肤浅,抽象思维能力又较薄弱,观察。实验就成为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概念教学之前,应该通过实验演示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对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明确的了解,把研究对象的客观要求属性清晰地反映到学生的头脑里。
作者单位:灌南县汤沟中学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初中物理概念一般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那么如何在互动课堂中开展物理概念教学呢?我试着采用三个阶段的教学步骤。
一、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展开
用简单而又新奇的实验引入概念教学。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以直观形象为基础的,所以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先演示与概念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惯性概念之前,做两个简单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由教师演示,在悬挂的两个纸圈上,轻放一薄木条,用锤迅速攻打薄木条时,纸圈断还是木条断?为什么?
第二个实验由所有学生一起做,如图7在课桌边放一纸条,纸条上放一钢笔帽,慢拉纸条时,有何现象?快拉纸条时有何现象?让学生自己边实验、边思考。
又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以在水槽内放入三个小球,平衡时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到水底,一个悬浮在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也可以在水槽中撒入一把花生米,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有的浮,有的沉,有的悬浮在水中呢?从而引入新的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再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用平面镜向天花板上反射光斑,用凹面镜聚光于一点,这些简单的实验,学生虽然见过,但又不明白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实验、边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用实验引入概念和规律既生动又形象,可以使学生获得与概念、规律有联系的感性认识,而又不能解释其原因,学生必然会兴趣很高地去探索新知识。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我在教学中设立这样的问题情境:(1)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2)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这样接着引出常用的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运动快慢的规定,为速度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二、阐述清楚建立概念的过程及表达
在力的概念教学中,我和同学一起回顾人们认识力的过程。最初是人们在劳动时与推、拉、提等有关的活动中得到的,感到这些过程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手臂的肌肉都要感到紧张,于是说手臂正在用力,力的概念就是这样初步形成。后来在实践纵又进一步体会到,由肌肉紧张所产生的效果,也可采用别的方法来得到,例如手可以拿住重物等等,说明人对物体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这样就把力的概念概括为“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力的概念就具有更高的抽象性,适用的范围也就更广泛。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知识肤浅,抽象思维能力又较薄弱,观察。实验就成为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概念教学之前,应该通过实验演示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对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明确的了解,把研究对象的客观要求属性清晰地反映到学生的头脑里。
作者单位:灌南县汤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