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本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完《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后,我总在想,从教近二十年,使用过几套语文教材,感觉每一本语文课本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能从不同角度折射我们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增强语文素养,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圣的文化殿堂,走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语文世界。正因为如此,我感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更好地理解编者用意,尊重作者和作品,立足文本,善待文本,那么一定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一、正确对待文本,加强教材钻研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接受过语文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也耳熟能详,但是由于作品时代不同,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一篇作品的内涵是无法洞察无遗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为此,教师就应该学会综合运用,整合资源,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多渠道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从更多角度去审视作品。教师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我们在上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背影》时,我就重新研读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先生有关的写作经历和背景,也对课文的蕴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在教授本文时,就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这篇名作为什么能过了这么久,依然能深深感动我们的原因。
  二、重视学生认知水平,让文本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本册所选课文多为名家佳作,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但有一点缺憾:文章内容多为回忆性质,所反映的生活风貌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在理解认识上有一定障碍,他们往往用现在的生活体验去体察作品主旨,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思想。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千万不能粗暴否定,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上。
  比如我在教学《醉翁亭记》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不少学生听完课文朗读后,都在笑,也跟着摇头晃脑地读起课文来。原来是学生感觉文中多出那么多“也”字,好玩。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分别按原文和去掉“也”、“而”字来朗读课文,以体味文章从容闲适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我的设计意图是明显的——肯定作者的语言风格。但课堂上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来了个对立面:我不喜欢作者用这么多的“也”和“而”字,一点也不适合我们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学生的这一看法显然有道理,但同时也说明他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怎么办呢?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和作者的看法有不同?问题提出后,大家兴致盎然,议论纷纷,一位同学很快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二者的年龄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历不同。一语道出我心中最想说的话,于是我顺水推舟,明确告诉学生这种语言风格更适合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郁闷中有轻松,欣慰中有遗憾。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下一教学环节: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中的?课堂上的这一插曲非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贴近文本,真正走入了文本的内在层面。这就是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结果。
  三、合理拓展延伸,促进文本研读
  新课标倡导要培养自主学习的理念,鼓励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课文编写者提供了很多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和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场景也屡见不鲜。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合理适中。否则,不仅会使语文课变成其他科目的课,还会使课堂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严重曲解作者意图,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要使拓展延伸合理适中,教师的设计就要选准切入点,既要贴近文本,又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说到位。季羡林先生的《永久的悔》中写了母亲对自己的爱,看起来很少,很平常,就如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感受到的一样。如何引导学生看待平常却又是“永久的悔”这一问题呢?如果放任他们无节制的倾诉,可能不利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为此,我在上课时就对比让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小巷深处》,介绍了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在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后,再来评说文章内容,诉说自身经历。这时学生的表达就更为理性、客观、深入了,也对所学的作品有了较深的了解。
  四、有效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延伸文本的内涵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材中许多篇目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点滴小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才能使文本中蕴涵的美散发出更为迷人的芬芳。
  如上《你是你的船长》时,我让学生从“假如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当”为话题切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当船长的必要条件和素质,直接感受课文所要涉及的内容,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中提出的见解也有自己的主张了,这样,学生既感悟到了文本中的美,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上完本册语文,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园地。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用爱做主线,分析后进原因,触动后进生内心,动员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他们的转化。在班主任工作中,应该怎样来促进后进生转化呢?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班主任老师的诚爱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
期刊
【摘要】学生是有生命的,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  【关键词】课堂;生命;关注;发展    一堂课,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导入、过渡、重难点的解决,甚至结尾的艺术,全都考虑周全。课上,教师按照预期的教学设计认真演绎,不允许有多余的枝杈伸展出来,更不能有任何突发事件;学生呢,很识趣的积极配合
期刊
很多学生感觉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或感觉有东西写却无从下笔,理不出头绪,或感觉有东西写却没有丰富的、恰当的词或句来表达。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贯彻“多读多记多写”的作文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作文教学三步曲  初中作文,主要是记人记事记物的记叙文,中考一般不会超范围。  例如,记叙文教学时,笔者出了一个题目:“记一件令你感动的事”。  第一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那么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摘 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自主·互动”教学格局,都成为当代中国初中教育中的成功者。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异曲同工,他们在各自教学模式下,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调动教师积极投入教书育人工作,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打造优质课堂!  【关键词】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学生投入;教师投入;优质课堂    一、解读“自主·互动”与“先学后教”  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
期刊
《氧气和氧化》一节是《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氧气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氧气是空气的组成气体之一,他们知道动植物呼吸都需要氧气,这些氧气一般来自空气,它与我们始终是直接接触的。但是很少有学生认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因为他们没有留意或关注过氧气的这些应用。这使得他们对氧气的感觉是既熟悉又
期刊
道德教育是全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道德教育要融入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是党开展青少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近年来,西固团区委、西固少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部署,始终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工作位置,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人生观的树立等,是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而实现的。因此情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情感的触发不是主观需要,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高度的热情、充满期望的态度影响学生,使师生感情交融,并利用客观事物激发学生情感,发挥情感
期刊
【摘 要】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推力。语文教学应采用生动幽默的、富有激情的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激趣;采用合适的导语和轻松愉快的民主课堂激趣;注重课内教学和课外环境激趣。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激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素质教育;激趣;语文课堂效率    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重要推动力。中学生的意志控制能力较之成年人显欠缺,往往需要兴趣的引导、启发和点拨才能形成稳定
期刊
课文(教材上的文章),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 “起步篇”,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保底线”。但学生对课文假阅读的现象已是非常普遍。据调查,不依凭教参教辅,能裸读(独立阅读)的,竟无一人。课文学习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唯一的答案已经存在,学习所要做的就是将答案从教参或教师那里吸收,然后在考试中准确无误地还原。  学生迷恋于教参,将自我尘封在教参的唯一之中,迷失在教参的结论与分析中,最终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