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天尺地显神奇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64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简介
  王祥,1955年出生,山西大同人,师从山西大学王振洋先生。曾任大同矿务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展览部部长,大同煤矿展览馆任馆长,高级政工师。大同煤矿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上,大同煤矿展览馆原馆长王祥创作的葫芦烙画,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的目光,一件件图案生动、寓意吉祥的葫芦烙画,让人们对这门古老技艺及创作者充满好奇和敬意。
  王祥是山西大同人,自幼酷爱画画,这与他有一位心灵手巧的母亲有很大关系。剪窗花、剪门神,母亲会;绣老肚、绣枕巾,母亲会;蒸花馒头、蒸属相馒头,母亲也会;过大年炸糕花子,母亲更会。那时候,他总是给母亲打下手,母亲做啥他画啥。
  受母亲启蒙,他开始在纸上描画着他心中的生活。上了初中,作为班里的宣传骨干,写黑板报又成为他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他的黑板报因画面简洁大方,编排整齐有序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当时,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有一位威望颇高的老师,他的名字叫王振洋,毕业于山西大学。王祥独特的美术天赋令这位老师刮目相看,王振洋点名要教王祥画画。王振洋教的是俄语兼绘画,白天课程安排得很紧,于是王振洋安排王祥晚上跟他学画画。王祥的家离学校较远,王振洋便叫他和自己住一个宿舍,每天都要教到很晚,三年后,王祥的绘画有了长足的进步。王祥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王振洋老师,是他把我领上了美术创作之路。”


  王祥参加工作时是大同矿务局雁崖矿的普通矿工。工作之余,他经常创作反映基层矿工生活的绘画作品,并参加了几次展览。矿领导发现了这个美术人才,于是把他从井下调到了矿工会,专门从事展览宣传工作。后又借调到局工会,局展览馆,再后来又成为大同煤矿展览馆馆长,并担任大同煤矿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是高级政工师。担任馆长后,平时工作繁忙,他的创作机会相对较少,但静下心来,他依然会描摹几笔。在他看来,追求艺术是一生的事业。
  2015年,王祥正式退休,艺术之火在内心重新燃起。一次,他在北京旅游时发现旅游工艺品市场上有一种葫芦画很受游客欢迎,那棕红的颜色加上葫芦本身的藤黄非常漂亮,他被深深吸引住了。回同后,他买来烙铁,又从一个农户家中买来一些葫芦,边学习边实践。


  为了掌握烙画技艺,他买了相关书籍,并在网上搜集葫芦烙画的工艺知识和信息。从学习中得知,葫芦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诗经》中有九篇写到葫芦。国画大师齐白石创作了多幅葫芦题材的画,八十岁时作过一幅《葫芦》,并在画上题诗,表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在民间,葫芦的“蔓”与万谐音,又因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于是成了繁茂吉祥“护禄”“福禄”的象征。


  葫芦烙画同样历史悠久,源于东汉,后来失传,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遂又重新兴旺起来,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供皇家赏玩的珍品。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艺术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兽等作品,使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及国画渲染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王祥的烙画作品,不仅运用了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熨出了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在他的作品中,既保留了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有凸显了一种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他创作的《云冈石窟》《嫦娥奔月》《马到成功》《大漠苍鹰》等作品,线条匀称流畅,层次色调明利,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2017年暑期,他的作品《云冈大佛》获得由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旅游局、宝坻区旅游委主办的首届葫芦文化旅游节中国葫芦大赛烙画组铜奖。


  让葫芦融入生活,是王祥倡导的创作理念。近几年,他开始发展葫芦种植业,延伸产业链条,深度开发葫芦烙画文化产品。他说:“大同地区对葫芦艺术还比较陌生,在葫芦上做文章,发掘它的文化内涵,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对我来说,葫芦烙画一方面是为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不断的艺术创作中充实退休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和钻研,可以在传承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尽微薄之力,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
其他文献
有一份记忆刻在我的脑海里已二十多年,这份记忆就是我初为人师的独特感觉,是那么地妙不可言、刻骨铭心——  二十多年前的我二十岁,二十岁的我神采飞扬,神采飞扬的我成了一名“孩子王”。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听到一声声甜美清脆的问候,我的心怦然而动;当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明亮无邪的眼睛,我就告诉自己,我的梦想要在这里点燃,我的生命之帆要在这里启航,我的精彩人生要在这里演绎!正是这份心动和梦想,让我意
期刊
近年来大同的书法研习和创作形成了高潮,隔三差五就有书法展出现,魏碑书体研习更是方兴未艾,还成立了魏碑研究院,全国独此一家。大同是北魏的都城,魏碑的发源地,被誉为魏碑之都。笔者曾涉猎大批有关魏碑的文章,多是魏碑书体艺术特点和书写方法,以及魏碑书写活动情况,难得看到魏碑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此做以探索,请教方家。  书法是人文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特有的藝术,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
期刊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本姓林,名载贽,其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了当朝御史,被冠以“谋反”罪,其后代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他勤奋好学,且得益于授学为生的父亲教导,12岁便著有《老农老圃论》,26岁中举人 。他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一生著述颇丰。  李贽是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奇士。他不满朝政贪污腐
期刊
相约去旅行,  最好到广灵,  这里的天最蓝,  这里的水最清。  塞上蓬莱水神堂,  如诗如画似仙境。  青山绿水白羊峪,  神话传说留仙踪。  甸顶草原美如画,  石林奇观天然成。  啊,  广灵美景甲天下,  灵山秀水都有情。  天鹅飞来不想走,  湿地景色更迷人。  相约去旅行,  最好到广灵。  领略平舒文化,  感受壶泉风情。  广灵剪纸四海扬,  世界非遗留美名。  秧歌大号木偶戏,
期刊
镇边堡在大同市阳高县与新荣区的交界处。明万历年间的文献《三云筹俎考》记载,“镇边堡(嘉靖十八年更筑,万历十一年砖包)本堡原非官设,初名镇胡,后改此名,以守备驻之,内白涯沟、旧十墩俱当冲口,通大虏,边外海子东岸孤山腰大山一带,酋首毕兔恰首独恰等部落住牧,本堡当守口、得胜两市之中,声势联络,可恃无恐,然隆庆元年虏曾入践采药山,如有警,须于近堡深沟天桥梁等一带设伏邀堵,要不得狃应援而忘戒备也。”  有明
期刊
对于大同人而言,云冈石窟是个传奇,也是一份骄傲,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思念。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一张张未见苍老的佛颜。作为老大同人,在我经历的人生中,无数次往返云冈,大约每尊佛前都曾多次照面。记得第一次去云冈,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中学放假,一鼓作气,连推带骑,到了离市区16公里远的云冈,完成了颇为自豪的“远征”壮举。从此,便与大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记忆犹新。
期刊
住在时间的房子里  在我头顶和脚下,  有一所时间房子。  我在长满植株的窗口时,  是年轻温婉的妇人;  在夕阳充盈的阳台时,  是美丽又忧伤的孩童;  半躺在炉火旁的摇椅上时,  是头发花白,喜爱温暖的奶奶。  这所房子  期待被我的礼物填满。  春草与泥土  阳光的味道  喜马拉雅飘落万年的一朵雪花  鼓浪屿的海变幻的晶莹盐粒  莫兰迪小镇漫邮的明信片  还有,  沾在鞋底的羽毛  藏在帽檐
期刊
一  半夜看閑书,突然就想起了馄饨。  打开一罐啤酒,去翻冰箱。翻了半天,没有合意的东西可吃。随手探出半袋虾皮,齁咸齁咸的,赶快灌了两大口啤酒。  从书柜里捋了一遍,找到祥夫老师的《衣食亦有禅》,又从目录捋了一遍,没错,就是这篇《说虾》。我记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直看得满口生津、亲切四溢。可今天的虾皮怎么就这么齁,这般不和谐呢?  难怪,祥夫老师的虾皮要不是新鲜的;要不是放在汤里;再要不就是放在门口
期刊
我在这座北方的城市已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了。按理说,应该会说一口地道的大同话。可事与愿违,我的话一出口便是浓重的天镇方言。只要聽惯了天镇方言的人,一听我的口音,便会含蓄地笑着说:“你是天镇人吧。”这时我知道人家已明了我的“底细”,便也顺着说:“是啊,我是天镇人。”  当然,入乡随俗。在这个城市生活,会说这个城市的话,也算是跟着潮流走吧。可也怪我天生模仿力、感悟力差,我虽然也曾经下了一番功夫去学大同话,
期刊
读今日之大同,宛如读一首诗章。  这首诗章意境深远、节奏铿锵,韵致饱满、辞彩飞扬,读来品来让人让人击节赞叹,让人热血奔腾,让人豪情万丈。  这首诗章的基色是苍茫雄浑的。那充满阳刚气质的塞上连绵远山和无边旷野,以及时常呼啸掠过的浩荡朔风和从远古奔腾而至的莽莽黄沙,让人备感一种粗犷豪放之美,时常会让人想起唐时边塞诗人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万里寒光生积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