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爱加上灯罩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989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情,但最易变的是爱情。你忠守的爱情,最后也会破灭,佳话永远是不真实的。你爱一个人,可以义无反顾,但最后伤的却不只有你一人。爱会改变一个人的本质,但是他的心却永远不会变。人生中,爱一次才能圆满,恨一次才能了结。不要再怕,去拥抱它。或许,这样才是最圆满的结局。
  这是今天收的一个女学生抄的一段话,语言很唯美,也很有哲理,我想这一定是一个历尽情劫、悟得真爱的人的心灵感悟,而不会是那个青涩稚嫩的女孩子写的。她获得的途径应该是另一个人给她的,她感到很好之后再抄了下来。如果要追寻这段话的源头,应该是来自网上的。
  这段话对于成年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段话的中心是:爱是会受伤的,但爱了才圆满。颇有一种飞蛾扑火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这段话对于初中生而言,无疑就是一段鼓吹早恋的宣言。
  中学生早恋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从古到今,再到将来的你们,我相信一定都是抛不开的。但是在如何对待早恋这个问题上似乎并没有很好的一个结论。大部分人认为中学生不宜早恋,而事实上这个事情就从来没能被禁止过。所以,又有很多专家认为,不宜禁,宜疏不宜堵。那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办呢?
  态度决定结果,大多数早恋的男男女女都是抱着一种玩的态度。基于人类最原始的异性相吸的原理,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彼此会产生引力。这种引力最终导致两人以各种方式相互靠近。他们的靠近更多的是源于荷尔蒙的作用,并没有多少理性成分。彼此就是玩玩而已,权当小时候过家家。好聚好散,朝聚夕散,浪费的是学业和青春,唯独没有爱情。
  因为怀着对恋爱的一种神秘、美好而又单纯的想象,很多年轻人都渴望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种想象以前来自于小说,现在则是来自于现代化媒体。在每个男孩或女孩的心目中都有一个白马王子或一个白雪公主,当类似于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这些痴男怨女们就像喝醉了酒,如飞蛾扑火一般扑了上去。所以,最终付出了,却又被现实狠狠地耍了一番。
  当我和那位女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我问她:“你觉得早恋会有结果吗?”这位女学生很奇怪地问我:“为什么要有结果呢?”是啊,我们谈论他们早恋是以最后能否成功作为评判标准的。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就没想到要有结果,他们把爱情当作一种历练。找一个人练练手,把自己练成熟男熟女,待将来经历真正的爱情时可以更加应对自如。所以,新闻上才会频频爆出,本是美好象征的象牙塔,却成了艾滋病的高发区、重灾区。这是不是一种惩罚呢?从理论上讲爱情必将走向情爱和情欲。那只是时间的问题,当精神的游戏遭遇到身体的放纵的时候,悲剧便落地生根了。一颗浮躁的心所滋生的爱情一定是浮躁的,一份不论结果的爱情也一定是懒散而堕落的。
  或许我们真的不合适……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或许!但我们应该早已忘记对方,不是吗?不,不是!我还爱着你!我不爱你了!命,我不信命,我只知道,命运是掌握在我自己手里的。你不信又如何?命,由不得你!既如此,我也劝不了你了,你本就不必劝我。
  这是我收的那个字条反面的内容,语言一如既往的精炼,内容却更加凄婉。谈一次恋爱,勇敢地受一次伤,然后各奔东西,爱情如果有那么简单它就不叫爱情了。被爱伤过的人是不会再相信爱情的,但是,不相信爱了,还是一種圆满吗?
  爱是要放在心上的,不是挂在嘴上的,爱是要用肩扛的,不是用纸写的。与其飞蛾扑火般地燃烧青春、奔向爱情,不如给爱情之火加一个名叫“自尊自爱”的灯罩。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用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的“隐喻性”和“重复性”特点浅析诺奖获得者露易丝·格鲁克的三首诗:《天鹅的寓言》《鸽子的寓言》以及《信念》。  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认为,文学或其他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所以文学的根基是语言。语言构成了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中,主要关键词是隐喻性(Metaphor)和重复性(Repetition)。  霍兰巴特·萨拉在文中首先介绍了女诗人露易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1991年的冬天要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冷很多。11月27日清晨,我去看望生病的父亲。前十天我去看过,父亲患有脉管炎,下肢脚趾轻度变黑,正在接受身为中医院院长二叔提出的内服加外抹中医保守治疗。  父亲姊妹七人,他是长子,爷爷在我最小的叔叔十三个月大时,被日军抓劳工后再也没有回来,是奶奶含辛茹苦把七个子女养大。父亲十三岁时就给地主家扛活,和奶奶一起照料患病的姐妹,一起把两个弟弟培养
期刊
那年冬天,我们公司信誉一落千丈,特别是质量管理,客人为公司赠送了一面“黄旗”,我们雅称“黄旗第一”。而这无声的警告,立即引起了总公司的高度重视。公司立即更换人马,进行全方位地整改和一系列的培训,争取于1997年3月底获得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我奉命带着刚分来的助理晴晴小姐,一同乘飞机到几千公里外的分厂—苏州PEI住厂。  我带着几件衣服及最喜爱的几本书—《质量管理模式》《MBA质量管理案例
期刊
我们下乡的时候受到大队的热烈欢迎,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中心校长杜玉英为我们致欢迎辞,学校的文艺队又表演了文艺节目。杜校长看学校的节目表演完了,就开始叫知青的号:“现在由知青们表演节目,大家欢迎!”  掌声雷动。  知青们都是从各个学校走到一起的,彼此还都不太熟悉,谁有什么特长也不清楚。于是大家你瞅我,我瞅你,大眼瞪小眼,没有一个吱声的。  学校的孩子们开始起哄:“知青哥哥来一个!知青姐姐来一个!
期刊
此刻我知道,今生再也不会见到陈鸿先了。就在几天前,我还以为我们各自安好,在现实中奔忙,终有一聚的机会。但命运,从来都让人难以预料。昨天,大哥在电话中急切而又伤感地说:“陈鸿先死了,你知道吗?”我惊诧地回答:“不知道。”  我当时十分不确信,以为大哥信息有误。但随后大哥说,是陈鸿先的儿子在微信上回复的,说他的父亲因急性脑出血没有抢救过来,已去世两个多月了。如此,我不得不信,同时有些恍惚。  陈鸿先,
期刊
《墙上的父亲》自发布以来就受到学界关注,不同角度的评析也证明了这部小说的可论析性。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墙上的父亲》,试图挖掘小说更深层次的意蕴,使阅读者走进分析者的视阈,提升小说的欣赏高度。同时运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和其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分析王蔷与王薇不同选择倾向的根本原因,并对其加以审视,从文学回归人性,给予多重角度的人文关怀。  《墻上的父亲》作为鲁敏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
期刊
“老师,我逮到了一只‘小强’,将它关了七天,让它不吃不喝,竟然没死!”上课前,思瑶同学兴冲冲地跑过来跟我说。  事情源于课堂偶提“小强”生命力顽强,不吃不喝也可以生存七天的事例。没想到她真的去实验了,她就是这么古灵精怪。  她对生活永远都保持好奇心。上个月,我组织种花社会实践,她是最积极的,不仅带来了很多营养土,还找我讨要了牵牛花的种子,我相信她会认真去对待。她总是如此向往新奇事物,对生活保持新鲜
期刊
《在酒楼上》讲述了主人公吕纬甫由一个革命热血青年向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的转变,展现出鲁迅高超的叙事策略。本文选取叙事视角的转换、叙事时空的构造和不同声音组成的复调三个方面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论述《在酒楼上》在叙事学上的特点。  一、叙事视角的转换  整篇小说的视角主要有两个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即观察点落在周围人和事物上的“我”的旁知型限知视角和观察点主要落在自己身上的吕纬甫的内知型限知视角。  故事由
期刊
母亲这个字眼,蕴藏在我们的心底,就像果核埋在土地深处。母亲虽离开我们多年,我们却一直没有忘记母亲的爱。每每想起母亲,总让我们心如刀绞、夜不能寐。母亲的爱,时常打湿我们的梦,如天边的弯月,把柔情洒在我们的心田。我们兄弟四人的成长进步,饱含着母亲的无数汗水与满腔热血。想起母亲,少时记忆梦萦魂牵,历历在目。  母亲目不识丁,但知晓大理。她深深懂得,让孩子学知识、长见识,是成才的必经之路。这就是母亲博大的
期刊
我一直都很喜欢喝爷爷煨出来的藕汤,浓稠的汤汁、煨得烂烂的湖藕、鲜甜的红枣,还有杂骨的清香,只要一想起来,就舌上生津,忍不住要流口水。  爷爷是湖北人。在湖北,素有“无汤不成席”的说法,举凡筵宴,压轴戏必然是一罐香醇鲜美的汤。湖北人爱喝汤,也很会做汤,尤其是用被誉为“水中之宝”的洪湖莲藕做出来的“莲藕排骨汤”,更是极具地域特色。  猪肋排用流水清洗干净,剔去多余的油脂、血块,再用厚背厨刀剁成小段。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