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来知多少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j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国留学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容易,越来越低龄化,是为了圆我们心中计划已久的留学梦,还是移居他乡的跳板?如果你去做这样的调查,有足够的留学基金,你是否愿意出国留学?80%以上的人都会想出去看看。冲着国外百年名校良好的教育质量也好,为了增加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见识也好,或者因为洋文凭在国内有更强的竞争力,反正有钱的话还是想出去。大部分学成的海归在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见识等方面都会比国内大学生强些,这与几年纯粹的海外锻炼分不开。
  
  按理说,出去的多了,回来的相对也该多,事实是,我们国家这些年不断在往外输送人才,却并不能把他们召唤回来。
  
  80年代精英严重流失
  
  自邓小平1978年提出 “支持留学,鼓励出国,来去自由”后,我国留学生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初,“留学生”是一个美好的字眼。那时候,留学生仿佛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是社会精英的代名词。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真正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由国家公费派出去的,代表我们国家那个时代的主流精英。国家利用各种财源筹集留学经费,各省、各个基金会、民间社团、大专院校以及国外的留学基金等都加以利用,采取一切办法,广派留学生。
  
  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放开的,托福考试也是在1981年进入中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手续繁琐复杂、经济原因等方面因素,真正能自费出去的人还是凤毛麟角。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中国向外派留学的大门才算完全打开,“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许多家长节衣缩食、东借西凑,千方百计送子女出国留学。
  
  这一时期的留学人员还是以国家公派留学为主导。这是因为,当时大多数能够出国留学人士,其自身或家庭经济背景,均无力全额支付在国外留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我们还处于那个相对贫穷的经济时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这第一波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中,他们学成后大多没有回国,而是选择了申请在留学国永久居留权,并最终加入该国国籍。80年代的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强烈的对比使得外面精彩的世界已经把他们深深的吸引。另外,各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订了吸引高学历毕业生的移民政策,即技术移民,并将该政策执行至今。技术移民也叫“打分移民”。该政策对申请人在学历、所学专业、工作经历、年龄、英语能力等方面进行“打分”,并设立统一的通过分数线,只要总分过该分数线,即能取得永久居留权。
  
  而依据这一打分标准,这些中国留学生在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后,基本都能达到取得永久居留权的技术移民分数线。这意味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出国未归的这批留学生,有2/3的留学生没有回归。应该算是我国知识精英的第一批严重流失。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国的留学生,是文革后所积累的优秀人才,这一代留学生整体素质很高,是中国的栋梁群体。但他们却在国内最需要他们去填补“人才断层”时,而选择留在他国。
  
  90年代的海归潮
  
  进入21世纪,走出国门已经不再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精英梦,越来越趋于平民化,成为继续教育的一个大众选择。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费留学的不断成熟和规范,留学大军直线上升。这一时期的中国留学生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以自费生占绝对多数。其根本原因,是国内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新富有阶层开始出现,中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能全额支付其子女留学学费和生活费的家庭开始出现并增多。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留学生选择留学的国度从美国、英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扩展到一百多个国家。留学生的选择也更加细化、多元化,越来越具个人色彩。留学生就读的目的也比较多样:一是留学后想获得永久居留身份;二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系和教育思想比中国先进,有英语的语言优势,学成后可能将成为国际型人才;三是国内一些富裕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在西方国家的学习,学到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便将来成为家族企业的接班人;四是国内高考竞争激烈,有些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期望他们通过在国外镀金,获得一张洋文凭,提升在国内的就业竞争力。总之,移民海外成为中国留学生们的主流选择。
  
  随着中国迈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不少海外人士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经济腾飞带来的创业机会。“海归”一词真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时。1997年后的两三年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留学生从欧美到香港就业,这被认为是“海归潮”的前锋。2000年,美国移民局的一项调查证实,由美国回流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5万人,这年年底,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写到:“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已开始,这将是中国在21世界第一个主要现象。”
  
  2002年是海归潮的高峰年。从2002年春天到2003年秋天这18个月里,有16510个留学生来到中关村访问,其中有3800人留了下来,比过去20年的“海归”加在一起还要多。这批“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
  
  近年来回国留学人员创业、经商或加入企业工作的人数激增,已构成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整一代人靠聪敏和毅力完成了知识和财富的积累之后,中国终于在“海归派”的集体回归中得到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喜人收获。尽管如此,却仍有约70%的留学生滞留海外。很多学生还在海外学习、就业。
  
  不同时期的留学生,出去的方式、背景和想法各有不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国的留学生,是文革后所积累的优秀人才,这一代留学生整体素质很高,是中国的栋梁群体。但他们却在国内最需要他们去填补“人才断层”时,而选择留在他国。
其他文献
他们不是“海待”,也不只是“海归”,他们是海归中的另一物种:海鸥!    “海鸥”一词是指飞越大洋两岸,频繁来往于国内和海外的一类人。他们也许从事商务贸易活动,或是任职跨过公司,还有定居海外的华侨、华商及旅居海外的自由人。与海归相比,他们并没有彻底回归中国,即使已在国内安家,也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海外之间,像候鸟海鸥一样,飞越重洋,来回迁徙。    目前中国的海鸥群体已远超10万人,而且增长趋势迅猛。
期刊
有专家预测,现在在国外的人,三五年之内就会回来。因为同样的能力水平,在国内的生活质量可以更高。现在留学回来的年薪二三十万很普遍,你可以在国内生活得很好。中国处于社会的上升时期,机会比起已经很发达的国家要多的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有很大不同,甚至金融危机之后,很多老外都跑中国来找机会,这正是海归们大展宏图的时候。想想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吧,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
期刊
出国就要面临将来留与归的抉择问题,有的是身不由己被动选择回归,有的是主动选择留下。走与留两个简单的字,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好似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生活。    发达国家的诱惑     对高科技人才的争夺是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之一,他们为了吸纳大批人才精英、为该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准备了充足的主力和后备力量,开出了诸多优惠政策。    金钱效应 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一些很有诱惑力的措施,比如美国对外国留学
期刊
台湾:政策到位,水到渠成    人才外流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只要国家和地区对外进行人才交流,人才外流就不可避免。台湾地区曾为世界人才外流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但台湾在吸引人才回归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政策和方式,例如:积极实施国际人才交流计划;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吸引人才规划;建立人才档案数据库;积极建设高科技园区等方法来吸引海外学子回归。到1986年,台湾留学人员返台人数达1.5万人,占同期留学人数的
期刊
在原始社会当中,当一个部落占领另外一个部落之后,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其部落的图腾和人头拿来祭祀,用来证明权利。英国资本主义早期的侵略战争对世界各地文物和信仰物的占有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心理。大英博物馆在这一个角度上看其实是英国拥有的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这是征服世界的文化标本。    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坐落着一片气势宏伟的建筑群,风格古雅、庄严凝重。它便是文明全球的大英博物馆。曾几
期刊
伴随留学低龄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把目光投向了海外高中,而澳洲楷模国际中学作为澳洲历史悠久的IB课程专业院校,以其高质量的IB课程教育及高水准的学生升学成果,吸引了越来越多有志于就读世界顶尖名校的大学预备生们的关注。    IB    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澳洲楷模国际中学的校址建在墨尔本北郊50公里处,是一所男女兼收的住宿学校。学生一律住校。7~10年级(初一至高一的课程都是为IB课
期刊
关于节俭、节约的话题,这种曾经看似老土的消费观念,如今已经变得越来越时尚。“拼”字代表的不是抠门,而是一种精明与节约的生活理念,追求的是足金足量的生活品位。事实上,这种在全球年轻人当中日渐风行的“拼生活”现象,不仅是人们消费观念和行为走向成熟的表现,而且也是一种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拼客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群体。这里的“拼”不是拼命,而是拼凑,拼合。“客”代表人。狭义的拼客指为某件事或行为,
期刊
在唐宁看来,穷人是有信用的。他认为,信用和财富的水平并不挂钩,如果挂钩,反而是穷人的信用比富人更好。因为穷人借贷,关心的是如何增值,如何解决生存发展的需求。对于信用的全新角度的认识,让唐宁更坚定了在中国开创小额信贷之路的信念。    唐宁第一次接触小额信贷,是在1997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唐宁赴孟加拉,向格莱珉机构的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学习他在孟加拉几十年如一日的小额信贷助农扶贫的实践。当时尤努斯教授
期刊
服装设计专业背景,服务过新加坡企业、日本企业、美国企业,现任美国传奇中国代表,美国动物食品协会中国代表,美国餐酒协会中国代表,美国核桃协会中国代表,美国杏仁协会中国代表。    李英姿 人生原色    Three Primary Colors Of Life    世间万物皆因色彩而美丽,组成人生的原色让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黄蓝,世界变得越丰富,人生真色衍生出的色彩就越迷人。
期刊
一个世纪,一百年,人类不断繁衍,世界的进步在相互的文化影响,文化在相互的融通。世界文明是因为异样才成长。从这里走出的几十年间,叶又新领略了地球另一端的光明与黑暗。今天回归的他,与荣归故里无关,与衣锦还乡无关,他只是尽个体所能,以他山之石吸收先进的文化来丰富自身文化的缺憾,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弥补历史的机会,也许仅仅是可能,但他非试不可。    叶又新    1957年生于北京,1990年赴美国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