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随着数学新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愈来愈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经历,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1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2 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素质观的原则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3 注重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动手探究是指以解决数学问题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共同研究,并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活动得出答案的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点:①把课堂时间尽量让给学生。目前课堂上学生最缺少的就是活动时间,教师讲掉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实践感知的时间就所剩无几,学生就不能自主有效地开展各种求知活动,使求知活动流于形式。要想课堂取得高效益,教师应舍得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在“交流、设疑、研讨、小结、延伸”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身不断“探求”的实践,获得知识的经验。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突出“导”。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供所要探究的事物的“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学会怎样思考、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怎样通过操作、整理、综合发现规律,形成数学概念。
  4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创新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首先要注意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的创新学习兴趣,其次应注意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通过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深入阐述中职计算机教学应如何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分层教学和目标激励等几种常见的有效教学方法,以便于我们在实际中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有效教学 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 分层教学 目标激励  曾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两男孩和一只名叫瑞德的狗一起走在路上。一个男孩说:“我教瑞德说话了。”另一个男孩惊呼:“哦,
期刊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目前中职学校基本上沿用着普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效果马马虎虎。我们要改变“重教法,轻学法”、“重演绎,轻归纳”、“重讲授,轻操作”、“重描述,轻直观”、“重知识,轻实践”等倾向。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种双向的、交互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要考虑中职学校的
期刊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积极采用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进步。基本做法是:定好起跑线,备课设阶梯,讲课设阶梯,分梯级评估,激励跨梯。  【关键词】 激励式 阶梯教学法 定好起点 分阶梯授课 学习评价  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
期刊
【摘 要】 人际关系好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学生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农村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是一大心理障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和谐师生关系  毛泽东同志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根据《课标》精神,就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
期刊
作文批改,是小学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劳动,也是令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事,又是小学作文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自己习作效果和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批改,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1 正确认识小
期刊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
期刊
1 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作为规定教学活动中方向的重要指标体系,他对教学活动发挥着导向、激励、检测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具体、明确,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恰当的行为动词来恰当地描述教学目标,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笔者拟定了下面几个教学目标:①了解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②感受大气压强的
期刊
为了完成教学目的中的“基本阅读能力和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注重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索取知识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 导读示范,揭示规律和方法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让学生达到“展卷而自然通解”的境界,靠全盘
期刊
【摘 要】 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难重重的原因在于农村这一受众群体自身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因此,要在了解农村情况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出适合于农村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关键词】 农村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受众群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