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在《匆匆》一课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指导做了初步探索,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验文本。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这篇抒情散文,语言细腻流畅,含义深刻。我的具体做法有:
一、认真把握朗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文章,用心去体会,看看你能知道什么,发现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资料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文章历史背景的了解。精读品悟中让学生“再次用心去品味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句子写得非常好,你特别喜欢或者觉得句子的含义很深刻,就多读一读,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自读、揣摩、细细品味后交流,就能深刻体会文中词句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悟性。
二、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本文辞藻丰富,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感受语句优美的同时,领悟这些句子的写作特点,从中领会组织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独特的阅历和经验,对句子进行创新性的仿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技能的目的。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边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仿造,我先让他们熟读原文,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语句的组织。“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打游戏机的时候,日子从手指边跑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便从我们的双眼前飞过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仿写,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话时,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就充分流露了出来,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之后,我充分利用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写《匆匆》时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道当时的朱自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吗?老师告诉你: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朱自清先生写《匆匆》时才24岁。“用我们的眼光看,朱自清已经算是学业有成的人才了,可是,他为什么还认为自己“白白走这一遭呢”?因为这篇课文是1922年的作品,距今已经86年了,那个时候,中国贫穷落后,受人侵略,军阀上演一幕幕卖国丑剧,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没有取得成功,人們看不到中国的前途。面对如此现实,作者困惑不已,他问自己:“哪里是我的路呢?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然而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路,他感觉前途一片渺茫,悲观失望,甚至于绝望,然而他又不甘心于沉沦,所以他‘徘徊’,所以他“不能平”。 其实,朱自清的‘徘徊’,‘不能平’是当时很多像朱自清一样的有志之士的心声。《匆匆》发表后,也引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反思与觉醒。”通过介绍《匆匆》的写作背景,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感慨,也让学生理解了时光悄无声息的挪移,使他们明白了:必须珍惜时间,做到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最后再把最能体现作者不甘心情的语句重读,读出作者的心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深化文本内涵。
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以课件出示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岁月匆匆留下的感叹,顺势激发同学们的表达欲望:“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那么,把你最精彩的语句写在‘心语卡’上,向大家倾诉你的心声。”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让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们都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自己体会到了作者因挥霍时间而无所作为的黯然神伤;有的学生说,自己随意挥霍时光,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并决心要发奋向上,把逝去的都补回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个人认为,其一: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尤其是这篇文章中的“头涔涔”“泪潸潸”“徘徊”等词语,如果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理解之后再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感悟会更深刻;其二:感觉朗读指导的形式很多,但对每一段的朗读指导还不够细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其三: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应再简练而准确些,语言应更富有感染力。当然,一定还有不足之处,恳请听课的各位同行提出批评指正,以督促我更快地进步。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这篇抒情散文,语言细腻流畅,含义深刻。我的具体做法有:
一、认真把握朗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文章,用心去体会,看看你能知道什么,发现什么,培养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资料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文章历史背景的了解。精读品悟中让学生“再次用心去品味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句子写得非常好,你特别喜欢或者觉得句子的含义很深刻,就多读一读,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自读、揣摩、细细品味后交流,就能深刻体会文中词句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悟性。
二、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本文辞藻丰富,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感受语句优美的同时,领悟这些句子的写作特点,从中领会组织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独特的阅历和经验,对句子进行创新性的仿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技能的目的。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边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仿造,我先让他们熟读原文,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语句的组织。“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打游戏机的时候,日子从手指边跑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便从我们的双眼前飞过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仿写,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当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话时,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就充分流露了出来,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之后,我充分利用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写《匆匆》时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道当时的朱自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吗?老师告诉你: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朱自清先生写《匆匆》时才24岁。“用我们的眼光看,朱自清已经算是学业有成的人才了,可是,他为什么还认为自己“白白走这一遭呢”?因为这篇课文是1922年的作品,距今已经86年了,那个时候,中国贫穷落后,受人侵略,军阀上演一幕幕卖国丑剧,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没有取得成功,人們看不到中国的前途。面对如此现实,作者困惑不已,他问自己:“哪里是我的路呢?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然而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路,他感觉前途一片渺茫,悲观失望,甚至于绝望,然而他又不甘心于沉沦,所以他‘徘徊’,所以他“不能平”。 其实,朱自清的‘徘徊’,‘不能平’是当时很多像朱自清一样的有志之士的心声。《匆匆》发表后,也引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反思与觉醒。”通过介绍《匆匆》的写作背景,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感慨,也让学生理解了时光悄无声息的挪移,使他们明白了:必须珍惜时间,做到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最后再把最能体现作者不甘心情的语句重读,读出作者的心情就水到渠成了。
三、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深化文本内涵。
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以课件出示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岁月匆匆留下的感叹,顺势激发同学们的表达欲望:“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倾诉,那么,把你最精彩的语句写在‘心语卡’上,向大家倾诉你的心声。”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又让学生畅所欲言,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们都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自己体会到了作者因挥霍时间而无所作为的黯然神伤;有的学生说,自己随意挥霍时光,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并决心要发奋向上,把逝去的都补回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个人认为,其一:对文章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尤其是这篇文章中的“头涔涔”“泪潸潸”“徘徊”等词语,如果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理解之后再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感悟会更深刻;其二:感觉朗读指导的形式很多,但对每一段的朗读指导还不够细致,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其三: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应再简练而准确些,语言应更富有感染力。当然,一定还有不足之处,恳请听课的各位同行提出批评指正,以督促我更快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