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部分大学生世博志愿者的调研,发现关于世博志愿者的信息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互联网中关于志愿者的报道和志愿者在网络论坛上发帖、跟帖的途径实现这一影响,对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对信息化背景下网络的各类报道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应重视和利用好大学生在网络论坛中的言论导向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世博志愿者;价值观
作者简介:勾金华(1980-),女,河北涞水人,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腾(1981-),男,山东莱阳人,上海大学理学院,讲师。(上海 20044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7-0079(2011)08-0160-02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世界,偌大的地球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平坦的“村庄”,众多的信息、文化观念、价值观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互联网、同辈群体等诸多途径一起涌向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中相对滞后的信息与相对单一的价值取向、大学中相对固定的课程和教师都会与大学生所拥有的丰富信息和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发生碰撞。
一、信息化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随着信息的传播,不仅市场、经济全球化,不同国家、群体的价值观也通过信息的传播在全球各地传播。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目前社会成人年龄的后移以及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大学成为青少年价值观成熟和定型的重要阶段,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有很多种。
不同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Rebecca S.Vreeland 和 Charles E. Bidwell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院校通过其院校的大目标、教师对目标的认同程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程度等方面,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学科、专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同的。Venkat R. Krishnan(2008)通过对商科大学生的调研,发现经过两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更认同舒适生活、愉快等以个人为导向的价值观,而不认为助人、讲礼貌等以他人为导向的价值观更重要,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受管理类教育的学生身上,同时管理类教育会提高学生对自我的监督。
在我国处于转型的社会发展时期,郑杭生和郭星华认为我国的价值评判体系已经发生了转型,认为尊重隐私权、尊重个性将成为新生价值评判体系的组成部分。仇立平、林少真通过对比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次对上海大学生价值观的调研,认为上海大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经历了一个逐步理性、逐步稳定的过程。其价值观是向主流价值的回归,从盲目、困惑向适度理性转变,体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积极向上、成熟稳重的精神面貌。
上述研究都没有涉及信息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而一旦将上述研究用大学生对各种不同信息的接受程度这一主线贯穿起来就会发现:与教师的互动程度不同使大学生对院校理念的理解深度、认识程度有所不同,不同学科带给大学生的也是不同的信息,社会转型期更会使大学生接触不同社会类型的不同价值观信息。本文以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为例,专题调研信息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二、研究框架
1.研究背景
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超过百万的世博志愿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学生,服务于世博园区的志愿者绝大部分是大学生。根据团中央相关文件的界定,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指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所参与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的总和。通过共青团系统的发起和推广,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现已覆盖多个领域。其中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的盛会,世博会志愿者是服务于世界眼前的“国家形象代表”。这些志愿者从选拔、培训到服务世博,均与信息化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要在世博官网报名;其次要从新闻媒体、互联网上看各种有关世博志愿者的正面、负面报道,并参与其中的讨论;再次各批次志愿者之间的信息互通、经验传递也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最后,很多世博志愿者都会在互联网上写下自己在世博服务期间的点点滴滴。
作为世博志愿者之一,笔者发现,对于绝大多数世博志愿者来说,参加这样一个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都是第一次。他们在服务前会从互联网上查阅大量关于世博志愿者的信息,思考、转载或者评论相关信息,这些会对第一次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跟踪调研了上海某高校的世博志愿者,以期探寻信息化背景下,世博志愿服务经历对志愿者价值观的影响。
2.调研方法
主要采取了定性的调研方法。
访谈法。选取部分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和召开座谈会,访谈和座谈的内容围绕着他们在各类媒体及互联网上看到的与世博志愿者有关的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以及对这些新闻及其评论的看法,还有他们看过这些信息后在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参与观察法。笔者作为世博志愿者之一,参与了上海市某大学对世博志愿者的培训,且与志愿者一起关注各类网站上与世博志愿者相关的信息。
三、信息化对大学生志愿者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包括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可以延伸出个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主要关注大学生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两个方面。
1.承担世博志愿者服务前后对大学生志愿者价值观的调研
(1)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动机和服务收获的调查。世博会对于上海乃至中国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其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在上海市某高校世博志愿者参与服务前,我们随机抽取了近一百个世博志愿者,对于参与世博会服务的动机这样一个多选题,81.9%的受访者表示是“觉得有意义,渴望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是“增加经验,有利于走向社会”,占所有受访者的64.8%,表示是“尽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占33.0%。从表1可以看出,大家参加世博会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更多是为了促进自我成长、便于增加自己今后走入社会的经验,而真正希望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在完成世博志愿者服务之后,我们再次对这些世博志愿者进行了调研,询问他们在世博志愿者服务结束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这项调查中,我们选取了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八项能力,给这些项目赋值,分数从1到5,代表收获的程度从小到大,通过评分得到收获最大的项目,如表2所示。所调查的对象认为在世博会志愿者服务之后,沟通能力得到的提高最多,平均得分为4.24;其次是服务技能,得分为4.23,团队协作能力得分为4.07。而与志愿者自身息息相关的一些个人能力,则平均得分较少,如语言能力平均得分仅为3.59,应急处理能力平均分数为3.76。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通过世博志愿者服务,大学生与人打交道、在团队中工作的沟通、服务和协作能力提高最大。
(2)什么是个人价值的调查。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关于个人价值的不同看法,对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来说同样如此。我们为调研对象在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前后均召开了座谈会,了解他们对个人价值的看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前后,不少大学生对于个人价值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案例一:小X,个人能力较强,在某外企做人力资源实习生,世博志愿者服务期间担任D区某服务小组组长。
在参与志愿者服务前,该生认为个人价值就是“做一个强人”,强调个人能力和个人专业素质。在参与完成世博志愿者服务后,在座谈会上,重新谈到个人价值时,该生认为个人的价值应该在团队中实现,作为一个小组的组长要带领自己的小组圆满完成任务,作为更大团队的一个组成分子,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更大的团队正常运转。谈及这一转变的原因,小X坦言,主要是由于在世博服务期间前一批次志愿者对自己的带教,以及在服务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照应,网络论坛上互相“顶帖”,这些因素使他真正融入到志愿者团队中,体会到了團队的力量。
案例二:小L,家庭富裕,有一定的能力,对于个人价值这一问题一直有些不屑一顾,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人的经济实力,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是非常虚无的,没有人会舍己为人,所有的不过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也只是一时兴起与寝室同学一起报了名。然而经过世博志愿者服务之后,该生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个人价值这一问题,该生认为个人的价值不能完全用金钱衡量。他说:“在为世博服务准备期间以及服务期间大家在网上聊天、上传服务照片的过程让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给我的价值实现感觉远远超过我到商场里买名牌衣服和包包的感觉。”
2.信息化与大学生志愿者价值观
在本课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世博志愿者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信息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网络传播志愿服务的注意事项。第一批志愿服务的复旦大学志愿者在服务之后,在网络上共享了一份几十万字的《服务宝典》,详尽介绍了偌大世博园区的不同片区、不同岗位志愿者服务时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这一举措不仅为后继志愿者营造了认真工作、服务世博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两个理念:第一,志愿者是一个团体,为世博做好服务是每一个志愿者的共同信念,所有志愿者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组成了一个团队;第二,志愿服务、奉献自己的力量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在他们提供的材料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中实现自己价值的一份开心。
(2)对热点事件的共同关注和讨论。在世博会刚刚开始时,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世博志愿者的负面报道,我们的调研对象也都对这些报道和事件进行了关注和讨论。这些不但没有打消当时的“准”世博志愿者的积极性,反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如何更好地训练自己、做好服务世博准备的思考机会。也正是这些关注和讨论,把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3)共同服务的志愿者在论坛上的互“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活泼开朗,有些人内敛矜持,而互联网则给每个人提供了另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利用学校的BBS、人人网、微博等各类平台,志愿者有了在共同工作之外互相了解的另一个渠道。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在不同年级且志愿服务时不在同一个组的志愿者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这是因为他们在论坛的志趣相投和互相顶帖,这些都促进了志愿者之间建立友谊。
四、结论及讨论
世博志愿者在世博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方面的价值观发生了不少变化,在本课题中主要关注信息化背景与这一变化的关系,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信息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信息有正面和负面的,我们不能只注重正面信息而认为负面信息不好,事实证明,对负面信息的正确解读和合理讨论,是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对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进行挖掘、利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讨论、评判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而这一氛围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比单纯的现实生活中的氛围更加重要。
2.利用大学生在论坛上的相互影响
与平时的对话不同,论坛中的帖子因其很多时候是匿名的,更多的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在平时说出来可能会显得有些“标榜”自己的正统价值观的话。在调研中我们就发现有些学生平时不会发表比较正统的意见,但内心还是比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论坛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深挖网络论坛上的舆论教育导向作用。同时,这些虚拟论坛中的朋友也会通过“版聚”等形式发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3.不足
本次课题的调研同样存在着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本文关注的焦点是信息化背景下世博志愿者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而实际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事件、重要他人等其他方面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本课题只是对世博志愿者的价值观变化与信息化背景的关系的初步探讨,内容还比较粗浅,还要有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来支持和充实文中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应有之义:“共享”抑或“多元”[J].教育研究,2007,(6).
[2]Rebecca Vreeland & Charles Bidwell.Organizational Effects on Student Attitudes:A Study of the HarvardHouses[J].Sociology of Education,38(3):233-250.
[3]Venkat R.Krishnan.Impact of MBA Education on Students’Values:Two Longitudinal Stud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83):233-246.
[4]郭星华.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一项北京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J].学术界,2000,(5).
[5]仇立平,林少真.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嬗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
[6][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4.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世博志愿者;价值观
作者简介:勾金华(1980-),女,河北涞水人,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腾(1981-),男,山东莱阳人,上海大学理学院,讲师。(上海 20044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7-0079(2011)08-0160-02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世界,偌大的地球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平坦的“村庄”,众多的信息、文化观念、价值观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互联网、同辈群体等诸多途径一起涌向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家庭中相对滞后的信息与相对单一的价值取向、大学中相对固定的课程和教师都会与大学生所拥有的丰富信息和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发生碰撞。
一、信息化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研究
随着信息的传播,不仅市场、经济全球化,不同国家、群体的价值观也通过信息的传播在全球各地传播。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目前社会成人年龄的后移以及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使大学成为青少年价值观成熟和定型的重要阶段,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有很多种。
不同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Rebecca S.Vreeland 和 Charles E. Bidwell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院校通过其院校的大目标、教师对目标的认同程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程度等方面,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学科、专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同的。Venkat R. Krishnan(2008)通过对商科大学生的调研,发现经过两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更认同舒适生活、愉快等以个人为导向的价值观,而不认为助人、讲礼貌等以他人为导向的价值观更重要,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受管理类教育的学生身上,同时管理类教育会提高学生对自我的监督。
在我国处于转型的社会发展时期,郑杭生和郭星华认为我国的价值评判体系已经发生了转型,认为尊重隐私权、尊重个性将成为新生价值评判体系的组成部分。仇立平、林少真通过对比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次对上海大学生价值观的调研,认为上海大学生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经历了一个逐步理性、逐步稳定的过程。其价值观是向主流价值的回归,从盲目、困惑向适度理性转变,体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积极向上、成熟稳重的精神面貌。
上述研究都没有涉及信息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而一旦将上述研究用大学生对各种不同信息的接受程度这一主线贯穿起来就会发现:与教师的互动程度不同使大学生对院校理念的理解深度、认识程度有所不同,不同学科带给大学生的也是不同的信息,社会转型期更会使大学生接触不同社会类型的不同价值观信息。本文以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为例,专题调研信息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二、研究框架
1.研究背景
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超过百万的世博志愿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学生,服务于世博园区的志愿者绝大部分是大学生。根据团中央相关文件的界定,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指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所参与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的总和。通过共青团系统的发起和推广,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现已覆盖多个领域。其中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的盛会,世博会志愿者是服务于世界眼前的“国家形象代表”。这些志愿者从选拔、培训到服务世博,均与信息化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要在世博官网报名;其次要从新闻媒体、互联网上看各种有关世博志愿者的正面、负面报道,并参与其中的讨论;再次各批次志愿者之间的信息互通、经验传递也多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最后,很多世博志愿者都会在互联网上写下自己在世博服务期间的点点滴滴。
作为世博志愿者之一,笔者发现,对于绝大多数世博志愿者来说,参加这样一个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都是第一次。他们在服务前会从互联网上查阅大量关于世博志愿者的信息,思考、转载或者评论相关信息,这些会对第一次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跟踪调研了上海某高校的世博志愿者,以期探寻信息化背景下,世博志愿服务经历对志愿者价值观的影响。
2.调研方法
主要采取了定性的调研方法。
访谈法。选取部分参与世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和召开座谈会,访谈和座谈的内容围绕着他们在各类媒体及互联网上看到的与世博志愿者有关的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以及对这些新闻及其评论的看法,还有他们看过这些信息后在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参与观察法。笔者作为世博志愿者之一,参与了上海市某大学对世博志愿者的培训,且与志愿者一起关注各类网站上与世博志愿者相关的信息。
三、信息化对大学生志愿者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包括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爱情观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可以延伸出个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主要关注大学生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两个方面。
1.承担世博志愿者服务前后对大学生志愿者价值观的调研
(1)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动机和服务收获的调查。世博会对于上海乃至中国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其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在上海市某高校世博志愿者参与服务前,我们随机抽取了近一百个世博志愿者,对于参与世博会服务的动机这样一个多选题,81.9%的受访者表示是“觉得有意义,渴望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是“增加经验,有利于走向社会”,占所有受访者的64.8%,表示是“尽自己的社会责任”的占33.0%。从表1可以看出,大家参加世博会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更多是为了促进自我成长、便于增加自己今后走入社会的经验,而真正希望奉献社会的志愿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在完成世博志愿者服务之后,我们再次对这些世博志愿者进行了调研,询问他们在世博志愿者服务结束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这项调查中,我们选取了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八项能力,给这些项目赋值,分数从1到5,代表收获的程度从小到大,通过评分得到收获最大的项目,如表2所示。所调查的对象认为在世博会志愿者服务之后,沟通能力得到的提高最多,平均得分为4.24;其次是服务技能,得分为4.23,团队协作能力得分为4.07。而与志愿者自身息息相关的一些个人能力,则平均得分较少,如语言能力平均得分仅为3.59,应急处理能力平均分数为3.76。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通过世博志愿者服务,大学生与人打交道、在团队中工作的沟通、服务和协作能力提高最大。
(2)什么是个人价值的调查。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关于个人价值的不同看法,对于大学生世博志愿者来说同样如此。我们为调研对象在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前后均召开了座谈会,了解他们对个人价值的看法。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前后,不少大学生对于个人价值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案例一:小X,个人能力较强,在某外企做人力资源实习生,世博志愿者服务期间担任D区某服务小组组长。
在参与志愿者服务前,该生认为个人价值就是“做一个强人”,强调个人能力和个人专业素质。在参与完成世博志愿者服务后,在座谈会上,重新谈到个人价值时,该生认为个人的价值应该在团队中实现,作为一个小组的组长要带领自己的小组圆满完成任务,作为更大团队的一个组成分子,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更大的团队正常运转。谈及这一转变的原因,小X坦言,主要是由于在世博服务期间前一批次志愿者对自己的带教,以及在服务中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照应,网络论坛上互相“顶帖”,这些因素使他真正融入到志愿者团队中,体会到了團队的力量。
案例二:小L,家庭富裕,有一定的能力,对于个人价值这一问题一直有些不屑一顾,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人的经济实力,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是非常虚无的,没有人会舍己为人,所有的不过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参与世博志愿者服务也只是一时兴起与寝室同学一起报了名。然而经过世博志愿者服务之后,该生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个人价值这一问题,该生认为个人的价值不能完全用金钱衡量。他说:“在为世博服务准备期间以及服务期间大家在网上聊天、上传服务照片的过程让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给我的价值实现感觉远远超过我到商场里买名牌衣服和包包的感觉。”
2.信息化与大学生志愿者价值观
在本课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世博志愿者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信息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网络传播志愿服务的注意事项。第一批志愿服务的复旦大学志愿者在服务之后,在网络上共享了一份几十万字的《服务宝典》,详尽介绍了偌大世博园区的不同片区、不同岗位志愿者服务时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这一举措不仅为后继志愿者营造了认真工作、服务世博的氛围,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两个理念:第一,志愿者是一个团体,为世博做好服务是每一个志愿者的共同信念,所有志愿者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组成了一个团队;第二,志愿服务、奉献自己的力量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在他们提供的材料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中实现自己价值的一份开心。
(2)对热点事件的共同关注和讨论。在世博会刚刚开始时,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世博志愿者的负面报道,我们的调研对象也都对这些报道和事件进行了关注和讨论。这些不但没有打消当时的“准”世博志愿者的积极性,反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如何更好地训练自己、做好服务世博准备的思考机会。也正是这些关注和讨论,把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3)共同服务的志愿者在论坛上的互“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活泼开朗,有些人内敛矜持,而互联网则给每个人提供了另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利用学校的BBS、人人网、微博等各类平台,志愿者有了在共同工作之外互相了解的另一个渠道。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在不同年级且志愿服务时不在同一个组的志愿者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这是因为他们在论坛的志趣相投和互相顶帖,这些都促进了志愿者之间建立友谊。
四、结论及讨论
世博志愿者在世博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方面的价值观发生了不少变化,在本课题中主要关注信息化背景与这一变化的关系,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信息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信息有正面和负面的,我们不能只注重正面信息而认为负面信息不好,事实证明,对负面信息的正确解读和合理讨论,是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对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进行挖掘、利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讨论、评判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而这一氛围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比单纯的现实生活中的氛围更加重要。
2.利用大学生在论坛上的相互影响
与平时的对话不同,论坛中的帖子因其很多时候是匿名的,更多的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在平时说出来可能会显得有些“标榜”自己的正统价值观的话。在调研中我们就发现有些学生平时不会发表比较正统的意见,但内心还是比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论坛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并深挖网络论坛上的舆论教育导向作用。同时,这些虚拟论坛中的朋友也会通过“版聚”等形式发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3.不足
本次课题的调研同样存在着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本文关注的焦点是信息化背景下世博志愿者经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而实际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事件、重要他人等其他方面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本课题只是对世博志愿者的价值观变化与信息化背景的关系的初步探讨,内容还比较粗浅,还要有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来支持和充实文中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应有之义:“共享”抑或“多元”[J].教育研究,2007,(6).
[2]Rebecca Vreeland & Charles Bidwell.Organizational Effects on Student Attitudes:A Study of the HarvardHouses[J].Sociology of Education,38(3):233-250.
[3]Venkat R.Krishnan.Impact of MBA Education on Students’Values:Two Longitudinal Stud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83):233-246.
[4]郭星华.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一项北京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J].学术界,2000,(5).
[5]仇立平,林少真.1990年代以来上海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嬗变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
[6][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4.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