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化、正、新”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bc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导、化、正、新”四个方面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构建立体化大学语文课程群,开展大语文类教育,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 功能实现 课程定位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43—02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文教育在我国已经存在近一个世纪了,但是多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对大学语文的特征、功能、定位等问题尚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为大学语文的开设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德州学院立足地方应用型综合院校的办学定位,多年来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适应校本特点的大学语文教学和课程建设特色,使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导、化、正、新”:大学语文的功能实现
  首先,我们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将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在“导、化、正、新”四个方面,并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现这些功能。
  (一)“导”
  大学语文的开设对象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所有学生。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体系的编排大体有五种类型: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编排,按文体分类编排,按作品主题编排,按题材与文体结合编排,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编排。[1]但不管用哪种方式编排,其内容体系都呈现出大和简的特征。一是大,纵贯整个人类发展史,包含各种文章样式,囊括所有文学题材。一是简,往往每个主题章节只选编3~5篇课文,即使这样,也不会每篇文章都重点讲解。这就决定了大学语文只能起到“纲”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只能充当向导角色,指导学生欣赏艺术、体悟艺术。
  由此,大学语文的方法论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得到彰显,教师要培养训练学生鉴别文学作品高低优劣的基本能力,传授给学生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开启学生的兴趣之门,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对中国文学的热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入方法论知识,通过介绍文学鉴赏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立足于一定的视角欣赏和体悟文学作品,对一篇选文进行多重解读,为学生提供认识中国文化的路径,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自觉接受文化熏陶的兴趣。
  (二)“化”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艺术再现过程。美是文学艺术的灵魂,师生双方通过对选文的艺术再加工,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达到精神层面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个案,将中华文明传统融入学生灵魂,融通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情商教育,实现它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说,它的功能的实现不能依靠说教,而应通过艺术熏染。
  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阅读教学。“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2]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各方面,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大师们的睿智、思想,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人生观的教化。李泽厚在谈到韩愈《原道》这篇文章时说:“韩愈《原道》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好,能够作为文学作品来读,是因为这篇文章有一股气势。句子是排比的,音调非常有气魄,读起来感觉有股力量,有股气势。所以以前有的人说韩愈的文章有一种‘阳刚之美’或者叫‘壮美’。”[3]我们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悟这种阳刚之美,将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内涵。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两种形式:一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泛读。除了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一定数量的阅读文献外,我们还为学生开列了相应的阅读书目。当然,大学语文毕竟不同于文学专业教学,因此在选择阅读书目时,要注意作品的可读性、适用性。二是指导学生深入体悟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文学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可以避免道德教育的说教性与枯燥性,突破知识教育的灌输性和强制性,甚至还可以超越僵化的文体意识,避免千篇一律或千文一面,从而利用古往今来优秀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可感性,激发学生心灵中的真善美,唤醒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健全心理品质。[4]同时也通过经典细读纠正网络低俗文学对汉文化的自虐性的漠视、冲击、遗忘与抛弃。对于阅读效果的检查,我们采取课上朗诵讨论、撰写作业(阅读体会与评论)、QQ群交流等活泼多样的形式,很多同学在报刊上发表了他们的阅读和讨论成果。
  (三)“正”
  指规范,即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大学语文是大学层面上的母语教育,规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始终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目前,很多学者否认大学语文的工具特征,他们认为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层次的语文教育,其所面对的学生已经完成基础语言教育,因此不应该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而应是文学和文化教育。其实,我们都清楚,从小学到高中,没有哪一阶段的语文教育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书写和语法功底,高考指挥棒下的基础语文教育已经变味,由教语文变成了教“考语文”。学生对规范语言的应用能力减弱,加上信息化带来的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汉语认读能力的降低,汉字的误读、混读、滥读现象严重。二是语言规范性缺失。目前,很多大学生对英语的构词法、语法、修辞法都可以侃侃而谈,而且谈得头头是道,而对汉语的字法、词法、句法、修辞法知识却表现出少有的无知,日常交流语言干涩、无味,有的甚至用简单的网络抽象符号替代语言进行交流。三是汉字书写规范性缺失。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组字法等汉语基石基本倒塌,字形糟烂不堪,电脑介入日常生活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用键盘替代手写,汉字之美日益被忽略。因此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母语和正确使用母语应该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加入适当的基础性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汉语,真正提高自己的汉语应用水平。   (四)“新”
  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新的文化现象。大学语文的价值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容陈旧,面目老化,与当代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始终有着很大的疏离,没有对当今大学生群体身处的当下文化给予恰当的关注,这往往容易陷入重说教轻体验的泥潭,也不利于大学生对当下文化现象进行甄别和选择。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当下文化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把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点评作为重要的补充内容,还利用教学网站、QQ等方式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透过大学语文课能够浏览到最新的文化风景。二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文学思维最具有创造性,无论何种文学样式,哪个年代、哪个民族的文学作品,其创作都蕴涵着创新的美感,都洋溢着创新的热情。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通过自己的阅读树立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独立精神,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批判精神和打破陈规、克服定势、标新立异的求新精神。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功能决定定位。根据国家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大学语文课程应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在很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始终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边缘地位,很难充分发挥课程的功能作用。
  德州学院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将大学语文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核心必修课程,同时作为母语教育的工具性和引导性课程。课程目标中知识目标涉及语言知识、文字知识、文学知识、逻辑知识、写作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等;能力目标涉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朗诵、演讲与辩论、文学作品阅读、日常应用文写作、信息收集和处理、书法等;素质目标涉及思想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人文精神的培养。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定位,学校以大学语文为核心,构建起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开展大语文类教育,目前已形成四种课型:传统文化类课程、西方文明类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和地方特色文化类课程。四种课型分别由若干门课程组成,形成子课程群。例如传统文化类课程群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与谋略、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中国汉字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名著欣赏、唐宋词欣赏等近20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在某一领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颖.大学语文教材五种版本的比较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2] 甘其勋.为“阅读”正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
  [3]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344.
  [4] 张静.大学语文应落实文本本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其他文献
[摘 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人生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的、关键的能力,而由于市场营销工作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从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出发,在对营销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应将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学生的重要能力来进行培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中适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避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次生危机,更好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通过对一例哀伤辅导的事件背景、理论依据、实施辅导及效果评价的呈现和分析,可为高校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 哀伤辅导 高校维稳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5-0096-03  一、事件背景  2009
期刊
[摘 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包括学科实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能力等。在具体分析了省属“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成效、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及其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后,才能探讨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211工程” 地方高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全球化浪潮,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面临着国内及国际高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高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作为我国一种新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形式,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教学管理是确保合作办学专业良性运行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关键。对天津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在合作办学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本科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5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
期刊
[摘 要]以衡水学院专科生为对象,对学校公共课学生听课表现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公共课设置数量适中,与专业课同等重要,另一方面也存在玩手机、谈笑、睡觉等不良听课行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公共课的兴趣、自制力缺乏以及学习环境影响等。增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以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是改进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专科生 公共课 不良行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在教学改革的方向,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如何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探讨寻求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是目前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教学模式 双师型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5-0114-03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期刊
[摘 要]引导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之一在于提供一个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为例,构建特色实践平台,发挥创业示范基地功能使命;运用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以“微型企业”为载体,强化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整合优化资源,学业与创业相得益彰;与市场无缝对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业教育 实践平台 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集中体现,具有价值性、异质性、应变性、延展性等特点,它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苏北的新建院校要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区域内同类高校的发展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对内加强品牌建设,对外做好目标市场的科学定位,才能构建起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高校核心竞争力 构建 内涵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 要]广西师范大学“独秀”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桂林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浑然天成的文化理念,凸显出“校市共建”的文化特色,其中“独秀”校园品牌的成功塑造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经验。从学理层面研究桂林城市文化与广西师大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关系,不仅丰富了桂林城市文化的内涵,还推动了“文化广西”的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 城市文化 “独秀”校园品牌 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
期刊
[摘 要]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来支撑。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造就。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人才的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动力如何激发,事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该文基于校园物质文化的励志功能、陶冶功能和育人功能,从校园环境的优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实践平台的打造、继教模式的构建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创新型教师主体动力的激发问题。  [关键词]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