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鼠之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創作的“剧本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在本书中,斯坦贝克用多种戏剧元素塑造了两个流动农业工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的悲剧结局。本文选取了冯涛以及刘勇军两位译者《人鼠之间》的汉译本,旨在分析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戏剧情境、戏剧对白以及戏剧动作等戏剧元素。
【关键词】 《人鼠之间》;剧本小说;戏剧情境;戏剧对白;戏剧动作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17-02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善于描写人类在贫苦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各种生存状态,其著名的代表作有《珍珠》 《愤怒的葡萄》 《伊甸之东》等。而他的《人鼠之间》“尽管简短,却是一部不可小觑的作品”。1962年,他凭借该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奖。斯坦贝克以深切的同情描写了两位社会底层流动农业工人的生活,他们梦想着有一所小房子,几亩地,但梦想也终归是一场梦,最终他们迫于命运,走向了悲剧的结局。本文将从剧本小说的角度,分析《人鼠之间》的两个汉译本。
一、《人鼠之间》原作以及两个译者的简介
(一)原作简介
《人鼠之间》创作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时代背景下,银行倒闭、工厂破产、工人失业。斯坦贝克糅合了写实主义与幻想的写作风格,描写了伦尼与乔治面对不公正世界的斗争与反抗,并巧妙地用老鼠作隐喻,更加凸显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处于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如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里所写:斯坦贝克“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观察”。
(二)两个中译本译者的简介
冯涛,英美文学资深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译有E·M·福斯特、威廉·萨摩赛特·毛姆、厄内斯特·海明威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包括《印度之行》《刀锋》《辛德勒名单》等二十余部,总计达四百余万字。
刘勇军,知名青年翻译家,译风简练深邃。译有《不安之书》《月亮与六便士》《日出酒店》《刀锋》《摆渡人》等经典作品。
二、《人鼠之间》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斯坦贝克曾将他的《人鼠之间》称为“剧本小说”。所谓的“剧本小说”就是以“小说”为文章的主体形式,辅以“剧本”的特点。它会通过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景的戏剧元素来展开叙述,使其更凸显审美趣味与美学价值。本文将会从戏剧情境、戏剧对白以及戏剧动作来分析《人鼠之间》两个汉译本。
(一)戏剧情境
在剧本小说中,戏剧情境的基本要素主要由环境、事件过程和人物关系构成,环境作为剧本中的主体背景,是戏剧矛盾和人物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因为环境以及人物的不同,人物进行的活动和行为也会不同。
原文:The sun streaks were high on the wall by now, and the light was growing soft in the barn, Curley’s wife lay on her back, and she was half coverd with hay.
冯译:透过缝隙照进来的长条光斑已经在对面的墙上爬得老高了,牲口棚的光线变得越来越柔和了。柯利的老婆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半个身体盖着干草。
刘译:这会儿,几缕阳光高高地挂在墙上,畜棚里的光线渐暗。科里的老婆躺在地上,半边身子盖着麦秆。
在戏剧场景中光线的处理十分重要,往往作者会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来暗喻人物的命运以及场景的变化。此处的光线是与前文“午后的阳光射入畜棚墙上的裂缝,在麦秆上洒下一道道明亮的光”形成对比,突显后面的悲剧结果。
冯涛的“透过缝隙照进来的长条光斑”其实是在照应前文,营造出牲口棚灰暗的光线。但是他在后面用到“柔和”,虽然紧扣了原文“soft”的字面含义,但是与原作者想要凸显的悲剧相偏离。“柔和”在汉语字典中是“温和而不强烈”的意思,笔者认为“光线变得越来越柔和”是在营造一种舒适温暖的氛围,这就完全不符合悲剧的设定,怎么会柔和的光线下有一具尸体呢?
刘勇军用“高高地挂在墙上”来翻译“high on”,字面上看其实也没错,但是要深入分析不难发觉其中的别扭之处。首先,是时间上的问题,前文已经是午后了,在经历科里老婆的挑逗,伦尼和她的对话,以及错手将其杀死等一系列情节,太阳应该是要落山了。其次,是形容词的问题,“高高地”给人的感觉不是艳阳高照,最起码也是阳光明媚,可是牲口棚是黑人马夫克鲁克斯住的地方,在当时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怎么会给黑人安排一个光线如此好的房间?最后是逻辑问题,前一秒阳光还在高高地挂在墙上,后一秒光线就渐暗了,有一些太过于突兀。
(二)戏剧对白
戏剧对白在剧本小说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是剧本小说的一大特点。剧本要求人物“对白”具有叙述说明、推动情节、表现主题、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塑造人物等多方面的功能。
原文:“He ain’t neither. George won’t do nothing like that. I’ve knew Geroge since- I forget when- and he ain’t never raised his han’ to me with a stick. He’s nice to me. He ain’t gonna be mean.”
冯译:“他才不会呢。乔治绝不会这么做。我自打——我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就认识他了,他从来就没拿棍子打过我。他对我可好啦。他才不会欺负人呢。” 刘译:“他不会的。乔治才干不出那种事。我认识乔治很久了,我也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认识他了,反正他绝不会用棍子打我。他对我好着呢。他绝不会这么凶。”
在分析两个译本之前,笔者想先交代一下上下文情境,伦尼在错手误杀科里老婆之后,逃到与乔治约好的树林中。在树林等待乔治的过程中,他自己幻想出克拉拉婶婶与白兔,并与他们进行对话。这段对话描述的是他害怕乔治会把他丢下,想要自己跑到山里,但又渴望乔治来找他的一种复杂心情。
冯涛的译本“他才不会呢。乔治绝不会这么做。”前一句其实是想向兔子炫耀,而后面的肯定句是对自己的自我安慰与肯定。而刘勇军的译本正好相反,但两者都能表现出当时伦尼的复杂心理。冯译的第二句话保留了原文的基本格式,巧妙运用了破折號,凸显了伦尼的记忆力不好,对事情不长记性,才会造成如今的悲剧,与全篇开头相呼应,更加清晰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而刘译的调整了语序,虽然读起来较为通畅,但是却弱化了人物形象。最后一部分冯涛的译本用了两个语气助词“呢”“啦”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他炫耀,对这件事毋庸置疑的态度,可实际上他本身是矛盾纠结的心理。而刘译的一个句子加了“呢”,另一个句子用了“绝不会”,暗含反语的修辞手法,更能体现出伦尼当时的心理活动。
(三)戏剧动作
戏剧动作也是剧本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它实际就是剧本小说的外在语言。
原文:he dropped his hand to the ground again.
... George looked down at the gun. There were crashing footsteps in the brush now.
... And George raised the gun and steadied it
... But George sat stiffly on the bank...
冯译:他又把手放回到地上……乔治低头望着那把枪。矮树丛里传来了杂沓的脚步声……乔治举起手枪,稳住了……可是乔治直撅撅地坐在河岸上……
刘译:再次垂到了地上……乔治低头看着手枪。此时,灌木丛里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乔治举起枪,把枪拿稳……但乔治僵硬地坐在岸边盯着他的右手……
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其实是在写乔治要亲手杀死自己同伴的痛苦与挣扎。对比冯涛的“放”与刘勇军的“垂”,后者似乎更能体现出乔治对命运的屈服。在下一段中,冯涛用了“望”似乎比简简单单的“看”更能体现出乔治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的空洞感。冯译的“乔治举起手枪,稳住了”,有一种画面感,感觉乔治的手在举起枪的过程中一直在颤抖,脑海里回想的都是伦尼对自己信任,好不容易才让自己的手不颤抖的;而刘译的则给人一种很平静的感觉。最后一句话,冯涛的译本用了“直撅撅”一词,其实在汉语字典中,它是一种方言,“形容挺直的样子”,感觉与整个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太协调,似乎用“瘫倒在岸边”更能强调他那时悲伤、彷徨无措的感觉。
三、 结语
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可以称得上是剧本小说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元素,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是否优美,更要体会作者在其中的隐喻,表达目的,抓住戏剧的特色进行选词造句,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M].冯涛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美)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M].刘勇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3](美)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
[4](美)兰·乌斯比.美国小说五十讲[M].肖安溥,李郊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362.
[5]温洁霞.“白痴巨人”的隐喻——试论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 [J].外国文学研究,2001,(02):80-84.
[6]郑燕虹.试论《人鼠之间》的戏剧特点[J].外国文学,2001,(03):63-68.
[7]孟可心.从《人鼠之间》探析“剧本小说”的写作风格[J].芒种,2012,(20):92-93.
[8]高静,于瑾.再议剧本小说《人鼠之间》的鲜明戏剧性[J].长城,2013,(06):63-64.
【关键词】 《人鼠之间》;剧本小说;戏剧情境;戏剧对白;戏剧动作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17-02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善于描写人类在贫苦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各种生存状态,其著名的代表作有《珍珠》 《愤怒的葡萄》 《伊甸之东》等。而他的《人鼠之间》“尽管简短,却是一部不可小觑的作品”。1962年,他凭借该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奖。斯坦贝克以深切的同情描写了两位社会底层流动农业工人的生活,他们梦想着有一所小房子,几亩地,但梦想也终归是一场梦,最终他们迫于命运,走向了悲剧的结局。本文将从剧本小说的角度,分析《人鼠之间》的两个汉译本。
一、《人鼠之间》原作以及两个译者的简介
(一)原作简介
《人鼠之间》创作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时代背景下,银行倒闭、工厂破产、工人失业。斯坦贝克糅合了写实主义与幻想的写作风格,描写了伦尼与乔治面对不公正世界的斗争与反抗,并巧妙地用老鼠作隐喻,更加凸显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处于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如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里所写:斯坦贝克“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观察”。
(二)两个中译本译者的简介
冯涛,英美文学资深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译有E·M·福斯特、威廉·萨摩赛特·毛姆、厄内斯特·海明威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包括《印度之行》《刀锋》《辛德勒名单》等二十余部,总计达四百余万字。
刘勇军,知名青年翻译家,译风简练深邃。译有《不安之书》《月亮与六便士》《日出酒店》《刀锋》《摆渡人》等经典作品。
二、《人鼠之间》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斯坦贝克曾将他的《人鼠之间》称为“剧本小说”。所谓的“剧本小说”就是以“小说”为文章的主体形式,辅以“剧本”的特点。它会通过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景的戏剧元素来展开叙述,使其更凸显审美趣味与美学价值。本文将会从戏剧情境、戏剧对白以及戏剧动作来分析《人鼠之间》两个汉译本。
(一)戏剧情境
在剧本小说中,戏剧情境的基本要素主要由环境、事件过程和人物关系构成,环境作为剧本中的主体背景,是戏剧矛盾和人物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因为环境以及人物的不同,人物进行的活动和行为也会不同。
原文:The sun streaks were high on the wall by now, and the light was growing soft in the barn, Curley’s wife lay on her back, and she was half coverd with hay.
冯译:透过缝隙照进来的长条光斑已经在对面的墙上爬得老高了,牲口棚的光线变得越来越柔和了。柯利的老婆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半个身体盖着干草。
刘译:这会儿,几缕阳光高高地挂在墙上,畜棚里的光线渐暗。科里的老婆躺在地上,半边身子盖着麦秆。
在戏剧场景中光线的处理十分重要,往往作者会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来暗喻人物的命运以及场景的变化。此处的光线是与前文“午后的阳光射入畜棚墙上的裂缝,在麦秆上洒下一道道明亮的光”形成对比,突显后面的悲剧结果。
冯涛的“透过缝隙照进来的长条光斑”其实是在照应前文,营造出牲口棚灰暗的光线。但是他在后面用到“柔和”,虽然紧扣了原文“soft”的字面含义,但是与原作者想要凸显的悲剧相偏离。“柔和”在汉语字典中是“温和而不强烈”的意思,笔者认为“光线变得越来越柔和”是在营造一种舒适温暖的氛围,这就完全不符合悲剧的设定,怎么会柔和的光线下有一具尸体呢?
刘勇军用“高高地挂在墙上”来翻译“high on”,字面上看其实也没错,但是要深入分析不难发觉其中的别扭之处。首先,是时间上的问题,前文已经是午后了,在经历科里老婆的挑逗,伦尼和她的对话,以及错手将其杀死等一系列情节,太阳应该是要落山了。其次,是形容词的问题,“高高地”给人的感觉不是艳阳高照,最起码也是阳光明媚,可是牲口棚是黑人马夫克鲁克斯住的地方,在当时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怎么会给黑人安排一个光线如此好的房间?最后是逻辑问题,前一秒阳光还在高高地挂在墙上,后一秒光线就渐暗了,有一些太过于突兀。
(二)戏剧对白
戏剧对白在剧本小说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是剧本小说的一大特点。剧本要求人物“对白”具有叙述说明、推动情节、表现主题、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塑造人物等多方面的功能。
原文:“He ain’t neither. George won’t do nothing like that. I’ve knew Geroge since- I forget when- and he ain’t never raised his han’ to me with a stick. He’s nice to me. He ain’t gonna be mean.”
冯译:“他才不会呢。乔治绝不会这么做。我自打——我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就认识他了,他从来就没拿棍子打过我。他对我可好啦。他才不会欺负人呢。” 刘译:“他不会的。乔治才干不出那种事。我认识乔治很久了,我也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认识他了,反正他绝不会用棍子打我。他对我好着呢。他绝不会这么凶。”
在分析两个译本之前,笔者想先交代一下上下文情境,伦尼在错手误杀科里老婆之后,逃到与乔治约好的树林中。在树林等待乔治的过程中,他自己幻想出克拉拉婶婶与白兔,并与他们进行对话。这段对话描述的是他害怕乔治会把他丢下,想要自己跑到山里,但又渴望乔治来找他的一种复杂心情。
冯涛的译本“他才不会呢。乔治绝不会这么做。”前一句其实是想向兔子炫耀,而后面的肯定句是对自己的自我安慰与肯定。而刘勇军的译本正好相反,但两者都能表现出当时伦尼的复杂心理。冯译的第二句话保留了原文的基本格式,巧妙运用了破折號,凸显了伦尼的记忆力不好,对事情不长记性,才会造成如今的悲剧,与全篇开头相呼应,更加清晰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而刘译的调整了语序,虽然读起来较为通畅,但是却弱化了人物形象。最后一部分冯涛的译本用了两个语气助词“呢”“啦”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他炫耀,对这件事毋庸置疑的态度,可实际上他本身是矛盾纠结的心理。而刘译的一个句子加了“呢”,另一个句子用了“绝不会”,暗含反语的修辞手法,更能体现出伦尼当时的心理活动。
(三)戏剧动作
戏剧动作也是剧本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它实际就是剧本小说的外在语言。
原文:he dropped his hand to the ground again.
... George looked down at the gun. There were crashing footsteps in the brush now.
... And George raised the gun and steadied it
... But George sat stiffly on the bank...
冯译:他又把手放回到地上……乔治低头望着那把枪。矮树丛里传来了杂沓的脚步声……乔治举起手枪,稳住了……可是乔治直撅撅地坐在河岸上……
刘译:再次垂到了地上……乔治低头看着手枪。此时,灌木丛里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乔治举起枪,把枪拿稳……但乔治僵硬地坐在岸边盯着他的右手……
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其实是在写乔治要亲手杀死自己同伴的痛苦与挣扎。对比冯涛的“放”与刘勇军的“垂”,后者似乎更能体现出乔治对命运的屈服。在下一段中,冯涛用了“望”似乎比简简单单的“看”更能体现出乔治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的空洞感。冯译的“乔治举起手枪,稳住了”,有一种画面感,感觉乔治的手在举起枪的过程中一直在颤抖,脑海里回想的都是伦尼对自己信任,好不容易才让自己的手不颤抖的;而刘译的则给人一种很平静的感觉。最后一句话,冯涛的译本用了“直撅撅”一词,其实在汉语字典中,它是一种方言,“形容挺直的样子”,感觉与整个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太协调,似乎用“瘫倒在岸边”更能强调他那时悲伤、彷徨无措的感觉。
三、 结语
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可以称得上是剧本小说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戏剧元素,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是否优美,更要体会作者在其中的隐喻,表达目的,抓住戏剧的特色进行选词造句,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M].冯涛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美)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M].刘勇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3](美)约翰·斯坦贝克.人鼠之间[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
[4](美)兰·乌斯比.美国小说五十讲[M].肖安溥,李郊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362.
[5]温洁霞.“白痴巨人”的隐喻——试论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 [J].外国文学研究,2001,(02):80-84.
[6]郑燕虹.试论《人鼠之间》的戏剧特点[J].外国文学,2001,(03):63-68.
[7]孟可心.从《人鼠之间》探析“剧本小说”的写作风格[J].芒种,2012,(20):92-93.
[8]高静,于瑾.再议剧本小说《人鼠之间》的鲜明戏剧性[J].长城,2013,(0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