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背景,黔西北地区虽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凸显了与新时代公共需要不相适应的困境或不足,其中强化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的发展是助力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关键词】 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黔西北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2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穿青人、革家人和亻革家人文化遗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批准号:71864007)的阶段性成果。
  伴随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在区域发展中凸显了强势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各个省市县来说更具有很强的发展驱动作用。本文就如何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地区发展进行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一、文化
  (一)文化的解读。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所产生的结晶,是人们劳动关系及其物化的“产物”以及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及其状态。尤其是新时代的文化,是新时代的人们延续历史、规划未来、建设社会、满足自我需要的“产物”,或者说,新时代的文化是人们实现自我及其“公共梦想”的过程及其状态。新时代的文化是伴随人的产生出现的,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及其特色。伴随21世纪的高速发展与高质量运行,人们对新时代的公共需要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基于此,文化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不难看出,文化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二)文化类型的划分。文化类型的划分,在目前理论界是众说纷纭,即根据不同的视角,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基于现有文献可知,文化类别的划分主要有:从文化发展的逻辑来看,我国的文化包括了政策性或文献性文化、规划性文化和执行性文化以及完善性文化等;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包括规范性文化及非规范性文化;从文化所属的领域来看,文化包括了政治领域的文化、经济领域的文化、军事领域的文化、科技领域的文化等;从族群来看,包括了俄罗斯族文化、朝鲜族文化、汉文化、苗族文化、穿青人文化、布依族文化、革家人文化等;从文化的不同层面来看,包括个人层面的文化、组织层面的文化(即中央层面的文化、省级层面的文化、市级层面的文化、县级层面的文化和乡村级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含社会制度等)、中华民族整体的社会心理与群体文化等等;从价值偏向取来看,文化包括有优秀文化和非优秀文化;从国家或地区层面来看,文化有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英国文化等;从不同的时间维度或时代划分来看,包括了历史性文化和现代性文化;此外还有其他类别的文化形式。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当下,我國文化在新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文化事业取得高质量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传统文化高效延续、新时代文化的高质运行与协调发展,特别是高效延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国情有机结合,并协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助力社会主义中国实现民主、文明、富强、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二、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黔西北地区的基本概况。黔西北地区即毕节试验区,就是今日的贵州省毕节市。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建立的“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至今其整体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极具本土特色性质的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毕节模式[1],得到了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尤其是近年来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得到了可持续的提升,为该地区——黔西北地区的教育文化、政治体育等方面的运行与发展夯实了基础,尤其是为黔西北高职院校的教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二)黔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上黔西北地区相对落后,尚未受到中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辐射,或者中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黔西北地区来说,其发展辐射相对较小。从另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黔西北地区在地理上仍旧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上的劣势导致了生产力的低下,相继导致整个区域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当然在建立新中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实现了地理位置上的缩小和生产力的协调发展,但是与生俱来的滞后性区域生产力是难以摆脱的“瓶颈”,这必然为区域化的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或影响。
  二是黔西北地区是世界(尤其是我国)岩溶喀斯特山区的典型地区,其天生的泥石流、石漠化等地质灾害问题频繁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极大地削弱该地区高质量发展。同时该区域的山文化区域凸显了多民族团结与融合发展的文化圣地,但是历史形成的族群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区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协同化动员、推进,即相关政策的执行成本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高一些,不难看出,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该地区整体区域的高速发展。[2]
  三是黔西北地区即毕节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贵州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记录或全面实现了脱贫任务,但是其经济等相关指标仍旧相对落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同级城市,同时也是落后于贵州省内的贵阳市、遵义市等很多地区。基于构成区域的各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因此,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必然影响黔西北的城市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文化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等区域整体的方方面面。诚然,一定程度地影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区域整体发展。
  四是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不大,尤其是在前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中,以文化为指标的发展绩效在其区域整体发展中的比例相对于遵义市等相关地区来说可谓“微乎其微”,或者在挖掘现有优秀的革命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进一步来说,有待于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整体发展的融合。例如,黔西北地区(尤其是高职院校)现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极少,尤其是涉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极度欠缺,在理论界和应用界拥有著名的研究者、管理者“寥寥无几”,极大制约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整体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等等。   三、考量之后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黔西北地区即毕节市基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制,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关于“推进我国优秀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方面的制度,力求制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全面性以及可操作性。根据各个县市区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地进行试点或重点推进,善于从“实验”或“试验”中进行总结,不断进行规制的完善和落实,确保落地生根。
  (二)提升队伍实力。踏踏实实地向贵州省内发展较好的地区学习,着力提升队伍实力,尤其是在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人才、大量提拔人才、实实在在关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量且高薪引进博士、硕士,从事业、感情、工作等方面留人;着力用好人才,从战略高度和当前工作需要或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推进工作,抓实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加大外源引借。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各部分之间是交互联系的。作为黔西北地区,不能“闭门造车”或“苟安于现状”。基于此,黔西北应在全力利用内部资源的条件之下,加大对外源性资源的利用,“取他山之石补己之短”:其一是通过制度上的参考或借鉴,进一步推进区域内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夯实制度化基础和规范化平台;其二是充分利用外在的人力资源补充黔西北地区的人才短板,即便是不能全职引进,但是可以争取柔性引进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天天来工作,但求重点性地、间断性地进行短期工作或指导发展”,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整体发展等等;其三是在考量还债能力的基础上向外借贷资金,助力黔西北地区内生发展;其四是强化外源性的相关项目的引借或落地研发,通过前沿性项目或实实在在项目的研发或推进等方式,促进黔西北地区人才队伍实力的提升,为推进文化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夯实基础。
  (四)充分利用中央特殊政策等资源。主要是深入研究毕节试验区与生俱有的“中央性特殊政策”——中国农村综合试验区等中央特殊性相关政策、贵州省相关政策中的“方方面面”“福利待遇”,充分地利用、全面地用足、着力地用好中国农村综合试验区等中央特殊性相关政策、贵州省相关政策,进一步释放特殊政策的政策效应,切实地助推毕节试验区及其各县市的高质发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性条件。
  (五)打造文旅典型。充分利用毕节现有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或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资源或平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或者说,因地制宜地推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歷史或民族文化及其遗产在经济中的发展,尤其是把本土现有优秀的、传统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注入当地区域整体社会发展中,千方百计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特色文化及优势文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力打造文旅协同发展的典型。
  (六)培育文教亮点。毕节市的各个高职院校做实“本校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黔西北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培养方案及其具体计划”的实施、完善等工作,促进文教融合发展,确保教育教学成效;创新或开发并立项、研究一批相关方面的课题;编制、出版一批相关方面的书籍等成果,撰写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开展相关方面的技能比赛;把本土现有优秀的、传统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注入当地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中,从理论上融入学生学习中,从实践及案例的列举、解读上摆实事讲道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等,千方百计地打造文化教育亮点。
  参考文献:
  [1]杨泽龙,马启民.毕节模式的涵义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9).
  [2]杨泽龙.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的人文研究:以毕节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
  作者简介:
  黄文碧,女,贵州金沙人,贵州省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学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教育学。
  杨泽龙,男,贵州织金人,贵州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
其他文献
【摘要】 西方现代绘画呈现出了简约化的面貌和风格,并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实际上在简约绘画方面,中国的传统主流绘画,尤其是以写意为代表的中国绘画,才是简约绘画的鼻祖。弄清楚了这点,也就弄清楚了中国绘画在简约绘画领域的地位和价值,也就清楚了它对西方简约绘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简约化;形的简约;形简意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 德语中的外来词伴随着德国的历史及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语言方式。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观察德语外来词,分析其存在形式、产生原因及发展规律,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德语中的词汇以及德国社会发展,对于语言学习有所助益。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德语;外来词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04-02
期刊
【摘要】 城市文化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与连云港同为江苏省港口城市,城市文化策略却不尽相同。扬州形成了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城市文化,连云港则大力推动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形成原因除受到地理位置影响,也与各自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大关联。  【关键词】 城市文化;扬州;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各个行业和领域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此有所重视。在这其中,博物馆陈列展览是重要的宣传教育形式,通过向参观者展示物品并
期刊
【摘要】 伟大的时代之所以受到赞美,不仅是因为它孕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伟人,还因为那些流传至今的艺术巨作。艺术的发展少不了艺术赞助的推动,俄罗斯艺术赞助是世界艺术赞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衰与其国家不同时期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尤其是1917年以后,俄罗斯的艺术赞助传统完全被中断,想要重回巅峰时期并不容易。本文从当代俄罗斯艺术赞助这一角度入手,进而探讨中国的艺术赞助以及俄罗斯带给我们的
期刊
【摘要】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译者主体却长期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随着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成了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聂绀弩的散文《我若为王》为例,从语言和情感两个层面对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翻译家的英译进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借此探讨散文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显现。  【关键词】 散文翻译;译者主体性;《我若为王》
期刊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公示语有着其对应的英语翻译,这对中西方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但在对公示语进行英语翻译时极易出现中式英语问题,这不仅有损国家形象,还阻碍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针对公示语翻译中容易出现的中式英语现象提出解决策略,进而使公示语的翻译更加准确,促进中西方人们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 中
期刊
【摘要】 中日签订《塘沽协定》,大规模军事对抗暂停。日军一改军事进攻手段,妄图以“和平演变”推动“华北自治”,扶持伪满第二,达加强华北经济同“伪满洲国”及日土联系之目的。1933年初,美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临危履任,内采国家干预手段整顿经济,外奉孤立主义。对日在华北的步步紧逼,南京政府力有未逮,美则似有力无心。然寰宇变局丛生,美事实上作用于华北之经济政策与日在华北之经济策略构成某种对抗—合作关系,
期刊
【摘要】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谚语流传久远,蕴含深意,反映了人民长期劳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研究隐喻的重要资料之一。在众多谚语中,其中不乏关于女性的相关谚语。本文通过对日语女性谚语的概念隐喻,探析日本女性社会地位。  【关键词】 日语谚语;概念隐喻;女性相关谚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
期刊
【摘要】 可译性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可译性问题不但存在于学术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话语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随着中俄关系日益紧密,俄剧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和话语表达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本文将以俄剧《入乡随俗》中的话语作为范本进行分析,探寻中俄影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从中归纳可供借鉴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可译性;《入乡随俗》;影视翻译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