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与关键环节,是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实现烟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烟叶生产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烟叶产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值此戰略机遇期,总结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特色,直面瓶颈制约,找准发展路径,走出重庆特色,是必然的选择。
一、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基本特色
纵观重庆合作社发展,从早期的起步晚、基础差、水平低到当前的变化进步大、理念提升快、政策攻关全国领先,从早期的“重数量、轻质量”到当前的质量效益全面发展,从早期的原始经营、粗放管理到当前的规范运行、精细管理,从早期的“等、靠、要”到当前的自我发展、内生发展、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累计建设烟农专业合作社61家,共开展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服务面积48.4万亩、30.3万亩、24.9万亩、21.1万亩、99万担,分别占2013年度烟叶种植面积的74.1%、46.4%、38.1%、32.3%、63.9%,基本实现专业服务全覆盖。综合起来,其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依靠“烟草惠民工程”走出的设施依托型之路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育苗工场、集群烤房、烟用农机具的配套程度与烟农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开展“烟草惠民工程”的烟叶产区,2012年~2015年国家局在重庆投入烟草惠民工程专项资金20亿元,全市累计建成烟水配套559万m3,烟田机耕路2502km,育苗大棚及封闭式育苗室504座,卧式密集烤房36403座,配套各类农机设备9208台(套),土地整理项目32112亩。依托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烟农专业合作社得以能够有效地开展商品化育苗、机械化作业、全程化植保、包干制烘烤、专分散收、市场化运输等各类专业服务,服务范围也得以从起步初期的核心片区向整个基地单元全面辐射、全面覆盖,服务半径得以不断拓展,设施依托型的合作社发展之路得以成型并发挥作用。
(二)依靠“规模主体培育”走出的内生需求型之路
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规模化、定制化的生产是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前提,烟叶产业也不外如是。只有实现规模化的种植,才会产生专业化服务的市场需求与内生土壤。近些年来,重庆烟区通过大力培育40~120亩种植专业户、120亩以上家庭农场,烟叶户均种植规模从2009年的11.96亩上升到2014年的31.58亩,年均增加3.92亩。在户均家庭劳动力始终稳定在2~3人的条件下,基本达到了开展专业化服务的临界种植规模,推动烟农开展烟叶生产从最初的自我服务向购买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转变,从合作社发展之初的“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要求服务”转变,依托规模主体培育形成的合作社内生发展之路初步形成。
(三)依靠“多方政策攻关”走出的行业引领型之路
与大农业领域相比,烟叶产业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烟农并不需要担心生产资料购买难、生产成品销售难等问题。因而,烟农专业合作社与大农业领域销售型合作社有着本质的区别,烟农自发形成合作社的资本积累、人才储备、信任基础、观念意识非常有限,客观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去引导、去培育、去扶持。自行业推行合作社建设以来,重庆烟草积极协调发改、法制、扶贫、银行等部门,出台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明确从启动资金扶持、专业服务补贴、银行授信贷款、科技项目支持、示范达标奖励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转好,烟农发展热情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依托行业引领、政策攻关全国领先的发展之路。
(四)依靠“规范运营管理”走出的优化创新型之路
规范运营、精细管理是任何组织形态的生命线。就烟叶生产而言,烟叶产业较为复杂、烟区基础较为粗放、队伍素质较为低下,客观决定了合作社启动初期的管理必然较为原始、粗放、简易,随着业务拓展、人员提升,规范运营、精细管理是必然选择。重庆烟区着重从“三会一经理”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社队关系、定价机制、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入手,落实职业经理人负责制,规范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及凭证,开发国内首款烟农专业合作社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合作社管理创新与优化提升。
二、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主导模式
我们知道,不同的烟叶产区,其发展合作社的资本积累、人才储备、信任基础、观念意识各不相同,也就决定了合作社发展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路径选择各不相同。就重庆而言,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烟叶站点依托型
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带点“站社合一”的性质,在重庆烟区较为普遍。烟叶工作站(点)大多原有一班负责专业服务及技术推广的人员队伍,籍着合作社建设的契机,这套人马逐渐剥离出来进入合作社,被聘为合作社经理等要职,具体负责合作社经营管理。由于烟叶站点人员较为熟稔生产业务,文化素质较高,且在烟农当中具备较高威望。因此,此种类型的合作社大多管理较为规范、服务较为全面、烟农受益明显,典型如奉节金醇、黔江湘麟烟叶专业合作社。但由于管理人员无法与烟叶站点业务彻底剥离,此种模式也容易陷入“大包大揽”、“站社合一”的桎梏,一旦站点人员撤离,合作社就难以生存。
(二)经理团队负责型
这种模式在重庆烟区也较为普遍。合作社大多由当地的几个能人(种烟大户、村社干部、当地能人等)组织发起成立,大多采取现金入股的形式,既兼顾社员的普惠,也不忽视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核心成员的激励。合作社成立初期这些人大多是理事会或监事会成员,后期逐渐转变成经理团队成员,个人根据自身的业务特长负责1~2项专业服务。此种类型的合作社与烟叶站点既保持相对的独立,又能很好地与站点相互补充与配合,是烟草行业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理想模式,典型如彭水昌辉、巫山蓝田烤烟专业合作社。但由于当前烟区大多数乡土精英或离土在外或弃土从商,找齐这样的一群能人成为此种模式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难题。 (三)单一能人主导型
这种模式在重庆烟区很少见到但特点又最为鲜明。合作社从发起成立、组织运营到利益分配往往由一个在当地独具威望、能力特别突出、品行极为高尚的能人完成。该能人在整个合作社运营管理中占据绝大话语权,而社员也欣然接受。极端情况下合作社不设理事会、监事会、职业经理等机构或即使有上述三个机构,但往往由该能人一人兼任理事长、监事长、职业经理三个职位,典型如南川纯军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某种意义上,此种类型的合作社并不符合主流要求,但也不能否认其在当地烟叶生产中发挥地作用以及存在的合理性。
(四)社队关系松散型
此种模式某种程度上带有“联合社”的性质,在重庆烟区也并不鲜见。合作社大多涉及乡镇较多,覆盖半径极大,一个紧密型、实体型、统一核算型的合作社往往很难覆盖到所有烟区,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管理团队。基于此,单个行政区域内(乡、村社)往往会成立单个小的分社或单一业务的专业队,分社或专业队形式上联合形成合作社,但核算上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典型如酉阳金叶、武隆增辉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此种类型的合作社在分社或专业队层面往往是单一能人主导型或经理团队负责型,但总社层面往往是站点依托型。
无论何种类型的合作社,其存在都是基于当地客观条件下做出的正确选择,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总体而言,经理团队负责型是发展的主流模式。
三、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面临主要瓶颈制约
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制约重庆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因素依然存在。归结起来主要有:
(一)山地烟区制约服务开展
一方面,重庆作为我国典型的山地烟区之一,85%以上的土地为山地、丘陵地形,坡度大、地勢险、地块散、路途远等地理特征十分明显,严重制约机耕、植保、起垄、运输等专业服务的开展。另一方面,受山地条件限制,烟农有规模无连片、有需求无条件等现象极为普遍,机械使用、效率提升非常有限,合作社服务相比于烟农自我服务对比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山地烟区大多涉及乡镇较多,服务半径较大,合作社服务需要承担较高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合作社业务拓展的意愿不强或者业务拓展得不偿失,合作社运行效率亟待提升。
(二)能人缺乏制约规范运营
从上可知,经理团队负责型是合作社理想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合作社需要面临管理、组织、财务、奖惩、多元产业等方方面面的事务,既需要统揽全局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又需要会计、出纳、审计、多元产业等专业型人才,管理能力要求丝毫不下于一家中型企业。然而当前重庆烟区乡土精英要么离土在外,要么弃土从商,要么由于合作社过于倾向公平普惠、忽视能人激励的特质而“用脚投票”不愿意介入合作社经营管理,从而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三)人员队伍制约持续发展
一方面,尽管重庆近几年规模种植水平明显提升,但烟农“打组合”、“联户种植”现象较为普遍,真实户均规模催生的内生专业化服务需求并不强烈。另一方面,中国的烟农群体在特殊的生存形态下,历来缺乏合作的意识,信任基础极为薄弱,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有鲜明的思维惯性、行动惰性、心理依赖,对合作社认知度、专业服务认同度不高。同时,专业化的分工往往是建立在专业型的人才队伍基础上的,但当前重庆烟区烟叶生产各个环节,尤其是烘烤、质检、机耕等人才队伍建设严重落后,制约了合作社的持续发展。
此外,基础设施产权不清晰、合作社内生造血功能不足、合作社自身运行模式不明确、行业政策多变等因素也制约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四、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制约当前重庆合作社发展的,既有体制机制等短期内无法克服的因素,也有即刻就能解决生效的环节。克服这些瓶颈制约,就能实现合作社的良性发展。
(一)深入推进适度规模种植
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比例进行整合,产出效益才能最大。只有土地经营形成规模,才能推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规模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一基四化”的表述事实上内含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逻辑顺序,只有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只有实现规模化种植,才会有专业化服务的内生需求,才有合作社发展的市场土壤。因此,当前在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同时,要始终把改善基础设施、培育规模主体、提升种植规模作为合作社发展的前导条件,着重运用市场手段,全面建设烟农专业合作社。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基础设施的充分合理利用,三是基础设施的管护。基础设施全面配套是合作社正常组建、良好运行的物质基础。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农机具配套更是与合作社发展呈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着力加大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用农机具配套,全面实现基本烟田、烟水、机耕路、育苗大棚、密集烤房、农机具、烟叶站点、防灾减灾设施的全面配套,才能有效改善合作社服务条件,提高核心社员办社、管社和普通社员入社的积极性,增强社员参与的信心。
(三)着力培育各级能人队伍
现代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在合作社建设中,企业家才能即能人队伍,是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合作社建设中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应通过行业帮扶、市场选聘、社员挖潜等多种形式,打造合作社职业经理团队,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管理培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及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打造合作社专职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产业工人队伍,实现队伍稳定与技能提升。
(四)重点规范内部运营管理
规范管理是一个组织形态健康发展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建立完善合作社章程、“三会一经理”工作制度、专业服务运行制度、财务管理办法、职业经理人考核办法等各类章程及制度,形成照章办事、依制运行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重点完善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财务帐薄、资产台帐、收支单据,细化合作社财务报销流程、审核权限、报销标准,规范合作社会计核算程序和财务收支记录。
(五)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本积累、人才储备、信任基础、观念意识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成熟型的地区,应着重完善合作社治理结构及专业队组建,提升专业化服务覆盖率,探索多种经营与奖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与自我发展,解决合作社经营中的经营风险及成本-收益问题。对于不成熟的地区,则重点进行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种植规模、培育职业烟农、核心片区试点等,通过示范引领,最终实现全面覆盖、全程服务、全体受益。
(六)切实推动发展政策落地
作为龙头企业(烟草公司)依托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烟农专业合作社是烟叶站点的良好补充与对接烟农、稳定烟区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烟草行业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各级烟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扶持力度,确保启动资金扶持、专业服务补贴、银行授信贷款、科技项目支持、示范达标奖励等落到实地。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地方政府、金融行业沟通联系,明确烟农专业合作社补贴主体、税收主体地位及大农业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同等待遇,确保专业化服务补贴、项目扶持真正落实到合作社。
一、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基本特色
纵观重庆合作社发展,从早期的起步晚、基础差、水平低到当前的变化进步大、理念提升快、政策攻关全国领先,从早期的“重数量、轻质量”到当前的质量效益全面发展,从早期的原始经营、粗放管理到当前的规范运行、精细管理,从早期的“等、靠、要”到当前的自我发展、内生发展、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累计建设烟农专业合作社61家,共开展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服务面积48.4万亩、30.3万亩、24.9万亩、21.1万亩、99万担,分别占2013年度烟叶种植面积的74.1%、46.4%、38.1%、32.3%、63.9%,基本实现专业服务全覆盖。综合起来,其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依靠“烟草惠民工程”走出的设施依托型之路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合作社专业化服务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育苗工场、集群烤房、烟用农机具的配套程度与烟农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开展“烟草惠民工程”的烟叶产区,2012年~2015年国家局在重庆投入烟草惠民工程专项资金20亿元,全市累计建成烟水配套559万m3,烟田机耕路2502km,育苗大棚及封闭式育苗室504座,卧式密集烤房36403座,配套各类农机设备9208台(套),土地整理项目32112亩。依托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烟农专业合作社得以能够有效地开展商品化育苗、机械化作业、全程化植保、包干制烘烤、专分散收、市场化运输等各类专业服务,服务范围也得以从起步初期的核心片区向整个基地单元全面辐射、全面覆盖,服务半径得以不断拓展,设施依托型的合作社发展之路得以成型并发挥作用。
(二)依靠“规模主体培育”走出的内生需求型之路
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规模化、定制化的生产是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前提,烟叶产业也不外如是。只有实现规模化的种植,才会产生专业化服务的市场需求与内生土壤。近些年来,重庆烟区通过大力培育40~120亩种植专业户、120亩以上家庭农场,烟叶户均种植规模从2009年的11.96亩上升到2014年的31.58亩,年均增加3.92亩。在户均家庭劳动力始终稳定在2~3人的条件下,基本达到了开展专业化服务的临界种植规模,推动烟农开展烟叶生产从最初的自我服务向购买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转变,从合作社发展之初的“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要求服务”转变,依托规模主体培育形成的合作社内生发展之路初步形成。
(三)依靠“多方政策攻关”走出的行业引领型之路
与大农业领域相比,烟叶产业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竞争市场,烟农并不需要担心生产资料购买难、生产成品销售难等问题。因而,烟农专业合作社与大农业领域销售型合作社有着本质的区别,烟农自发形成合作社的资本积累、人才储备、信任基础、观念意识非常有限,客观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去引导、去培育、去扶持。自行业推行合作社建设以来,重庆烟草积极协调发改、法制、扶贫、银行等部门,出台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明确从启动资金扶持、专业服务补贴、银行授信贷款、科技项目支持、示范达标奖励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转好,烟农发展热情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依托行业引领、政策攻关全国领先的发展之路。
(四)依靠“规范运营管理”走出的优化创新型之路
规范运营、精细管理是任何组织形态的生命线。就烟叶生产而言,烟叶产业较为复杂、烟区基础较为粗放、队伍素质较为低下,客观决定了合作社启动初期的管理必然较为原始、粗放、简易,随着业务拓展、人员提升,规范运营、精细管理是必然选择。重庆烟区着重从“三会一经理”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社队关系、定价机制、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入手,落实职业经理人负责制,规范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及凭证,开发国内首款烟农专业合作社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合作社管理创新与优化提升。
二、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主导模式
我们知道,不同的烟叶产区,其发展合作社的资本积累、人才储备、信任基础、观念意识各不相同,也就决定了合作社发展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路径选择各不相同。就重庆而言,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烟叶站点依托型
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带点“站社合一”的性质,在重庆烟区较为普遍。烟叶工作站(点)大多原有一班负责专业服务及技术推广的人员队伍,籍着合作社建设的契机,这套人马逐渐剥离出来进入合作社,被聘为合作社经理等要职,具体负责合作社经营管理。由于烟叶站点人员较为熟稔生产业务,文化素质较高,且在烟农当中具备较高威望。因此,此种类型的合作社大多管理较为规范、服务较为全面、烟农受益明显,典型如奉节金醇、黔江湘麟烟叶专业合作社。但由于管理人员无法与烟叶站点业务彻底剥离,此种模式也容易陷入“大包大揽”、“站社合一”的桎梏,一旦站点人员撤离,合作社就难以生存。
(二)经理团队负责型
这种模式在重庆烟区也较为普遍。合作社大多由当地的几个能人(种烟大户、村社干部、当地能人等)组织发起成立,大多采取现金入股的形式,既兼顾社员的普惠,也不忽视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核心成员的激励。合作社成立初期这些人大多是理事会或监事会成员,后期逐渐转变成经理团队成员,个人根据自身的业务特长负责1~2项专业服务。此种类型的合作社与烟叶站点既保持相对的独立,又能很好地与站点相互补充与配合,是烟草行业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的理想模式,典型如彭水昌辉、巫山蓝田烤烟专业合作社。但由于当前烟区大多数乡土精英或离土在外或弃土从商,找齐这样的一群能人成为此种模式合作社发展的最大难题。 (三)单一能人主导型
这种模式在重庆烟区很少见到但特点又最为鲜明。合作社从发起成立、组织运营到利益分配往往由一个在当地独具威望、能力特别突出、品行极为高尚的能人完成。该能人在整个合作社运营管理中占据绝大话语权,而社员也欣然接受。极端情况下合作社不设理事会、监事会、职业经理等机构或即使有上述三个机构,但往往由该能人一人兼任理事长、监事长、职业经理三个职位,典型如南川纯军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某种意义上,此种类型的合作社并不符合主流要求,但也不能否认其在当地烟叶生产中发挥地作用以及存在的合理性。
(四)社队关系松散型
此种模式某种程度上带有“联合社”的性质,在重庆烟区也并不鲜见。合作社大多涉及乡镇较多,覆盖半径极大,一个紧密型、实体型、统一核算型的合作社往往很难覆盖到所有烟区,也很难找到这样的一个管理团队。基于此,单个行政区域内(乡、村社)往往会成立单个小的分社或单一业务的专业队,分社或专业队形式上联合形成合作社,但核算上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典型如酉阳金叶、武隆增辉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此种类型的合作社在分社或专业队层面往往是单一能人主导型或经理团队负责型,但总社层面往往是站点依托型。
无论何种类型的合作社,其存在都是基于当地客观条件下做出的正确选择,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总体而言,经理团队负责型是发展的主流模式。
三、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面临主要瓶颈制约
成绩取得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制约重庆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因素依然存在。归结起来主要有:
(一)山地烟区制约服务开展
一方面,重庆作为我国典型的山地烟区之一,85%以上的土地为山地、丘陵地形,坡度大、地勢险、地块散、路途远等地理特征十分明显,严重制约机耕、植保、起垄、运输等专业服务的开展。另一方面,受山地条件限制,烟农有规模无连片、有需求无条件等现象极为普遍,机械使用、效率提升非常有限,合作社服务相比于烟农自我服务对比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山地烟区大多涉及乡镇较多,服务半径较大,合作社服务需要承担较高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合作社业务拓展的意愿不强或者业务拓展得不偿失,合作社运行效率亟待提升。
(二)能人缺乏制约规范运营
从上可知,经理团队负责型是合作社理想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合作社需要面临管理、组织、财务、奖惩、多元产业等方方面面的事务,既需要统揽全局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又需要会计、出纳、审计、多元产业等专业型人才,管理能力要求丝毫不下于一家中型企业。然而当前重庆烟区乡土精英要么离土在外,要么弃土从商,要么由于合作社过于倾向公平普惠、忽视能人激励的特质而“用脚投票”不愿意介入合作社经营管理,从而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三)人员队伍制约持续发展
一方面,尽管重庆近几年规模种植水平明显提升,但烟农“打组合”、“联户种植”现象较为普遍,真实户均规模催生的内生专业化服务需求并不强烈。另一方面,中国的烟农群体在特殊的生存形态下,历来缺乏合作的意识,信任基础极为薄弱,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有鲜明的思维惯性、行动惰性、心理依赖,对合作社认知度、专业服务认同度不高。同时,专业化的分工往往是建立在专业型的人才队伍基础上的,但当前重庆烟区烟叶生产各个环节,尤其是烘烤、质检、机耕等人才队伍建设严重落后,制约了合作社的持续发展。
此外,基础设施产权不清晰、合作社内生造血功能不足、合作社自身运行模式不明确、行业政策多变等因素也制约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四、重庆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制约当前重庆合作社发展的,既有体制机制等短期内无法克服的因素,也有即刻就能解决生效的环节。克服这些瓶颈制约,就能实现合作社的良性发展。
(一)深入推进适度规模种植
现代农业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比例进行整合,产出效益才能最大。只有土地经营形成规模,才能推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规模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一基四化”的表述事实上内含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逻辑顺序,只有实现基础设施的改善,只有实现规模化种植,才会有专业化服务的内生需求,才有合作社发展的市场土壤。因此,当前在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同时,要始终把改善基础设施、培育规模主体、提升种植规模作为合作社发展的前导条件,着重运用市场手段,全面建设烟农专业合作社。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基础设施的充分合理利用,三是基础设施的管护。基础设施全面配套是合作社正常组建、良好运行的物质基础。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农机具配套更是与合作社发展呈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着力加大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用农机具配套,全面实现基本烟田、烟水、机耕路、育苗大棚、密集烤房、农机具、烟叶站点、防灾减灾设施的全面配套,才能有效改善合作社服务条件,提高核心社员办社、管社和普通社员入社的积极性,增强社员参与的信心。
(三)着力培育各级能人队伍
现代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在合作社建设中,企业家才能即能人队伍,是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合作社建设中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应通过行业帮扶、市场选聘、社员挖潜等多种形式,打造合作社职业经理团队,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管理培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及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打造合作社专职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产业工人队伍,实现队伍稳定与技能提升。
(四)重点规范内部运营管理
规范管理是一个组织形态健康发展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建立完善合作社章程、“三会一经理”工作制度、专业服务运行制度、财务管理办法、职业经理人考核办法等各类章程及制度,形成照章办事、依制运行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重点完善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建立统一的财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财务帐薄、资产台帐、收支单据,细化合作社财务报销流程、审核权限、报销标准,规范合作社会计核算程序和财务收支记录。
(五)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本积累、人才储备、信任基础、观念意识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成熟型的地区,应着重完善合作社治理结构及专业队组建,提升专业化服务覆盖率,探索多种经营与奖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与自我发展,解决合作社经营中的经营风险及成本-收益问题。对于不成熟的地区,则重点进行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种植规模、培育职业烟农、核心片区试点等,通过示范引领,最终实现全面覆盖、全程服务、全体受益。
(六)切实推动发展政策落地
作为龙头企业(烟草公司)依托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烟农专业合作社是烟叶站点的良好补充与对接烟农、稳定烟区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烟草行业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各级烟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扶持力度,确保启动资金扶持、专业服务补贴、银行授信贷款、科技项目支持、示范达标奖励等落到实地。同时,进一步加强同地方政府、金融行业沟通联系,明确烟农专业合作社补贴主体、税收主体地位及大农业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同等待遇,确保专业化服务补贴、项目扶持真正落实到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