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多媒体;中学语文;应用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4 -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基本理念。
第一、声情并茂,培养想象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我在教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学生即使能够背下,也难以体会到多少美感。然而,如果事先让学生凝神听一遍配有古筝曲的课文录音,再放上一段春意盎然的录像片,那含翠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灿烂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处处透露着早春的信息,加上优美的旋律,即使语文素养较低的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春意绵绵,领悟力强的学生更是如痴如醉,如入无我之境。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再现情景,激发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单调,要求学生通过抽象的方块文字及教师的讲解,体会到文章内在的深刻含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头脑中意象的形成有时难免是模糊的,对文章的理解有时也有一定的偏颇性。而此时,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对学生感官形成强有力的刺激作用,引导学生头脑中的对文中的意象和情景逐步地清晰起来,并趋向正确。例如:我在讲授蒲松龄《狼》一文时,抓住文章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我自己设想制作了四副的文中的故事情节的投影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自行设计出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等四幅画面。由学生本人将这些画面绘制成投影片。课堂中我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投影片,发现学生绘制出的画面栩栩如生:有的画面以星星、月亮、隐隐的群山作背景,近处是一个屠户挑担疾行,而且面有惧色, 后面紧跟着两只垂涎欲滴的狼;有的画面是屠户拔腿飞奔,身后一只狼盯着他担子中的剩骨紧追不舍,另一只狼低头啃着骨头,贪婪的眼睛还不放心地瞪着屠户……教师再要求学生结合画面复述故事,这样既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过程中进行想象,表现出活跃的创造力;而这个过程又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真正理解作品的目的。
第三、审美熏陶,提高顿悟能力
目前,农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比较低,如果我们能适时的借助于视听,可以弥补教师范读中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经常在声情并茂的视听下,久而久之,既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顿悟的能力。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优美散文《春》时,一边播放标准的录音朗读,一边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的音乐短片,悠扬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大自然中,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扑面而来,在这有优美动听的大自然的画卷中学生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这种如诗如画的多媒体的熏陶中,调动出学生平时生活的积累,对春天理解的灵性以及表达的欲望就似刚开闸的洪水势不可挡,学生的感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了提升。
第四、寓教于乐,加深理解力
多媒体把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感性材料。我在教学古诗《敕勒歌》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朗读便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设计这样的课件: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得理解: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理解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理解到了诗意的美。
多媒体恰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谓为语文教学改革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语文的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中学语文;应用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4 -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能较好地体现这一基本理念。
第一、声情并茂,培养想象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我在教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学生即使能够背下,也难以体会到多少美感。然而,如果事先让学生凝神听一遍配有古筝曲的课文录音,再放上一段春意盎然的录像片,那含翠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灿烂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处处透露着早春的信息,加上优美的旋律,即使语文素养较低的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春意绵绵,领悟力强的学生更是如痴如醉,如入无我之境。在此基础上领会诗意,背诵全诗就轻松自如了。
第二、再现情景,激发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单调,要求学生通过抽象的方块文字及教师的讲解,体会到文章内在的深刻含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头脑中意象的形成有时难免是模糊的,对文章的理解有时也有一定的偏颇性。而此时,教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对学生感官形成强有力的刺激作用,引导学生头脑中的对文中的意象和情景逐步地清晰起来,并趋向正确。例如:我在讲授蒲松龄《狼》一文时,抓住文章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离奇的特点,我自己设想制作了四副的文中的故事情节的投影片,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自行设计出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等四幅画面。由学生本人将这些画面绘制成投影片。课堂中我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投影片,发现学生绘制出的画面栩栩如生:有的画面以星星、月亮、隐隐的群山作背景,近处是一个屠户挑担疾行,而且面有惧色, 后面紧跟着两只垂涎欲滴的狼;有的画面是屠户拔腿飞奔,身后一只狼盯着他担子中的剩骨紧追不舍,另一只狼低头啃着骨头,贪婪的眼睛还不放心地瞪着屠户……教师再要求学生结合画面复述故事,这样既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又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过程中进行想象,表现出活跃的创造力;而这个过程又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真正理解作品的目的。
第三、审美熏陶,提高顿悟能力
目前,农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比较低,如果我们能适时的借助于视听,可以弥补教师范读中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经常在声情并茂的视听下,久而久之,既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顿悟的能力。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优美散文《春》时,一边播放标准的录音朗读,一边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的音乐短片,悠扬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春天诗意盎然的大自然中,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扑面而来,在这有优美动听的大自然的画卷中学生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这种如诗如画的多媒体的熏陶中,调动出学生平时生活的积累,对春天理解的灵性以及表达的欲望就似刚开闸的洪水势不可挡,学生的感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了提升。
第四、寓教于乐,加深理解力
多媒体把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感性材料。我在教学古诗《敕勒歌》时,如果单纯的让学生朗读便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设计这样的课件: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得理解: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理解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理解到了诗意的美。
多媒体恰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谓为语文教学改革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语文的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