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党课教育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urev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高校党课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依据中组部今年6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10年度共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全年发展党员总数的40.2%。加强对大学生群体中有志入党的进步青年的教育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党员后备队伍,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当前,在高校中对有志入党青年开展党性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形势变幻使党性教育的环境更加多变,社会政治生态多样,网络政治观念多元使党性教育对象状况更加复杂。在高校党课教育实践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党课教育内化程度不深。
  传统党课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主,这种单向式、灌输式、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当前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很难到达学生接受的视域,触及学生的灵魂。和形象、生动、幽默、有趣的网络政治语言、世俗化的政治态度相比,后者似乎更能深入到学生内心。对于抽象的政治理论,学生往往可能“口服心不服”,更不能真正信服、信仰。
  (二)科学理论转化力度不够。
  科学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思想武器,转化为现实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从课堂到课堂的模式,使党课教育面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双重尴尬:一方面,课堂灌输的理论因为缺乏实践应用而显得空洞抽象;另一方面,学生面对大量的现实问题却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困惑重重。
  (三)实践活动教育功能不强。
  近年来,高校在党课教育中逐步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党性锻炼平台的搭建。通过对多年来开展活动作总结,我们发现,由学生自主开展的党性锻炼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各类活动与学生们日常开展的班级活动、团日活动、志愿者活动大同小异,党性教育的主题不鲜明,特色不突出,对于提升党性修养没有明显的功效。
  上述问题,集中地表现为教育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找到能将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的学习方式,找到同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途径。
  二、PBL教学法在党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运用PBL教学法,解决问题成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主线,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党员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一的主题开展,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观念、思路、方法等一切资源,要从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增强了主体自觉学习、自觉实践的内在动力。在此以国际经贸学院本科2009级党章学习小组所设计的“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党员?”这一问题教学为例,展示PBL教学法在党性教育中的运用过程。
  (一)设计问题。
  PBL教学法,设计问题是教学方案的关键,关系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设计党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我们坚持了三条原则。一是符合性原则,问题必须围绕“党员主体意识的培养、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一核心问题。“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党员”关系青年学生党的宗旨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二是贴近性原则,问题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是大学生关注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群关系是社会热议、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同时,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客观上缺乏与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主观上或多或少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深切认同和深厚感情。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是有条件、有资源、教学双方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党的理论对“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党员”既有宏观层面的解读,也有“党员标准”、“党员义务”等等具体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学生身边各阶层各方面的人民群众能够给于最直接的回答。
  (二)制定方案。
  围绕“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党员”,我们设计了课堂专题教学、分组讨论、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交流指导、党性实践等环节。课堂专题教学包括党员授课,内容涉及:党的性质与宗旨、党员的义务与权利、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人的政治性与信仰等等。确定了以“服务日活动”为载体,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形式。
  (三)调查研究。
  以第一组为例,26名学员通过问卷方式开展调查,调查分为学校、社区、市场三个部分,调查对象涵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农民、农民工、专业技术人员、学生、个体经营者、待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等。学员们在教师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调查群体制订了六套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历时半个多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90份,收回379份。调查过程中,学员们遭遇了拒绝、刁难等重重困难,但在与群众的面对面的接触中,更多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他们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的肯定和欢迎,从群众的满意和不满意中得到警示,从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中明确自身努力方向。正如学员总结所言,“通过调查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经历,也加深了对党的认识,明白了究竟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党员。”
  (四)撰写报告。
  在调查基础上,九个党章学习小组根据调研分组情况撰写了五篇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我们组织了一场交流指导会。由各组代表对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作介绍,回答其他学员提问,指导教师现场点评指导。之后,各组借鉴其他调研组的好的经验,按照教师指导意见,对调研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在完成分报告的基础上,又组织人员,撰写了总报告。
  (五)党性实践。
  “围绕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党员”,各个党章学习小组组织开展了“服务日活动”。有了充分的调研为基础,这项活动“含金量”明显增加。有的小组注意到因为没有一张总体的教室使用表,同学们上自习要楼上楼下到处找教室,于是从校园网上将上百间教室使用表下载下来,汇总制作了各教学楼全天使用情况表张贴出来;有的小组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关心和温暖……各小组的活动都力求贴近群众的需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标准。
  三、PBL教学法取得的成效
  (一)PBL教学法强化了大学生在党性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切合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和途径,充分地调动起了大学生学習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促成党员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二)PBL教学法有效地延伸了党课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囿于课堂教学的党课受到时间、空间、教师等教育资源的限制,而PBL教学法,将传统的课堂作了大幅的拓展,将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社会获取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PBL教学法丰富了党性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效地统帅了理论先导、教师主导,以及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调查、分析、判断、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增强了党性教育的生动性、亲和力、吸引力。
  (四)PBL教学法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锻炼互动相融。
  围绕解决问题,有效地联通了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理论问题、思想问题在实践中得到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教育因为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凸显实践价值,实践因为有问题的统帅教育功能得到强化。
  四、启示与思考
  将PBL教学法运用到党课教学中,我们只是在党章学习小组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如何围绕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实效性的目标,更好地运用和完善,我们有一些思考:
  (一)关于问题设计。
  PBL教学法是非常适应党性教育的一种方式,党课教育教学的各项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统帅和连贯。如,结合建党90周年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我们设计了“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我们设计了“日本3.11大地震对我们有何启示”“如何认识当前形势,维护和谐稳定”等等。通过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读历史、观形势、做调查、常思考、会判断。
  (二)关于过程设计。
  PBL教学法中,问题是基础,是主线,这是这一教学法的根本。但是教育过程各环节,却要因问题而异。如“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党员”可以通过调研解决,“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却要通过回顾、总结历史来解决。所以,即使确定PBL教学法,也不能复制同一方案。
  (三)关于教育资源。
  PBL教学法是开放的教学,既有效地调动了校内校外资源,也会使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涌入大学生视野,如网络信息、群众舆论与观点等等。在“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党员”调查过程中,大学生也接触到一些与党性目标相悖的言论,也让大学生产生了迷惘。但我们认为,不能因为有负面的因素的影响就重新把学生关进课堂,激浊才能扬清,更重要的是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
  运用PBL教学法是我们加强党课教育教学的一种思路,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PBL教学法非唯一之法,也非万全之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增强党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有其内在客观规律的一门教育科学。长期以来高校将党课教育教学作为党内事务,忽略了对其进行专业性的研究,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探索切实加强大学生党课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人类丰富的情绪及其表现无疑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缘由之一。同样,幼儿也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情绪世界。正如发展心理学家所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然而,幼儿对个人情绪宣泄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都不高,因而他们还不能根据场合合理地宣泄情绪。有的孩子脾气暴躁一触即发,有的孩子长期受到溺爱,习惯于在成人的迁就下生活,有的孩子快乐自信,而有的孩子冷淡退缩……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时刻都要有一双敏
期刊
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过程分析,制订适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学习领域,设计符合工作过程行动领域的项目教学才能保证把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成为一种课程模式。本文基于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实训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过程,进行了针对本课程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分析,确定了符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领域,设计适应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教学项目。经过
期刊
第一步:先预后立,解惑是关键。  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是学生人生路上的转折点,在这个过渡阶段,学生容易产生困惑,这个过渡阶段我把“解惑”作为刚开始的工作重点。  管理要点:“水滴功”——“慢病慢治持久治”,有系统、有计划的进行规划和管理,虽然如同水滴一样,很小,但是不中断;慢,但是坚持。刚开始学生会暴露很多的问题,如宿舍卫生、刚搬到新的环境不熟悉,和新同事之间不好沟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
期刊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运用问题研讨教学法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要设计一些比较新颖、开放性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或标准答案。比较好的方式是利用一些新颖、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材料,灵活地设计和提出问题。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兴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期刊
《会计基础》不仅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基础》内容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侧重基本理论,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组织等;另一部分侧重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上述两部分内容确实不易。所以,教师要当好一个向导,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贴
期刊
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两个概念,什么是语文知识,什么又是语文技能。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出的两个全新概念:“宏观语文知识”和“微观语文知识”全面的概括了语文知识的组成,将语文知识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微观的语文知识是指“与语言运用直接相关的、概括了语言运用中某些具体的特点和规律的语言学常识,它
期刊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数学教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异彩纷呈。  一、挖掘教材资源  (一)尊重教材。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
期刊
一、引言  英语儿歌内容丰富、语言浅显,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深受儿童的喜爱,有利于儿童接受和掌握语言。英语对于我们为第二语言,我们的身边缺乏学习英语至关重要的语境,更没有足够的信息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那么,对于小学学生,采用儿歌学习法自然是最有效和便捷的方式。  二、欣赏经典英语儿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
期刊
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在音乐、几何、算数、天文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修养,谙熟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哲学,精通芝诺辩证法的要义,更与当时的智者有着相当多的往来。苏格拉底痴迷于与他人交谈,他的学生既有贵族,也有自由民和奴隶。苏格拉底相信自己的使命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询问和交谈激发人们热爱真理和德行的激情,唤醒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审慎态度。当时,很多听过
期刊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改进教学方法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它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从而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