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运用问题研讨教学法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要设计一些比较新颖、开放性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不能只拘泥于课本或标准答案。比较好的方式是利用一些新颖、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材料,灵活地设计和提出问题。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兴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如“案例”中“台湾问题”部分的“材料二”及设计的相关问题,就具有这种特点。在完成解答的过程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恰当地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题研讨教学法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根据我教学实践的经验,比较好的方式是利用相关的文字、表格、图片、录像、地图等资料,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然后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切忌干巴巴地由教师强行提出问题。采用前者时,往往这些资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从而使得提出的问题容易受到学生注意力的关注,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思考和解题速度,使问题研讨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后一种方式,由于不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而教学效果没有前者明显。
二、明确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归纳,最后由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员发言来进行;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来进行。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最后都必须明确地解决问题,有效解除学生的糊涂认识,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但是,这里强调明确解决问题,并不等于任何问题都必须得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学生对于该问题所存在的疑惑得以解除,至于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行。
三、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运用问题研讨教学法,摒弃传统“一言堂”的讲授法,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树立师生人格地位平等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为问题研讨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活动意味着参与、对话、沟通,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问题研讨教学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权,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各自的思维结果。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研讨教学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一要不斷加深自身学科知识基础,并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更新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面非常广,只要是过去发生的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吸收知识,使自身的基础越来越雄厚和越来越新,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和提问时的材料,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永远保持吸引力;二要切实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释说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等等。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到了手头,也发挥不了该有的功效;三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要摒弃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做法;改变教师永远是主角、是支配者,学生是配角、是服从者的陈腐教学模式;改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得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陈腐观念。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功能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教师的角色应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有了新的角色意识,教师才会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社会实际,吸纳各个学科的知识;也才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促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互动合作,共同提高。
一、恰当地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问题研讨教学法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根据我教学实践的经验,比较好的方式是利用相关的文字、表格、图片、录像、地图等资料,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然后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切忌干巴巴地由教师强行提出问题。采用前者时,往往这些资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已经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从而使得提出的问题容易受到学生注意力的关注,有利于加快学生的思考和解题速度,使问题研讨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后一种方式,由于不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而教学效果没有前者明显。
二、明确地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实施问题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归纳,最后由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员发言来进行;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来进行。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最后都必须明确地解决问题,有效解除学生的糊涂认识,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但是,这里强调明确解决问题,并不等于任何问题都必须得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学生对于该问题所存在的疑惑得以解除,至于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行。
三、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运用问题研讨教学法,摒弃传统“一言堂”的讲授法,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树立师生人格地位平等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为问题研讨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活动意味着参与、对话、沟通,它不仅是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问题研讨教学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权,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各自的思维结果。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研讨教学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一要不斷加深自身学科知识基础,并根据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更新知识。历史学科的知识面非常广,只要是过去发生的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吸收知识,使自身的基础越来越雄厚和越来越新,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和提问时的材料,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永远保持吸引力;二要切实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解释说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等等。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到了手头,也发挥不了该有的功效;三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要摒弃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做法;改变教师永远是主角、是支配者,学生是配角、是服从者的陈腐教学模式;改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得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的陈腐观念。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功能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教师的角色应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有了新的角色意识,教师才会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关注社会实际,吸纳各个学科的知识;也才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促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互动合作,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