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有逐渐被“边缘化”的危险。如何让大学语文走出困境,深化教学改革是其必然之路。课程改革首先要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 改革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实践教学的全面革新,来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广大学者同行关注和讨论颇多。如何让大学语文走出困境,结合近几年我院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实际和课程改革探索,现提出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思考
“要深入思考一门课程教学与改革,首先要明确这门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大学语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自1978年,南京大学匡亚明教授等倡导重开大学语文,到现在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从大学语文是“语言文学”、“ 语言文化” 、“语言文字”,乃至以“人文”来代称,这些观点既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课程性质的不确定,致使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把大学语文课上成了“大杂烩”、“大语文”,讲授哲学、历史、美学乃至流行文化。既然是大学语文,那么和中小学语文的区别是什么呢,徐中玉教授也认为是“在研究性和创新性上”。所以就对学生进行文科综合知识的“补课”,而这种补充式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所反感的,也是违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使得大学语文逐渐走“下坡路”。
教育部高教司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先生在解读“文化素质”时指出:“语文”“准确说法应该是语言文字工具性与科学性、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大学的必修基础课。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祖国的灿烂文化要有相当的了解。这不仅是改善人才素质的需要,而且是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条件。”在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母语高等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二、教学实践改革思考
通过这几年对我院的大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的分析,本人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以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而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学生人文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语文知识,积淀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为改革目标。
(一)教学理念的革新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占据课堂主体,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迫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和实际情况,让学生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语言情感的自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主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加大学生语文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應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力度,与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对教师而言,是身份与自我意识的转变与调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文本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中心,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分析,“把知识与现实、书本与人生、情感与价值统一起来,在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及人生价值和审美理想的宣扬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亲和力与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引发学生对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的尊重、关爱和思考,并最终达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革新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能丰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互动。多媒体教学在当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影像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相比有着诸多优势:引发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教学美感,丰富了文学的立体审美效果。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围绕某一知识核心,将课内外的,已知未知的,不同时空领域的东西联系起来,在丰富多彩,新鲜活泼,充满好奇的带有自身诸多生活体验的社会大语文研讨氛围中形成体系教学,进而重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社会大语文中历练、感悟、内化能力。
(三)考核模式的革新
考核模式革新就是改变原有单一的考试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针对大学语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人文素养以及审美素质的教学目的,改变考试的模式,不再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在教学实践中基本思路: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讨论及笔记情况等综合而成,将成绩评定变为一个综合动态流程,一学期综合评定,采用开放式考试形式,有利于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避免了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如何摆脱“边缘化”,走出困境,深化教学改革只是其方法之一,真正使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完善,发挥学科性质特点,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原媛.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
[2]何二元.人民出版社《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源于网络:大学语文研究(www.eyjx.com)
[3]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4]王艳军、季红艳.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孙向华. 谈新课标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7.9
[6]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7]卿小平主编.大学语文讲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4
关键词: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广大学者同行关注和讨论颇多。如何让大学语文走出困境,结合近几年我院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实际和课程改革探索,现提出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思考
“要深入思考一门课程教学与改革,首先要明确这门课程的设置目标和将来的发展方向。”大学语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是什么?自1978年,南京大学匡亚明教授等倡导重开大学语文,到现在仍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从大学语文是“语言文学”、“ 语言文化” 、“语言文字”,乃至以“人文”来代称,这些观点既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课程性质的不确定,致使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把大学语文课上成了“大杂烩”、“大语文”,讲授哲学、历史、美学乃至流行文化。既然是大学语文,那么和中小学语文的区别是什么呢,徐中玉教授也认为是“在研究性和创新性上”。所以就对学生进行文科综合知识的“补课”,而这种补充式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所反感的,也是违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使得大学语文逐渐走“下坡路”。
教育部高教司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先生在解读“文化素质”时指出:“语文”“准确说法应该是语言文字工具性与科学性、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大学的必修基础课。大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祖国的灿烂文化要有相当的了解。这不仅是改善人才素质的需要,而且是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条件。”在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母语高等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二、教学实践改革思考
通过这几年对我院的大学语文课堂实践教学的分析,本人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以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而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学生人文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语文知识,积淀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为改革目标。
(一)教学理念的革新
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占据课堂主体,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迫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和实际情况,让学生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语言情感的自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主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加大学生语文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應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力度,与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对教师而言,是身份与自我意识的转变与调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文本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中心,从作品主题、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分析,“把知识与现实、书本与人生、情感与价值统一起来,在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及人生价值和审美理想的宣扬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亲和力与价值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引发学生对生命、人类、社会、自然的尊重、关爱和思考,并最终达到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革新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能丰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互动。多媒体教学在当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影像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教学中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相比有着诸多优势:引发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教学美感,丰富了文学的立体审美效果。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围绕某一知识核心,将课内外的,已知未知的,不同时空领域的东西联系起来,在丰富多彩,新鲜活泼,充满好奇的带有自身诸多生活体验的社会大语文研讨氛围中形成体系教学,进而重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社会大语文中历练、感悟、内化能力。
(三)考核模式的革新
考核模式革新就是改变原有单一的考试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针对大学语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人文素养以及审美素质的教学目的,改变考试的模式,不再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在教学实践中基本思路:测评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讨论及笔记情况等综合而成,将成绩评定变为一个综合动态流程,一学期综合评定,采用开放式考试形式,有利于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避免了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如何摆脱“边缘化”,走出困境,深化教学改革只是其方法之一,真正使大学语文学科建设完善,发挥学科性质特点,还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原媛.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
[2]何二元.人民出版社《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源于网络:大学语文研究(www.eyjx.com)
[3]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4]王艳军、季红艳.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孙向华. 谈新课标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07.9
[6]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7]卿小平主编.大学语文讲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