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学困生群体在班级中不仅会影响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还会带坏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随着知识难度加大,学困生的数量在增加,学习能力则越来越差,仅凭老师一人之力来达到转化,收效甚微。在班级内成立学生“帮扶互助小组”,抱团取暖,以兵教兵,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学困生 帮扶互助小组 作用 环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学困生群体在班级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对其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不仅会影响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还会带坏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而且随着知识难度加大,学困生的数量也在增加,学习能力则是越来越差,所以仅凭任课老师一人之力来达到转化,收效甚微。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在班级内成立学生“帮扶互助小组”,以兵教兵,抱团取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将笔者的点滴做法和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成立帮扶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三大作用
1.成立帮扶小组,优等生有了发挥余力的“阵地”
优等生之所以能成为其它学生顶礼膜拜有对象,是因为他们自觉性较强,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所以,让他们来对学困生进行帮扶,是对他们较强学习能力的肯定,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
2.成立帮扶小组,学困生有了解决诉求的“部门”
借助这个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平台,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第一时间去咨询“小老师”,从而及时得到解决,而不至于长期累积造成更大的“麻烦”。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吃力,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组学习交流中,他们对优等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及时对照纠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加之双方都是同龄人,年龄相近,经历相仿,思维方式有共同点,相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便于沟通。
3.成立帮扶小组,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培养
经常性的开展互相帮助,可使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从而激发他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心思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瓦解班级内的小团体、小帮派,减少班级内的各类矛盾纠纷,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和互帮互助的风气,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班级内部的团结。
二、开展帮扶互助尝试,必须抓好四个环节
1.梳理人数
成立帮扶小组前,课任老师要对班级内需要帮扶的学困生、有能力完成帮扶任务的优等生进行一一筛选,对学困生的情况逐一分析、登记,做到心中有数。
2.组建小组
根据每一位学困生的学困程度安排帮扶人数,如“一对一”“二帮一”甚至“多带一”。为使帮扶更有实效,各小组可在老师协助下对帮扶对象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剖析,使每位参与帮扶的小老师都明白应该对哪些知识点进行“强攻”。
中学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所以在组建帮扶小组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長等方面情况。所以,这就要求课任老师首先要做足功课,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信息,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交友习惯、行为心理,甚至家庭情况等,然后把情况大体相近的同学安排为一个小组,以便他们因为志趣相投而友好交往,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3.跟进了解
开展小组活动后,老师要对帮扶情况及时跟进,适时指导,避免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并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化解、调整发现的问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太大的问题或原因,小组各成员要相对固定,这样做也便于小集体的培养。
4.科学评价
为激发互助双方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要科学的对帮扶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如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公布帮扶成果展示,直观地认可各小组的帮扶成果,这种认可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别人在关注着自己的表现,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勇于承担帮扶工作的优等生,要经常性给予鼓励表扬,以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
三、反思帮扶互助活动,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1.首次慢动原则
帮扶活动开展之初,一定要允许孩子们对活动的做法、过程及双方有个适应了解阶段,首先要让他们能坚持下来,认可这件事,后期才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切忌为了赶时间,追效果而一开始就严要求,高标准,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2. 整合多学科帮扶小组
帮扶小组可以整合多学科,而不是单独的“数学小组”“英语小组”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小组过多而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班级中尝试帮扶互助小组的做法,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尊严,更大的自信,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掘他们的各种潜力,只要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片灿烂。让学校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天地,让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作者单位:天祝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学困生 帮扶互助小组 作用 环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学困生群体在班级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对其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不仅会影响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还会带坏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而且随着知识难度加大,学困生的数量也在增加,学习能力则是越来越差,所以仅凭任课老师一人之力来达到转化,收效甚微。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在班级内成立学生“帮扶互助小组”,以兵教兵,抱团取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现将笔者的点滴做法和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成立帮扶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三大作用
1.成立帮扶小组,优等生有了发挥余力的“阵地”
优等生之所以能成为其它学生顶礼膜拜有对象,是因为他们自觉性较强,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所以,让他们来对学困生进行帮扶,是对他们较强学习能力的肯定,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
2.成立帮扶小组,学困生有了解决诉求的“部门”
借助这个互学互帮、互补互促的平台,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以第一时间去咨询“小老师”,从而及时得到解决,而不至于长期累积造成更大的“麻烦”。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吃力,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组学习交流中,他们对优等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可以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及时对照纠正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加之双方都是同龄人,年龄相近,经历相仿,思维方式有共同点,相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便于沟通。
3.成立帮扶小组,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培养
经常性的开展互相帮助,可使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老师同学对他们的关心,从而激发他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心思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瓦解班级内的小团体、小帮派,减少班级内的各类矛盾纠纷,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和互帮互助的风气,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班级内部的团结。
二、开展帮扶互助尝试,必须抓好四个环节
1.梳理人数
成立帮扶小组前,课任老师要对班级内需要帮扶的学困生、有能力完成帮扶任务的优等生进行一一筛选,对学困生的情况逐一分析、登记,做到心中有数。
2.组建小组
根据每一位学困生的学困程度安排帮扶人数,如“一对一”“二帮一”甚至“多带一”。为使帮扶更有实效,各小组可在老师协助下对帮扶对象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剖析,使每位参与帮扶的小老师都明白应该对哪些知识点进行“强攻”。
中学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所以在组建帮扶小组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長等方面情况。所以,这就要求课任老师首先要做足功课,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信息,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交友习惯、行为心理,甚至家庭情况等,然后把情况大体相近的同学安排为一个小组,以便他们因为志趣相投而友好交往,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3.跟进了解
开展小组活动后,老师要对帮扶情况及时跟进,适时指导,避免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并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化解、调整发现的问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太大的问题或原因,小组各成员要相对固定,这样做也便于小集体的培养。
4.科学评价
为激发互助双方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要科学的对帮扶情况及效果进行评价。如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公布帮扶成果展示,直观地认可各小组的帮扶成果,这种认可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明白别人在关注着自己的表现,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对于勇于承担帮扶工作的优等生,要经常性给予鼓励表扬,以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
三、反思帮扶互助活动,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1.首次慢动原则
帮扶活动开展之初,一定要允许孩子们对活动的做法、过程及双方有个适应了解阶段,首先要让他们能坚持下来,认可这件事,后期才能有更多更大的收获。切忌为了赶时间,追效果而一开始就严要求,高标准,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2. 整合多学科帮扶小组
帮扶小组可以整合多学科,而不是单独的“数学小组”“英语小组”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小组过多而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在班级中尝试帮扶互助小组的做法,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尊严,更大的自信,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掘他们的各种潜力,只要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片灿烂。让学校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天地,让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作者单位:天祝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