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宣传报道中,经常提到一个英雄的民族——羌族,这里,我们就细说一下羌族吧。
羌族历史
岷江上游一直是古羌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传说,大禹就出生于此地。后来有史籍记载该地区为羌人所居,而这些羌人分别来自川、甘、青等地。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征羌,在羌族地区设置湔氐道,统辖松、茂、汶、理、北川、都江堰、彭州(现在地名)等地。
秦末汉初,随着羌汉两族人民的不断交流,岷江上游的羌族完成了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的过渡,促进了羌族的发展。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羌族地区设汶川郡。
唐代,统治者在今松、茂、汶、理、黑水、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并让当地的羌人作刺史。
宋代沿袭唐制,设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元代设茂州,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发展封建领主经济,强化了羌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羌族的发展。清朝从乾隆至道光,羌族实行改土归流,实行封建地主经济,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与汉族的各方面交流,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1838年以后,帝国主义势力进入羌族地区,进行文化侵略活动。羌族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汉、回、藏等人民响应太平天国运动,举行起义,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6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族的统治,有力地支援了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羌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汉族人民一道投入了革命运动,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羌族人民踊跃参加红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50年1月羌族获得了解放,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开始了民族平等的新时代。
羌族文化
悠久的历史,使羌族的精神文明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中国古代最早产生的诗歌与神话,至今在羌族还有巨大影响。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由4或7个音节为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羌族著名的神话有《开天辟地》、《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斗安珠和木姐珠》等,曲折地反映了原始社会羌族人民的生活。
在羌人的生活中,酒是不可或缺的。羌人皆海量,而独特的饮酒方式又叫人艳羡。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称为“喝咂酒”。饮时先由在场的最年长者讲些带押韵的吉利话,作为“祝酒词”,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们在一起饮咂酒,可同时饮用。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而孩子和妇女们常饮加了蜂蜜的甜酒。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以示祝福。
羌族的传统体育主要有骑射、武术、摔跤等,都体现了“尚武”、“尚力”的精神。至今羌族的民间体育活动,仍承袭其精神,体现了力量与技巧的较量。
羌族的男人被称为顶帕子的,意思是顶大事的。农忙时,他们在农田里;农闲时,他们就外出揽活。而羌族的女人被称为包帕子的,是因为他们一般都在家里织布、做饭、养牲畜。羌族的女人,个个心灵手巧,都能做出各种精美的绣活儿。
羌族的服饰,多用麻布衫或毪衫(牛羊毛吊线后织),以青色为多。腰间男束腰带,女束花围,外着无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云云鞋”(羌绣布鞋)。
羌族的房屋叫做庄房,羌语叫窝遮,都是用片石和粘土砌成,有四五层。下面一层用来养猪、羊等牲畜,中部的几层作灶房及起居室,最高一层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用来碾打和晾晒粮食。这种房屋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冬暖夏凉,且寿命很长。庄房的屋顶都放有一块白色的石头,作为羌人的图腾——白石神。
羌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碉楼,一个羌寨中总有几座碉楼立于寨中。碉楼呈四角型堡垒状,个个雄伟坚固,其用途是了望、御敌、通报敌情。在羌族聚集区,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碉楼,连接起数百里的村寨,一旦发现甜隋,马上施放烟雾,把战争的信息传到其他村寨。
尽管羌族文化底蕴深厚,但也有一些禁忌。如: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能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羌族还有个传统习俗一“换工互助”,即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来帮忙。无论是结婚、丧葬,还是修房子,只要遇到这样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商议,再告知全寨的人,然后一家最少要出四个工(一个工是一个家庭要来一个人帮一天忙),没有任何代价或报酬。
羌族的文化,孕育了代代羌人。他们英勇、勤劳、洒脱、淳朴、厚重,热爱生活、依恋故土,守着青山古柏,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在风景怡人的地方,安居乐业、怡享天年。
羌寨风情
七盘沟、萝卜寨、西羌第一村(绵池镇先锋村)……是云朵上的村庄,是远离尘嚣的地方。
七盘沟位于汶川县城南,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山地风景区,气候温和,植被丰茂。从山脚到山顶,大致可分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带草甸带5个垂直分布的植物带,植物种类繁多,动物资源丰富,谷深峡幽,风景怡人。
萝卜寨最早被称为凤凰寨,地势平缓、宽阔,是岷江大峡谷高半山最大的平地,也是鸟瞰岷江大峡谷最理想的场所。巨大的建筑群落所形成的巷道尤如远古的街市,气势恢宏的凤凰山是古羌王必占的领地,萝卜寨云朵上的街市会让人领略云朵上民族的风采,而古羌王的遗都能使你感受到古羌人的沧桑历史。走进萝卜寨,最大的黄土建筑群会让你体验到现实与古老的交汇。
西羌第一村保存着较好的古朴习俗,再加上景美情浓的河坝羌寨,使得它被视为极其珍贵的人文资源宝库,以古老的风俗民情、精湛的建筑艺术、独特的羌族刺绣而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
羌民生活在这里,离云很近,他们将云绣在鞋上(还有袖口、衣襟、裤管、头帕),每一步都走在云中,过着云上的日子。
这里还沿袭着千百年来羌族小伙 子与姑娘谈恋爱时对唱山歌的习俗,每年羌族节日期间,他们不仅深情对歌,还和村里人一道围着火塘跳锅庄舞,吃大块肉,喝自制的米酒,吹着羌笛、唢呐、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达旦,充满了浓郁的羌族特色。
羌族的风情,古朴典雅;羌族的建筑,天宝物华。羌族的美,是上苍的垂青,是历史的眷顾,是羌人祖辈们的辛勤耕耘。
相关连接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近半个亚洲都被震动。汶川、北川、青川、绵竹、都江堰、成都、什邡等地,成为重灾区,羌族文化也遭受重创。
——5月19日《成都商报》报道,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桃坪羌寨,没有在这次大地震中倒下。
——5月29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十四届宋庆龄樟树奖颁奖典礼”上,28岁的羌族女民警蒋敏,获得第十四届宋庆龄樟树奖特别奖。在地震中,蒋敏的家人(父母、丈夫和孩子)全都离开人世。但她毅然放弃回北川寻找亲人的机会,连续工作五昼夜,因劳累过度,多次昏倒在抢险救援现场,被百姓誉为“最坚强的警花”。日前,公安部授予她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新华网5月30日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中国民族博物馆进行的紧急抢救羌族文化遗产项目已于日前启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损毁评估以及征集、记录工作即将全面展开,而羌族村镇灾后重建与文化重建将成为这次工作重点。
——5月31日下午,成都军区执行救灾任务的一架米-17l直升机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而失事。有33年飞行经验的、周总理挑选的羌族飞行员邱光华,不幸遇难。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邱光华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尽管担心家里80多岁的父母,但他还是没有回去看看。
——6月2日《北京日报》报道,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并成立由23名成员组成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准备开赴灾区实施文化救援。
编者语
美丽的羌族、安详的羌族,和谐的羌族,被灾难洗劫;善良的羌人、勤劳的羌人、坚强的羌人,从未妥协。虽然灾难掠去了无辜的生命,但是生命之花永不凋谢;虽然灾难破坏了美丽的家园,但是家园重建已不遥远虽然灾难毁坏了古老的文明,但是羌族的精神与世常青。
灾难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智慧是整个民族的结晶。接下来,面对漫长的重建工作,我们要用智慧去战胜一切困难。在全国给予灾区援助的同时,灾区人民也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取把我们的家园尽快地建好,让我们的生活尽快地变好。
对于羌族文化的抢救,切莫牵强、死板、老套。在派遣专业人员进行搜救的同时,也要动员当地的群众,通过激励制度,让大家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对于根脉的活态保护,也要因时因地因人因力制宜,只要我们生活好,不再受灾难的骚扰,把家园建在哪儿,都是我们的幸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