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工作的成败,不仅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不动摇。理论上大胆创新,实践中勇于探索,培养造就一批批思想道德高尚、能力素质过硬的有用人才和优秀接班人。
一、背景分析
校情方面,学校置身县城边缘、郊区腹地的城乡结合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多方面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办学规模上,与人员稀少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相比,肯定有一定的优势,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县城直属小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当地政府,为当地镇学区所辖中心小学。既有乡镇特点,又有县城优势,周边环境极为错综复杂。服务对象上,除了少部分当地城镇居民家的孩子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以租房居住的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家庭条件与环境的特殊性,成为我们搞好学校各项工作应该考虑和重视的一大因素。
学情方面,由于学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在学情方面,也与其他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并不优越,往往都是租住在当地村民家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不太好,不利于学生安心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平时父母大多都忙于打工挣钱,很少抽出时间照顾孩子。还有很大一部分,甚至干脆由爷爷奶奶负责看管。行为上缺乏监管,学习上无人指导,自然也成了学校各项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德育理念
自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不断摸索积累,最后总结形成“四融入”德育工作理论。
1.把德育融入课堂。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通过課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自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门的思政课及语文历史类文科课程,由于主题接近、内容相通,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然也能轻松融入德育方面的内容。但在那些与之关系并不是太大的数理课、体艺课及校本课当中,如果教师不做充分准备,不去精心谋划的话,要实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就很难。为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前,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挖掘素材找出合适的资料,又要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当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让德育如春风细雨一般,无声无息中巧妙地融入课堂,渗入学生的心灵。
2.把德育融入制度。制度作为一种刚性的约束和规范,是任何群体赖以生存的前提和保障。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应该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而通过制度向学生融入相应的德育,也是我们学校多年来总结的一条宝贵经验。一方面,很多制度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内容。如《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的好多内容,都是现成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在制定学校自身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巧妙地将德育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同时,在思想道德方面受到教育。例如,针对学校规定不能随便丢弃营养餐及浪费粮食,我们就应该向学生借机进行劳动光荣和种田不易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劳动光荣的意识,一举两得。
3.把德育融入生活。德育从本质上说,关乎的是个体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这种特性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加延伸到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如此一来,势必要求我们把德育的触角拓展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他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入手,促进他们个人情操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这种做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让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随地都能渗透并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其效果和目的远比课堂上呆板的理论灌输和生硬的道德说教更为显著,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4.把德育融入家庭。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来说,德育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话题。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学校之外,其余时间大都是在家里度过,进入社会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提出了让德育融入家庭的理念。通过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向家长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德育内容。如在家里经常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自主生活的能力。总之,正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琐事,让家庭成为学生德育的第二课堂,通过良好家风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
一、背景分析
校情方面,学校置身县城边缘、郊区腹地的城乡结合交汇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多方面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办学规模上,与人员稀少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相比,肯定有一定的优势,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县城直属小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当地政府,为当地镇学区所辖中心小学。既有乡镇特点,又有县城优势,周边环境极为错综复杂。服务对象上,除了少部分当地城镇居民家的孩子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以租房居住的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家庭条件与环境的特殊性,成为我们搞好学校各项工作应该考虑和重视的一大因素。
学情方面,由于学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在学情方面,也与其他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并不优越,往往都是租住在当地村民家中,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不太好,不利于学生安心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平时父母大多都忙于打工挣钱,很少抽出时间照顾孩子。还有很大一部分,甚至干脆由爷爷奶奶负责看管。行为上缺乏监管,学习上无人指导,自然也成了学校各项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德育理念
自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不断摸索积累,最后总结形成“四融入”德育工作理论。
1.把德育融入课堂。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通过課堂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自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门的思政课及语文历史类文科课程,由于主题接近、内容相通,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然也能轻松融入德育方面的内容。但在那些与之关系并不是太大的数理课、体艺课及校本课当中,如果教师不做充分准备,不去精心谋划的话,要实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就很难。为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前,教师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挖掘素材找出合适的资料,又要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当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让德育如春风细雨一般,无声无息中巧妙地融入课堂,渗入学生的心灵。
2.把德育融入制度。制度作为一种刚性的约束和规范,是任何群体赖以生存的前提和保障。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场所,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应该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而通过制度向学生融入相应的德育,也是我们学校多年来总结的一条宝贵经验。一方面,很多制度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内容。如《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的好多内容,都是现成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在制定学校自身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巧妙地将德育教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同时,在思想道德方面受到教育。例如,针对学校规定不能随便丢弃营养餐及浪费粮食,我们就应该向学生借机进行劳动光荣和种田不易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劳动光荣的意识,一举两得。
3.把德育融入生活。德育从本质上说,关乎的是个体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这种特性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更加延伸到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如此一来,势必要求我们把德育的触角拓展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他们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入手,促进他们个人情操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这种做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让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随地都能渗透并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其效果和目的远比课堂上呆板的理论灌输和生硬的道德说教更为显著,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4.把德育融入家庭。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来说,德育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话题。而对小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学校之外,其余时间大都是在家里度过,进入社会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提出了让德育融入家庭的理念。通过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向家长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德育内容。如在家里经常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自主生活的能力。总之,正是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琐事,让家庭成为学生德育的第二课堂,通过良好家风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