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值得做的事情很少。但值得本身不仅因人而异,而且是个没有标准也无法考量的问题。所以人们的生活常态是,惧怕简单,追求复杂,带着精进勇猛的势头,扎进万千物件中寻觅、挑拣,总觉得其中有一种是适合自己的,然而多是迷失,甚至忘了最初的需要。复杂,有时候和虚无是同义词。唯一还能给这样的追逐过程上点暖色调的,是在其间有情感线条的点缀。情感为何物?很多逐利者说起来能有三千言,但实际上从来难以切中个体的真谛,因为本来发乎于心的情感与他们的心隔膜太深,从某个极点之后再也无法互相穿透;这看似荒谬,但却为现实。
一个只活在情感中的人是不明智的,但他的生活会变得精致。精致应该是一个中性概念,所以哪怕拥有的是无法克制的狭隘、背叛、危险的情感,仍无法将精致的形容从这个人身上完全剥离。精致是从大逐渐收缩为小的生命过程,里面充斥着选择的阵痛、舍弃的挣扎和有意识的顺从,还有对最终甘心如此的俯首称臣。但小说应呈现的并不在于此,而是在精致之后,从情感内部,由小再逐渐扩充、膨胀、放大的过程。从外部看去,类似于无所不包的万花筒。
一朵玫瑰花,有人说花下有刺,有人说刺上有花,你怎么看?摘还是不摘?这其实不是个单纯的选择问题,而是由万千过往细节、记忆瞬间和当时环境等等因素共同构筑而成的人,屈从于血液里的天然基因和后天气质所作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本身,既呈现出这个人的过去,又提前烛照了他的前路。摘了或不摘,之后会如何,是一种事实。为什么摘或不摘,之后为什么会那样,才是留给小说的独一无二的空间。选择的那一刻,就是临界点。
故事应该从哪里开始?临界点是一种想象力难以穷尽的极为丰富的状态。天空暗下来的时刻,一个念头产生之际,一颗嫩芽即将破土,一片黄叶即将坠落,一块玻璃即将碎裂,婴儿即将出生或者老人即将死亡,临战的前一夜和最后一枪打响之后。无数种可能随之闪现。新生、聚集,积蓄,酝酿,爆发或殒灭,殒灭也仍然与之前紧密接续,是在另一种时空中的爆发。临界点不是一个点,也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作为短篇小说出发点或者基点的横截面,而是横截面之外的广袤无垠的空间。即使是虚空,也可承载循环往复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雨夜》写的或者说努力想写及的就是这种一种临界状态。马纳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生死未知。周森在发现唐婉出轨后忍耐数年终于发出致命一击。他们身后的两个女人匆匆一面,各叙前尘或者在回忆里、想象中回溯过往之后,擦肩而过,从此又形同陌路。这同样是处在临界点上。如果有不同,或许只在于在临界的边缘徘徊多久。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桃的报复行为具有缩减临界长度甚至企图擦除临界边缘的象征性,一种以实际行动为表征的隐喻。这篇小说里未曾正面出现的人物左原,也正在李桃跨越临界点之后的时空中等待着,他或许会出现,或许永远不出现。因为“明天”永远具有无数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呈互不交叉的辐射状,存在断点,或至无限,没有终点,在茫茫天际之外的虚空中消失于视野。在小说作者的文字之外。但某种可能性携带的意味在文字之内已然有迹可循,只是不太顯明和准确;也不该显明和准确。
这篇小说无意于道德评判。于是又回到精致与否的问题:爱情在绵长的婚后余生中,在缓慢通过一个情绪、性格和心性改变、生活状态和能力、外界因素等共同造就的临界点后,会以可见或不可见的方式遽变成灰色。基本上势不可挡。因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总也难能甚至注定无法保持稳定的温柔和爱意,有时候情感会脆弱不堪一击,无论是不自觉地暗自慢慢淡化还是被外界诱惑瞬间击穿。这并不可悲,因为是现实、正常的状态。而作为一个活在内心可谓精致的人而言,一切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理解,也值得同情。小说不必去解决道德问题和其他所有问题,只需要呈现。
一个只活在情感中的人是不明智的,但他的生活会变得精致。精致应该是一个中性概念,所以哪怕拥有的是无法克制的狭隘、背叛、危险的情感,仍无法将精致的形容从这个人身上完全剥离。精致是从大逐渐收缩为小的生命过程,里面充斥着选择的阵痛、舍弃的挣扎和有意识的顺从,还有对最终甘心如此的俯首称臣。但小说应呈现的并不在于此,而是在精致之后,从情感内部,由小再逐渐扩充、膨胀、放大的过程。从外部看去,类似于无所不包的万花筒。
一朵玫瑰花,有人说花下有刺,有人说刺上有花,你怎么看?摘还是不摘?这其实不是个单纯的选择问题,而是由万千过往细节、记忆瞬间和当时环境等等因素共同构筑而成的人,屈从于血液里的天然基因和后天气质所作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本身,既呈现出这个人的过去,又提前烛照了他的前路。摘了或不摘,之后会如何,是一种事实。为什么摘或不摘,之后为什么会那样,才是留给小说的独一无二的空间。选择的那一刻,就是临界点。
故事应该从哪里开始?临界点是一种想象力难以穷尽的极为丰富的状态。天空暗下来的时刻,一个念头产生之际,一颗嫩芽即将破土,一片黄叶即将坠落,一块玻璃即将碎裂,婴儿即将出生或者老人即将死亡,临战的前一夜和最后一枪打响之后。无数种可能随之闪现。新生、聚集,积蓄,酝酿,爆发或殒灭,殒灭也仍然与之前紧密接续,是在另一种时空中的爆发。临界点不是一个点,也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作为短篇小说出发点或者基点的横截面,而是横截面之外的广袤无垠的空间。即使是虚空,也可承载循环往复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雨夜》写的或者说努力想写及的就是这种一种临界状态。马纳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生死未知。周森在发现唐婉出轨后忍耐数年终于发出致命一击。他们身后的两个女人匆匆一面,各叙前尘或者在回忆里、想象中回溯过往之后,擦肩而过,从此又形同陌路。这同样是处在临界点上。如果有不同,或许只在于在临界的边缘徘徊多久。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桃的报复行为具有缩减临界长度甚至企图擦除临界边缘的象征性,一种以实际行动为表征的隐喻。这篇小说里未曾正面出现的人物左原,也正在李桃跨越临界点之后的时空中等待着,他或许会出现,或许永远不出现。因为“明天”永远具有无数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呈互不交叉的辐射状,存在断点,或至无限,没有终点,在茫茫天际之外的虚空中消失于视野。在小说作者的文字之外。但某种可能性携带的意味在文字之内已然有迹可循,只是不太顯明和准确;也不该显明和准确。
这篇小说无意于道德评判。于是又回到精致与否的问题:爱情在绵长的婚后余生中,在缓慢通过一个情绪、性格和心性改变、生活状态和能力、外界因素等共同造就的临界点后,会以可见或不可见的方式遽变成灰色。基本上势不可挡。因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总也难能甚至注定无法保持稳定的温柔和爱意,有时候情感会脆弱不堪一击,无论是不自觉地暗自慢慢淡化还是被外界诱惑瞬间击穿。这并不可悲,因为是现实、正常的状态。而作为一个活在内心可谓精致的人而言,一切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理解,也值得同情。小说不必去解决道德问题和其他所有问题,只需要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