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浸润课堂,语文神采飞扬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将教学活动设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在这样的课堂中必然能够更好地学习,获得有活力的知识,陶冶情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令课堂浸润生活气息,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适时点拨,感悟价值
  生活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有着取之不尽的语文资源。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及时给予学生点拨,让他们意识到能够从生活中汲取各种语文素材,让学生争当有心人,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价值所在。
  在学习《雷雨(节选)》的时候,有学生在分析文本表达手法的时候,发现作者在选择人称代词的时候十分讲究,能够从中看出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感变化。如鲁侍萍在见到周朴园后,解释自己为何而来,说“我找我的女儿来的”,“四凤是我的女儿”,这里“我的”是冗余信息,不说也能表示完整的意思,然而鲁侍萍却特地加上“我的”,她用加强语气的方法突出“四凤”,显示出她此时内心波涛汹涌。“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用“我们”将自己和周朴园放在一起,显得十分温婉,似乎是要唤起周朴园的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一下在生活中彼此使用怎样的人称代词来相互称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了讨论中,发现了不少生活中人称代词的使用规律。如有越是亲近的人越不会使用敬称,反而关系不是很亲密的时候,会使用“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本身蕴藏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性学习,这是一个能动的认知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学习,能让他们获取更多知识,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二、合理迁移,激活体验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细细品味的话,他们便能学会如何将文本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进行合理迁移,快速地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住课文的主旨。
  在学习《想北平》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激活学生生活体验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大家是否有过曾经离开家乡的经历呢?如果在他乡遇到了说乡音的人,是否会感到亲切呢?如果要让你给他人介绍自己的家乡,你会选择怎样的内容呢?”教师让学生一边思考这些问题,一边自主阅读课文,学生很快便有所感悟。如有学生提出:“在文章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写‘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这里用了‘捡着’,而没有用‘挑选’,用了‘躲开’,而没有用‘躲避’。一方面这样写显得更加口语化,更具有亲昵的感觉;而另一方面,这样体现出北京口语的特色,体现出乡音。就好像我们在他乡遇到了熟人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和对方亲昵交流,就想听一听乡音。”由于和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感受更为真切。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体验生活则能激活他们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更好地完成知识迁移,在掌握方法后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
  三、组织实践,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语文知识。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的那样,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时候,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展现出真善美的艺术作品,才能够打动人心,老画家最打动人的不是他画的叶子,而是他为了点燃对方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这才是最伟大的画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那些传世的名作,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那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体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如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和白居易的诗歌《观刈麦》,他们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都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歌颂了平凡而坚韧的普通劳动者形象,因此它们才能如此深入人心。还有些学生更是放开了思路,反思了流行的网络小说,认为部分玄幻、都市类作品严重脱离人们的生活,这些作品即便一时能吸引人的眼球,最终还是会被阅读者抛弃。在这样学以致用的鉴赏活动中,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同时也是为了让生活向前而需要的教育。高中学生很快就要正式进入社会工作、学习,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则需要通过生活化教学让他们建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也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令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高中学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语文知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会使用学到的知识剖析各种生活现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将生活化内容融入教学环节之中,通过点拨令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对于美好生活的价值,在联系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迁移,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 (225651)
其他文献
基于乌东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巷道返修难度大的现状,开展了较多技术研究和防治实践。文章在钻屑法危险性预测的前期基础上,采用地应力监测等手段对危险区域进行监测。
设X为具有Opial条件的一致凸Banach空间,C为X的非空有界闭凸子集, T, S为C到自身的2个渐近非扩张映射且T和S有公共的不动点. 本文主要考察了一种带误差的迭代逼近T和S有公共
散文一直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主导文体,以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新教材1~5册为例,其中共有6个散文单元,29篇课文。然而,散文教学却普遍存在观念滞后、内容随意、流程固化等问题。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形散而神不散”理论上,脱离了教学实际,忽视了对散文个性特征的关注。  议论散文是一种用来表现作者思维成果、显示理趣与哲思的散文,它基于作者对世态人生的洞察,是作者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
師:同学们,咱们接触过的关于酒的文字不少,大家能不能说出一些。  生:“一壶浊酒喜相逢。”  师:唱一下?(板书:酒是喜)还有?  生:“红酥手,黄藤酒。”  师:这里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无奈,愤恨。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的是思乡。  师:大家说得很好!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
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遵循的是“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思路,这是从“意思本位”出发来解读文章的。但笔者认为,合理的或者真正到位的文本解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动机问题,即“为什么写”,只有在“意图本位”的视角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才能读懂这篇文章的“皮里春秋”。  一、茨威格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关注一直被我们忽略的文章的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精通绘画,娴于音乐,擅长琵琶。本来,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有彼此相通之处,王维作为大诗人、大画家和著名的音乐家,以诗人的文学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去感受大千世界,敏锐地捕捉自然界不同品类的美,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正揭示了王维山水诗富有绘画美的基
伴随着我国的电网系统的不断更新升级,配电网络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大的变化,10kV配电架空线路作为配电网络中的一部分,它的设计效果关系着整个的电力输出的稳定。电力企业为了满足
本文以实际系统的实施为背景,探讨了CIMS环境下的智能型制造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制,详细论述了系统的总体目标、设计思想及结构,并提出了MRPIII系统在工业制造企业中的具体实施
教参是教师备课的指引灯,一般来说,教师备课都受教参导向的影响,但是语文教育和学术研究又会有脱节,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发现,教参都未及时采用和完善。我们不能把教参的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互动,是作为“教”的一方与作为“学”的一方共同配合、互相启发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占据了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基于此,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不失”。  一、合理预设不失谋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一定非要有一个确切的解释、内涵甚至答案。由于文学文本的多意性特质,我们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往往是开放的和不确定的。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