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许多农村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诸多原因而止步不前,那么,学校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呢?笔者谈谈个人认识。
一、改变教师精神状态,使其乐做教师
教师的精神面貌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工作状态。如果教师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学校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职务指标的限制,一部分领导和教师产生了这样的情绪:上了领导岗位是不会“下岗”的。于是,他们工作按部就班,遇到困难怨天尤人,畏手畏脚,工作无进展。上了职称是不会“降级”的。于是,他们事不关己,只想“保住自己的盐罐不生蛆”——教好自己的书就万事大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校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笔者认为,管理者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教师人人都是人才的新观念。“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位教师也不可能是全才,但都是人才。他们或教学水平高,或班级管理能力强,或教研能力强,或后勤服务到位,他们在某一个方面都能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是密切干群关系,激发教师内驱力。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领导的正确决策,教师要热情拥护,领导也会因此对管理充满信心。教师的合理化建议,领导要理解和尊重;教师取得了成绩,领导要点头认可,给予鼓励,点燃工作的激情。在一个集体里,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不能互相猜疑、感情用事,互相尊重,团结合作,才能形成管理的合力。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近年来,教师的收入明显减少,对此,学校亟待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可以实行高评低聘、低评高聘,可以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确定奖励等次,可以根据工作情况奖励外出学习机会等手段,让踏踏实实干事的教师“心安理得”,让在某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优“起来,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狠抓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研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一所学校优秀与否,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标尺之一。“教研兴教”已成为许多管理者的共识,但仍有一些学校的领导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校一线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教研并不是一线教师非要去做的事,一些课题研究成果也没有多少得到推广和应用。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加强课题研究。也许有的教师对这一点提出质疑,搞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研究某一课题时,要学习前人的理论、要收集素材,要实践,要进行分析、判断、总结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是注重研究过程。“做了不一定成功,不做绝不能成功。”如果我们要出研究成果,注重成果的推广价值才去做,带着这样的功利主义目的就不会取得成功。当然课题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研究,研究在过程中,收获在过程中。
三、实行分工合作,发挥科室职能
农村学校管理在发挥科室领导职能往往出现了这样一些不良的倾向:
一是教导处主体功能不突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室领导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抓一些诸如检查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的常规管理,而忽略了教师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工作。教导处的工作要求该科室领导能够“导”、“研”、“训”。“导”就是在教育教学上给教师们起导向作用,“研”就是要指导教师搞教学研究,“训”就是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因此,教导处领导理论要“上得去”,工作要“担得起”,经验要“送得出”,否则就不能担起应有职责,也就不会得到老师们的尊崇,不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也就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能体现教导处的真正作用。
二是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有的科室领导在教育管理方面能力较强,有的科室领导在教学业务方面突出。校长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但据笔者了解,一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任人唯亲,随意变动科室领导岗位,造成一些科室领导不适应甚至不能胜任新的工作,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个人才能,其实质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校长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合理配置和调整学校科室领导,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是领导分工不明确。笔者走访部分农村学校,常常会听到许多老师议论,遇到事情不知道找谁,上交材料也不知道交给谁,部门领导你推我让,真有点“在其位不谋其政”之嫌。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团队,谁管什么,谁做什么,有何责任,应清清楚楚。校长是学校的“指挥官”,既要“掌舵”,又要分配好“水手”,学校方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校长要总揽全局,合理分工,精心布置,公示于众。只有建立起业务精良、精诚团结的领导团队,权责分明,分工合作才利于学校管理,也才能真正打造有团队意识的团队,从而产生高效管理。
四、加强学校特色建设,追赶名校显风范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许多优秀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激流勇进,创特色、创名校,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办学的精英。“注重学校内涵发展,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这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不能停留在只注重规范化办学的模式上,要跟随时代的脉搏,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否则,学校办学只能成为“常规”中的“优秀”。
随着义务教育的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基本上配备了必要的运动器材、科学实验器材、音乐器材等硬件设备,同时也配备了相应数量的专任教师。学校可以结合这些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学校办学特色的方向,学习借鉴名校办学的模式,实实在在地开展特色教育,才会真正出现“这里风景独好”,才会迎来学校发展又一抹灿烂的阳光!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责任编辑 李配亮◇
一、改变教师精神状态,使其乐做教师
教师的精神面貌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工作状态。如果教师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学校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形成和教师专业职务指标的限制,一部分领导和教师产生了这样的情绪:上了领导岗位是不会“下岗”的。于是,他们工作按部就班,遇到困难怨天尤人,畏手畏脚,工作无进展。上了职称是不会“降级”的。于是,他们事不关己,只想“保住自己的盐罐不生蛆”——教好自己的书就万事大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校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笔者认为,管理者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教师人人都是人才的新观念。“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位教师也不可能是全才,但都是人才。他们或教学水平高,或班级管理能力强,或教研能力强,或后勤服务到位,他们在某一个方面都能通过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是密切干群关系,激发教师内驱力。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领导的正确决策,教师要热情拥护,领导也会因此对管理充满信心。教师的合理化建议,领导要理解和尊重;教师取得了成绩,领导要点头认可,给予鼓励,点燃工作的激情。在一个集体里,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和教师之间不能互相猜疑、感情用事,互相尊重,团结合作,才能形成管理的合力。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近年来,教师的收入明显减少,对此,学校亟待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可以实行高评低聘、低评高聘,可以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确定奖励等次,可以根据工作情况奖励外出学习机会等手段,让踏踏实实干事的教师“心安理得”,让在某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优“起来,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狠抓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研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一所学校优秀与否,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标尺之一。“教研兴教”已成为许多管理者的共识,但仍有一些学校的领导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校一线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教研并不是一线教师非要去做的事,一些课题研究成果也没有多少得到推广和应用。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加强课题研究。也许有的教师对这一点提出质疑,搞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研究某一课题时,要学习前人的理论、要收集素材,要实践,要进行分析、判断、总结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是注重研究过程。“做了不一定成功,不做绝不能成功。”如果我们要出研究成果,注重成果的推广价值才去做,带着这样的功利主义目的就不会取得成功。当然课题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研究,研究在过程中,收获在过程中。
三、实行分工合作,发挥科室职能
农村学校管理在发挥科室领导职能往往出现了这样一些不良的倾向:
一是教导处主体功能不突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室领导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抓一些诸如检查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的常规管理,而忽略了教师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工作。教导处的工作要求该科室领导能够“导”、“研”、“训”。“导”就是在教育教学上给教师们起导向作用,“研”就是要指导教师搞教学研究,“训”就是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因此,教导处领导理论要“上得去”,工作要“担得起”,经验要“送得出”,否则就不能担起应有职责,也就不会得到老师们的尊崇,不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也就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能体现教导处的真正作用。
二是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有的科室领导在教育管理方面能力较强,有的科室领导在教学业务方面突出。校长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但据笔者了解,一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任人唯亲,随意变动科室领导岗位,造成一些科室领导不适应甚至不能胜任新的工作,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个人才能,其实质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校长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合理配置和调整学校科室领导,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三是领导分工不明确。笔者走访部分农村学校,常常会听到许多老师议论,遇到事情不知道找谁,上交材料也不知道交给谁,部门领导你推我让,真有点“在其位不谋其政”之嫌。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团队,谁管什么,谁做什么,有何责任,应清清楚楚。校长是学校的“指挥官”,既要“掌舵”,又要分配好“水手”,学校方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校长要总揽全局,合理分工,精心布置,公示于众。只有建立起业务精良、精诚团结的领导团队,权责分明,分工合作才利于学校管理,也才能真正打造有团队意识的团队,从而产生高效管理。
四、加强学校特色建设,追赶名校显风范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许多优秀学校紧跟时代步伐,激流勇进,创特色、创名校,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办学的精英。“注重学校内涵发展,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这是时代的要求。学校不能停留在只注重规范化办学的模式上,要跟随时代的脉搏,走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否则,学校办学只能成为“常规”中的“优秀”。
随着义务教育的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基本上配备了必要的运动器材、科学实验器材、音乐器材等硬件设备,同时也配备了相应数量的专任教师。学校可以结合这些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学校办学特色的方向,学习借鉴名校办学的模式,实实在在地开展特色教育,才会真正出现“这里风景独好”,才会迎来学校发展又一抹灿烂的阳光!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责任编辑 李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