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鼓舞其自信,进而促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本文探讨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希望可以给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激励性语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懂得教育学,更要懂得心理学。”懂得学生究竟在想些什么,是很重要的。基于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和家庭认可的心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激励性语言,启发、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过于追求教学的进度,侧重于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辅导,而忽视了学困生,这就直接导致了班级中“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另外,教师激励性语言的缺乏,更使部分学优生的学习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率日益降低。因此,尽快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整体素质,让激励性语言进入语文课堂,就显得尤為迫切。
一、结合肢体语言,激励学生热爱学习
激励性语言的表达方式并非仅限于口语这一种,有时教师通过一些神态、肢体的语言也可以表达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效果的认可,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记得一位教育界学者说过:“当学生已经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就代表这位教师的教育失败了。”所以说,最佳的教育指导就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
比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可以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用做过课前预习,如:“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这题目中的‘小兴安岭’是指人还是指地方?你认为小兴安岭美在哪里?”预习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自然可以轻松回答出“小兴安岭”是一个地名,而不是人名。而对于之后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答,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从课文中几句话的描写足以看出小兴安岭美丽无比,而有的学生则采用了绘画的方式,给全班学生展示了他理解的小兴安岭的美貌,还有的学生用网络搜集材料,找了几幅小兴安岭的照片……这些方式都可以证明他们预习过本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如竖立大拇指、微微挑起的眉梢、露出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带领全班学生给回答得好的同学热烈鼓掌等,都可以让回答问题的同学知道,他已经得到了老师和全班学生的认可。
二、结合书面交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所以,即使学生的身上有再多的毛病,也总有优点,而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即使他们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未必能力过人。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优势和不足共存,才成就了一个真实的人。
教师可以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表达对学生的激励。比如,同样是评阅学生的作文,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少去肯定他们的写作优势,而多揭示其写作的弊端。有些善于写作的学生有时会忽视了写作的真实性、客观性要求,盲目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造成写作的浮夸、虚无、失真,对此就要提出批评。而对于写作中的学困生,教师则可以多在评语中肯定学生的优势和进步之处,比如,“某某同学,相较于前一次的作文,这次你的写作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懂得了如何应用排比、拟人的修辞,就是最好的证明,老师希望下次依旧可以看到你出色的语言表达。”如此,让学生知晓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他们才能有方向去努力,实现学习信心、勇气的提升。
三、结合课堂口语表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依旧是口语表达。比如,在教《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如果蟋蟀被牛吃进了肚子里还可以自己出来的话,那么,那些被牛吃进去的草料为什么没有从嘴里出来呢?所以我认为这不科学!”这位学生敢于质疑教材,这是一种思维突破常规、打破限制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能一概否认学生的假设是错误的。相反,我们一方面可以肯定和表扬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材料,验证自己的假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自己认可的结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素质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或者是回答问题较为积极的学生实施激励,从而保持他们课堂思维的活跃,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总之,激励性语言的教育启发作用明显,语文教师要尝试去利用它,使其服务于语文教学,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让教师的表情、肢体、书面语言等形式的激励语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金佳静《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2] 李美叶《试论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2014年第29期。
[3] 李明《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析》,《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2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激励性语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懂得教育学,更要懂得心理学。”懂得学生究竟在想些什么,是很重要的。基于小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和家庭认可的心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激励性语言,启发、鼓舞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过于追求教学的进度,侧重于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辅导,而忽视了学困生,这就直接导致了班级中“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另外,教师激励性语言的缺乏,更使部分学优生的学习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率日益降低。因此,尽快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整体素质,让激励性语言进入语文课堂,就显得尤為迫切。
一、结合肢体语言,激励学生热爱学习
激励性语言的表达方式并非仅限于口语这一种,有时教师通过一些神态、肢体的语言也可以表达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效果的认可,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更加坚定的信念和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记得一位教育界学者说过:“当学生已经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就代表这位教师的教育失败了。”所以说,最佳的教育指导就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
比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可以通过课前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用做过课前预习,如:“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这题目中的‘小兴安岭’是指人还是指地方?你认为小兴安岭美在哪里?”预习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自然可以轻松回答出“小兴安岭”是一个地名,而不是人名。而对于之后的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回答,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从课文中几句话的描写足以看出小兴安岭美丽无比,而有的学生则采用了绘画的方式,给全班学生展示了他理解的小兴安岭的美貌,还有的学生用网络搜集材料,找了几幅小兴安岭的照片……这些方式都可以证明他们预习过本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如竖立大拇指、微微挑起的眉梢、露出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带领全班学生给回答得好的同学热烈鼓掌等,都可以让回答问题的同学知道,他已经得到了老师和全班学生的认可。
二、结合书面交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所以,即使学生的身上有再多的毛病,也总有优点,而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即使他们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未必能力过人。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优势和不足共存,才成就了一个真实的人。
教师可以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表达对学生的激励。比如,同样是评阅学生的作文,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少去肯定他们的写作优势,而多揭示其写作的弊端。有些善于写作的学生有时会忽视了写作的真实性、客观性要求,盲目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造成写作的浮夸、虚无、失真,对此就要提出批评。而对于写作中的学困生,教师则可以多在评语中肯定学生的优势和进步之处,比如,“某某同学,相较于前一次的作文,这次你的写作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懂得了如何应用排比、拟人的修辞,就是最好的证明,老师希望下次依旧可以看到你出色的语言表达。”如此,让学生知晓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他们才能有方向去努力,实现学习信心、勇气的提升。
三、结合课堂口语表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依旧是口语表达。比如,在教《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如果蟋蟀被牛吃进了肚子里还可以自己出来的话,那么,那些被牛吃进去的草料为什么没有从嘴里出来呢?所以我认为这不科学!”这位学生敢于质疑教材,这是一种思维突破常规、打破限制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能一概否认学生的假设是错误的。相反,我们一方面可以肯定和表扬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材料,验证自己的假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自己认可的结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素质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或者是回答问题较为积极的学生实施激励,从而保持他们课堂思维的活跃,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总之,激励性语言的教育启发作用明显,语文教师要尝试去利用它,使其服务于语文教学,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让教师的表情、肢体、书面语言等形式的激励语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金佳静《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2] 李美叶《试论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2014年第29期。
[3] 李明《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析》,《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