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需要动态元素,但这个“动”字却和很多教师的理解大相径庭。有的教师以为动态应该体现在行动和声音上,于是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语篇,使用肢体语言,将阅读课化为言辞激昂的演讲课。有的教师在传统阅读课的基础上增添一个讨论或者表演环节,就以为实现了动态教学。其实,阅读教学的“动”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课堂的点滴细节中,并非一句话能简单概括。想要落实高年级的动态阅读教学,还要从三个方面去寻找答案,即:导入环节的灵动,知识运用的跃动以及课堂教学的互动。
一、导入灵动:灵活多变,趣味横生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点。我们都听过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而想要撬动英语阅读课这颗“球”,就得从课堂导入环节下手。近年来,小学高年级的英语课堂导入环节一直都不太理想。教师除了少部分会运用视频、音乐等形式进行导入,大部分都是以图片和课件的形式来开启一堂课,正所谓“千动万动,导入不动”,学生在导入环节一直都充当乖乖的看客,而没有任何加入其中的机会。无论是图片、课件还是音乐动画,都只是在被动的浏览知识而已。因此,我们要先设法让导入环节动起来,赋予它足够的趣味和灵活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从课程伊始就能投入到火热的求知氛围中,大家一起紧张地思考、探索,充分感受阅读课的挑战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PEP五年级上册的Unit1“What’s he like”一课时,本单元的阅读版块里出现了不少形容人的外貌和性格的高频词汇,譬如kind、hard—working、strict、quiet等等。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整合起这些词汇,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特殊的“关键词谜语”。如kind的本意是善良,它可以对应关键词love pets、friendly、good,quiet可以对应few words,hardworking则可以对应work day and night。学生通过2~4个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大致推断出主词。而到时教师把它们一一打乱,留下不同的主词和线索,让学生做连线游戏,带动起大家揣测和分析的热情。等到阅读课结束时,连线游戏又能变成学生的课堂任务:面对阅读中出现的新词,亲自动手给它们编几个关键词,让其他同学去寻找它的线索。如funny是有趣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思维延伸:“有趣→爱说笑话”,然后添上“love jokes”,一个谜语就算制作完成了。有看有猜,充满互动,学生面对导入环节的乏味感就会大大降低。
二、知识跃动:层层深入,巧行拓展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英语阅读教学的重心逐渐由简短的句子转化到语篇。但是语篇中渗透的英语知识应该如何活用,相信很多教师依然在为这个问题犯难。直接听写语法似乎不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造句又太浪费时间,于是只能让学生匆匆作个笔记,改到下节课温习。于是学生运用知识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干脆闷头跟着教师作笔记。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课当然难以“动”起来。要想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就得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谨记阅读教学不是“记知识”而是“用知识”,让知识在课堂间涌动起来,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它的用法,还要主动思考怎么用更好。换句话说,虽然油墨印刷的内容并没有活力,但是语言是有活力的,学生的思维也是有活力的。因此,抓住课堂机会活学活用,促使学生尽快掌握阅读内容的重点,并根据知识点进行思维的再创造,阅读课堂才真正具有了灵魂。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1“How can I get there”的read and write一课时。这篇短文讲的是小机器人Robin装上GPS后引导两个男孩找到意大利餐厅的故事。短文中涉及了不少与指路有关的新知识。如,in front of,go straight,turn left/right……想让学生把它们快速理解并掌握,莫过于让学生亲自充当Robin的角色,也切身指一次路。教师可以把背景换成熟悉的自家校园,在黑板上画一张小地图。像是大家每天都去用餐的餐厅(restaurant)、上课的教室(classroom)、上体育课的操场(playground),都在小地图上标好,用简单的记号注明。然后让学生用上语篇中的新知识,结合学校的地图,还原从学校门口到达指定地点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虽然路线再熟悉不过,可要用英语还原还有一定的难度。穿梭在“校园”里,是直走还是左转,在哪一个建筑物前停步,与之对应的是用behind还是in front of…这项课堂任务似乎充满了挑战。不过当最终完工后,一篇自信满满的I have GPS!短文,想必能带给学生不少成就感。
三、课堂互动:三方沟通,活化思维
动态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课堂互动。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划新单词,教师翻译语篇,教师讲解语法……偌大的课堂似乎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想用讨论或是提问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也总是不情不愿,有的干脆在听课過程中走了神、开起小差,而台上的教师却浑然不觉。因此,传统阅读教学的最大问题不在“不动”,而在于学生不愿意动起来,思维无法进入到课堂的阅读氛围中。教师想要加强课堂互动的话,先得设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以阅读情境的创设为例,可以先抓住其中一个简单易懂的小点供学生拓展和发散,再吸引他们由浅入深地层层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三方沟通。总的来说,课堂互动应该遵循“起点宜低不宜高,气氛宜热不宜冷”的原则。
例如,Unit2“Ways to go to school”的Read and Write是一篇描述不同上学路的小短文,文中的孩子们有步行去学校的、有坐船的,甚至还有乘雪橇的。对于学生而言,“哈士奇拉雪橇”的情节明显要更具吸引力。严寒的天气里,一群可爱的大狗,拉着雪橇在冰天雪地里飞驰。而第二小段并没有仔细描述这一过程,只是用一句“It’s fast”给概括了,这就给师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抓住机会,可以带着学生纵情畅想,用自己的话来丰富这段文本。譬如:“They work in the ice and snow.”“They are brave and loyal.”“A sled through the snow quickly.”越是集思广益,短文的情境越丰富真实,而大家的思维也逐渐融入文本,在火热的阅读课中迸出火花。一个想法、一个短句,都能成为学生加入互动、融入课堂的敲门砖。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教学的“动”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需要教师的认真理解和具体把控。不管是从教学方式、阅读方法指导还是课堂预设的角度,都要较之原来有所创新。身为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死水”,为课堂带来活力,让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动态中飞速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东夹埠学区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一、导入灵动:灵活多变,趣味横生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点。我们都听过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而想要撬动英语阅读课这颗“球”,就得从课堂导入环节下手。近年来,小学高年级的英语课堂导入环节一直都不太理想。教师除了少部分会运用视频、音乐等形式进行导入,大部分都是以图片和课件的形式来开启一堂课,正所谓“千动万动,导入不动”,学生在导入环节一直都充当乖乖的看客,而没有任何加入其中的机会。无论是图片、课件还是音乐动画,都只是在被动的浏览知识而已。因此,我们要先设法让导入环节动起来,赋予它足够的趣味和灵活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从课程伊始就能投入到火热的求知氛围中,大家一起紧张地思考、探索,充分感受阅读课的挑战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PEP五年级上册的Unit1“What’s he like”一课时,本单元的阅读版块里出现了不少形容人的外貌和性格的高频词汇,譬如kind、hard—working、strict、quiet等等。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整合起这些词汇,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特殊的“关键词谜语”。如kind的本意是善良,它可以对应关键词love pets、friendly、good,quiet可以对应few words,hardworking则可以对应work day and night。学生通过2~4个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大致推断出主词。而到时教师把它们一一打乱,留下不同的主词和线索,让学生做连线游戏,带动起大家揣测和分析的热情。等到阅读课结束时,连线游戏又能变成学生的课堂任务:面对阅读中出现的新词,亲自动手给它们编几个关键词,让其他同学去寻找它的线索。如funny是有趣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思维延伸:“有趣→爱说笑话”,然后添上“love jokes”,一个谜语就算制作完成了。有看有猜,充满互动,学生面对导入环节的乏味感就会大大降低。
二、知识跃动:层层深入,巧行拓展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英语阅读教学的重心逐渐由简短的句子转化到语篇。但是语篇中渗透的英语知识应该如何活用,相信很多教师依然在为这个问题犯难。直接听写语法似乎不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造句又太浪费时间,于是只能让学生匆匆作个笔记,改到下节课温习。于是学生运用知识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干脆闷头跟着教师作笔记。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课当然难以“动”起来。要想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就得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谨记阅读教学不是“记知识”而是“用知识”,让知识在课堂间涌动起来,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它的用法,还要主动思考怎么用更好。换句话说,虽然油墨印刷的内容并没有活力,但是语言是有活力的,学生的思维也是有活力的。因此,抓住课堂机会活学活用,促使学生尽快掌握阅读内容的重点,并根据知识点进行思维的再创造,阅读课堂才真正具有了灵魂。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1“How can I get there”的read and write一课时。这篇短文讲的是小机器人Robin装上GPS后引导两个男孩找到意大利餐厅的故事。短文中涉及了不少与指路有关的新知识。如,in front of,go straight,turn left/right……想让学生把它们快速理解并掌握,莫过于让学生亲自充当Robin的角色,也切身指一次路。教师可以把背景换成熟悉的自家校园,在黑板上画一张小地图。像是大家每天都去用餐的餐厅(restaurant)、上课的教室(classroom)、上体育课的操场(playground),都在小地图上标好,用简单的记号注明。然后让学生用上语篇中的新知识,结合学校的地图,还原从学校门口到达指定地点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虽然路线再熟悉不过,可要用英语还原还有一定的难度。穿梭在“校园”里,是直走还是左转,在哪一个建筑物前停步,与之对应的是用behind还是in front of…这项课堂任务似乎充满了挑战。不过当最终完工后,一篇自信满满的I have GPS!短文,想必能带给学生不少成就感。
三、课堂互动:三方沟通,活化思维
动态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课堂互动。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师划新单词,教师翻译语篇,教师讲解语法……偌大的课堂似乎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想用讨论或是提问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也总是不情不愿,有的干脆在听课過程中走了神、开起小差,而台上的教师却浑然不觉。因此,传统阅读教学的最大问题不在“不动”,而在于学生不愿意动起来,思维无法进入到课堂的阅读氛围中。教师想要加强课堂互动的话,先得设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以阅读情境的创设为例,可以先抓住其中一个简单易懂的小点供学生拓展和发散,再吸引他们由浅入深地层层探究,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三方沟通。总的来说,课堂互动应该遵循“起点宜低不宜高,气氛宜热不宜冷”的原则。
例如,Unit2“Ways to go to school”的Read and Write是一篇描述不同上学路的小短文,文中的孩子们有步行去学校的、有坐船的,甚至还有乘雪橇的。对于学生而言,“哈士奇拉雪橇”的情节明显要更具吸引力。严寒的天气里,一群可爱的大狗,拉着雪橇在冰天雪地里飞驰。而第二小段并没有仔细描述这一过程,只是用一句“It’s fast”给概括了,这就给师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抓住机会,可以带着学生纵情畅想,用自己的话来丰富这段文本。譬如:“They work in the ice and snow.”“They are brave and loyal.”“A sled through the snow quickly.”越是集思广益,短文的情境越丰富真实,而大家的思维也逐渐融入文本,在火热的阅读课中迸出火花。一个想法、一个短句,都能成为学生加入互动、融入课堂的敲门砖。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教学的“动”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需要教师的认真理解和具体把控。不管是从教学方式、阅读方法指导还是课堂预设的角度,都要较之原来有所创新。身为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死水”,为课堂带来活力,让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动态中飞速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东夹埠学区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