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赏析句子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阅读训练和考试中,也经常出现赏析句子的题目,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无从下手。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让学生既可意会又能言表,阅读教学中就要注重传授赏析句子语言的一些方法。赏析句子的常用方法有:赏析关键字词之美,赏析修辞手法之美,赏析结构之美,赏析句式之美。
关键词: 关键字词 修辞手法 结构作用 句式特点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一名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充满浓郁语文味的课,就要对文章语言进行赏析,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赏析句子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无从下手。那么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把美看得清清楚楚,让美无处可逃,让学生既可意会,又能言表?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赏析句子语言的一些方法。
一、赏析关键字词之美
词是文章的基石。莫泊桑说:“无论一个人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最能表示它,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能使他性质最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很多句子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在阅读教学时,我通过三种题型训练学生赏析关键字词之美。
第一种题型是替换式,即“××”换成“××”好不好,为什么?例如:“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师将“平稳”换成“平淡”好不好,为什么?答案是不好。因为“平淡”,意为平常、没有曲折。在此显得对此结果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与事实不符。“平稳”,意为平安稳定,没有波动或危险。在此,符合宣布者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身份,显得庄重正式。通过替换,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的特点。替换式题型提醒学生从感情色彩、语意轻重、范围大小、“具体”与“概括”的不同、普通话和方言等方面进行辨析。
第二种题型是删减式,即“××”能否删去,为什么?例如:“何振梁在来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记者的专访时说,现在的北京比八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一句的“很大的”能否删去,为什么?我教给学生的赏析方法是:表态不能删 解词 带词解句 去词解句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学生照着这几个步骤很容易就得出“不能删。因为‘很大的’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比八年前有很多的进步而不是一点点,去掉就不知比八年前进步多少。删去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种题型是整体感知式,即直接给出一句话让学生从字词的角度进行赏析。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我让学生分四步进行赏析。1.找出关键词语(钻)。2.解释关键词语含义(“钻”是无声无息的、不知不觉的)。3.词语作用(动词准确传神刻画了)。4.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小草冲破层层土壤阻力茁壮生长的过程,表现了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关键词语不同,词语的作用也不一样。我帮学生归纳了一些常见词语的作用——动词:准确传神刻画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拟声词:使人身临其境,生动渲染了;叠词:增添语言的音韵美。学生记住了词语的作用再按“找关键词语 解释含义 词语作用 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四步进行赏析就不难了。
二、赏析修辞手法之美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美在何处?”这题目没有赏析要求的限制,给学生的自由度更大。这种赏析题学生往往都会从修辞手法入手。确实此句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很明显。从修辞手法赏析句子之美是赏析句子的另一种方法。
精彩的语段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形象生动的修辞,能使文章显得富有诗意,极具情味。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文章的情感。找修辞手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不知如何表述用了修辞手法后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我教给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之美的思路是:明确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人或物的特点、状态或精神及作者情感)。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有:比喻生动形象;拟人表现了情态,生动、形象、逼真;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夸张强调特征;对偶整齐匀称,高度概括,富于音乐的节奏美;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加节奏感;设问提醒人们的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赏析结构之美
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也是我们发现美的常用方法之一。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对于影响文章结构的句子,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如果是处于文首或段首的句子,则它的作用常常是领起下文;点明主旨,总领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埋下伏笔或作铺垫。如果这个句子处于文章的中间,那么它的作用常常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一个句子处于位于文末,那么它的作用常常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名主旨,升华情感。如《巴东三峡》一文,开篇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突出三峡的险恶形势。如《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句文章的结尾句再现了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就起到了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的作用。
四、赏析句式之美
说话、写文章时,常“一样话,百样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述,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时我们要留心句式特点,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赏析句式之美,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各种句式。初中阶段出现的较为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例如赏析“噫!好!我中了!”(《范进中举》)这句话,教学生先阐明句子的形式,然后联系全文进行分析,说出此句的作用,以及用这种句式的好处,分析好处时可以用相同意思的不同句式体验,会更好分析。这样学生就会明确这句子是短句,并且连用三个感叹句。长句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紧张、激烈、恐怖的气氛。这儿用三个感叹短句是为了说明范进喜欢的感情非常强烈。又如赏析《春》最后三段,我把问题设计为1.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2.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则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4.请模仿其句式为“秋”写三句话。
语文书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作品赏析语言的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赏析语言就如品茗,仔细品读关键字词之美、修辞手法之美、结构之美、句式之美,这样我们一定能领略到语言的无穷魅力,领略语言深处的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赏析语言之美的角度一定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3]刘鹏莉.摸索阅读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0):39.
关键词: 关键字词 修辞手法 结构作用 句式特点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一名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充满浓郁语文味的课,就要对文章语言进行赏析,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赏析句子语言的地位越来越重。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学生面对这种题型往往无从下手。那么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把美看得清清楚楚,让美无处可逃,让学生既可意会,又能言表?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赏析句子语言的一些方法。
一、赏析关键字词之美
词是文章的基石。莫泊桑说:“无论一个人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最能表示它,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能使他性质最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很多句子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在阅读教学时,我通过三种题型训练学生赏析关键字词之美。
第一种题型是替换式,即“××”换成“××”好不好,为什么?例如:“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教师将“平稳”换成“平淡”好不好,为什么?答案是不好。因为“平淡”,意为平常、没有曲折。在此显得对此结果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与事实不符。“平稳”,意为平安稳定,没有波动或危险。在此,符合宣布者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身份,显得庄重正式。通过替换,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的特点。替换式题型提醒学生从感情色彩、语意轻重、范围大小、“具体”与“概括”的不同、普通话和方言等方面进行辨析。
第二种题型是删减式,即“××”能否删去,为什么?例如:“何振梁在来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记者的专访时说,现在的北京比八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一句的“很大的”能否删去,为什么?我教给学生的赏析方法是:表态不能删 解词 带词解句 去词解句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学生照着这几个步骤很容易就得出“不能删。因为‘很大的’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比八年前有很多的进步而不是一点点,去掉就不知比八年前进步多少。删去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种题型是整体感知式,即直接给出一句话让学生从字词的角度进行赏析。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我让学生分四步进行赏析。1.找出关键词语(钻)。2.解释关键词语含义(“钻”是无声无息的、不知不觉的)。3.词语作用(动词准确传神刻画了)。4.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小草冲破层层土壤阻力茁壮生长的过程,表现了小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关键词语不同,词语的作用也不一样。我帮学生归纳了一些常见词语的作用——动词:准确传神刻画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拟声词:使人身临其境,生动渲染了;叠词:增添语言的音韵美。学生记住了词语的作用再按“找关键词语 解释含义 词语作用 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四步进行赏析就不难了。
二、赏析修辞手法之美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美在何处?”这题目没有赏析要求的限制,给学生的自由度更大。这种赏析题学生往往都会从修辞手法入手。确实此句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很明显。从修辞手法赏析句子之美是赏析句子的另一种方法。
精彩的语段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形象生动的修辞,能使文章显得富有诗意,极具情味。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文章的情感。找修辞手法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不知如何表述用了修辞手法后的语言产生的效果。我教给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手法之美的思路是:明确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人或物的特点、状态或精神及作者情感)。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有:比喻生动形象;拟人表现了情态,生动、形象、逼真;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夸张强调特征;对偶整齐匀称,高度概括,富于音乐的节奏美;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加节奏感;设问提醒人们的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赏析结构之美
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也是我们发现美的常用方法之一。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对于影响文章结构的句子,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如果是处于文首或段首的句子,则它的作用常常是领起下文;点明主旨,总领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埋下伏笔或作铺垫。如果这个句子处于文章的中间,那么它的作用常常是过渡、承上启下。如果一个句子处于位于文末,那么它的作用常常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名主旨,升华情感。如《巴东三峡》一文,开篇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突出三峡的险恶形势。如《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句文章的结尾句再现了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就起到了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的作用。
四、赏析句式之美
说话、写文章时,常“一样话,百样说”。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述,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时我们要留心句式特点,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赏析句式之美,首先要求学生熟悉各种句式。初中阶段出现的较为常见的句式有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例如赏析“噫!好!我中了!”(《范进中举》)这句话,教学生先阐明句子的形式,然后联系全文进行分析,说出此句的作用,以及用这种句式的好处,分析好处时可以用相同意思的不同句式体验,会更好分析。这样学生就会明确这句子是短句,并且连用三个感叹句。长句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紧张、激烈、恐怖的气氛。这儿用三个感叹短句是为了说明范进喜欢的感情非常强烈。又如赏析《春》最后三段,我把问题设计为1.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2.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则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4.请模仿其句式为“秋”写三句话。
语文书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阅读作品赏析语言的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赏析语言就如品茗,仔细品读关键字词之美、修辞手法之美、结构之美、句式之美,这样我们一定能领略到语言的无穷魅力,领略语言深处的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赏析语言之美的角度一定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3]刘鹏莉.摸索阅读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10):39.